友快網

導航選單

慈禧太后為什麼要在自己的墳墓上寫一首詩?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呢?

在中國近代史上,條約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如果說《南京條約》是國門開啟的標誌,那麼《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則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侵略。而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則是把中國置於帝國主義共同瓜分的境地。等到1901年的《辛丑條約》,算是徹底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也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義和團讓慈禧又愛又恨

自從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始,宗教就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儘管西方傳教士創辦學堂、醫院,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更多時候他們充當著侵略的馬前卒。蒐集情報、愚民政策,勾結官紳、勢力滲透,更不用說意識形態方面的挑戰。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傳統儒士,在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

時間來到19世紀末,在教案頻發的北方京津、魯豫一帶,人民反抗的浪潮漸起。加上帝國主義經濟入侵、國土淪喪導致嚴重的主權危機,國人對西方充滿仇恨。尤其是充當幫兇的傳教士,更是首當其衝,成為針對的目標。興起於直隸、山東的農民起義,燒燬教堂、搗毀電線、追殺洋人,熊熊燃燒的民間怒火,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重視。

對於義和團的態度,清廷經歷了由剿滅到安撫的轉變。這一方面是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無法完全絞殺;另一方面則是形勢的轉變,慈禧想要利用義和團,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戊戌變法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企圖廢黜光緒帝,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為大阿哥,計劃在庚子年的元旦取而代之。

然而,廢光緒的決定卻遭到外國公使的反對,一向唯西方馬首是瞻的慈禧,當然要顧及列強的顏色。但是公然的反對,又讓她心裡很不是滋味。恰在此時,義和團讓慈禧看到可以掰手腕的機會。一句“扶清滅洋”,正好符合清朝統治者的需要。既然如此,那就果斷放手,得到朝廷允許的義和團,大量湧入京城。他們開設神壇,砸毀教堂,與西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奴顏婢膝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面對義和團的舉動,西方列強一邊要求清廷鎮壓,另一邊做好直接出兵干涉的計劃。終於,1900年6月中旬,英、法、美、俄、德、意、日、奧八個國家,組成聯合軍隊從天津開始進犯。當年一個國家都打不過的清朝,此時竟然向八國宣戰。色厲內荏的慈禧,一面組織節節抵抗,一面乞求外國公使和談,戰爭的走向其實早已註定。

儘管西方列強一再宣稱,他們只對付義和團,絕沒有與清廷為敵的想法。但是鑑於自己的盲動,慈禧太后還是做好了出逃的打算。然而,此時的義和團和前線將士們不會知道,他們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朝廷,早已做好了放棄的準備。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看到了紫竹林保衛戰的火牛陣,八里臺聶士成的捐軀救國,東交民巷的頑強抵抗。

只是,再頑強的意志都抵擋不住現代化的槍炮。城破之前,慈禧太后就攜光緒帝和一干眾臣,開始了人生第二次倉皇出逃。上一次還是和丈夫咸豐帝一起“北狩”,當時的對手是英法聯軍,這一次跑得更遠,直接來到了千里之外的西安。估計是怕列強懲治,都做好要西遷長期的準備啊。

更可惡的是,在她出逃的同時,一道御令同時發出。為了最大限度討好列強,慈禧太后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與此同時,又派出以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首的議和大臣,開始要賠罪道歉式的談判。儘管列強對慈禧不滿,也在努力尋找新的在華代言人,但是多方勢力權衡下,還是把慈禧當作統治中國的工具。

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清朝成為洋人的政府

1901年9月,在北京東交民巷的西班牙使館中,奕劻和李鴻章將要同11個國家簽訂條約。之所以八國聯軍之外多了三個國家,是因為此時的清政府,已經完全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稍微有點野心的國家,都想來分一份羹。眼前的局面李鴻章太熟悉了,六年前的《馬關條約》他就經歷過,這一次的簽約他應該能想到後果。

談判桌上的各國公使,彷彿一群餓狼撲食,他們都想奪得最大的那塊肉,當然此時的共識就是——最大限度就是削弱中國。與以往不同的是,《辛丑條約》的款項除了賠款、道歉和逞兇,還包括外交改制、暫停科舉的舉措。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清政府要幫忙鎮壓國內的排外事件,清朝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賠款的錢數增至四億五千兩,這還只是本金,年息是四釐,從1902年1月1日至1940年止。按照列強們的打算,整個中國的關稅是要長期為賠款服務。在北京建立使館區,不準中國人居住,正式成為“國中之國”。為了進一步削弱清廷的力量,條約規定拆除從北京到沿海的所有炮臺,並且駐紮外軍。更重要的是,升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前。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上一篇:裴炎是對李家唐朝忠心耿耿的宰相,武則天為什麼要將他以謀反罪賜死
下一篇:買顆雞蛋“幾十億”,坐次公交“3萬億”,這個國家是富還是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