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雍正皇帝為什麼會發明反腐?反腐是怎麼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腐敗問題是伴隨封建王朝幾千年來的弊端之一,古代那麼多的能人賢者治理了這麼多年,腐敗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既然解決不了,倒不如對其合理制約,在這方面,雍正皇帝就做的很好。

腐敗問題是古往今來都令最高同志者們為之頭痛的事,“鐵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麼招都使出來了,反而越反腐越腐敗。到康熙皇帝時吸取之前的種種教訓,政尚寬仁,採取培養清官、樹立榜樣的做法,但雍正一繼位,清官問題又完全轉了向,盧華為先生在《金融觀察》著文說:“他(雍正)處處與乃父背道而馳”,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雍正帝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的清官呢?

有人認為清代多貪官緣自俸祿過低,其實這隻看到了問題的一面。雍正養廉並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而沒有養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說明官員的道德人品和社會風氣也很重要,只有將道德風氣的砥礪、導揚與合理的制度保證相結合,方能收到實效。

吏治腐敗問題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統治者最為頭痛的問題。他們千方百計地加以防範,但結果卻是防不勝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動嚴刑,甚至屢興大獄,採取酷烈的手段,亦未能根治腐敗。到清代,精於治道的康熙政尚寬仁,採取了頗為不同的做法。他認為加強糾察、懲處貪官只是消極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養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標準裡,“節操清廉,最為緊要”。他重視對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時注意透過秘折等渠道瞭解各級官員的名聲好壞,還利用出巡等機會傾聽民間輿論。他第六次南巡時,一路訪察清官,並下令各地督撫舉薦清廉。

康熙深知清官剛正不阿,易為奸佞殘害,因而常加意保護,甚至加以特殊眷顧。如“治行為畿輔第一”的彭鵬因事多次受到革職處分,但康熙都改為降級留用,直到被降了十二級,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還特意大張旗鼓地宣傳清官的事蹟,意在讓天下官員仿效。康熙尚德、興廉的吏治思想和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官成為其治國的一面旗幟。當然,康熙朝清官眾多,而貪贓枉法的官員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後期,對於各級官吏疏於察考,懲貪不力,官場風氣頗為後人詬病。

雍正帝即位之後,一改乃父寬仁作風,以“嚴明”察吏,推行剛猛政治。他大力整頓吏治,清查錢糧虧空,對查實的貪汙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家產;又改興廉為養廉,實行“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給予官員合理的酬勞,使貪汙行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於不僅懲治了大批貪官汙吏,而且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同時訴諸制度保證,對整肅吏治頗為有效。

不過,雍正帝也犯了一個錯誤。在對待清官問題上,他處處與乃父背道而馳。在他看來,“潔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較操守平常之人為更甚”。康熙希望透過扶植、保護、褒揚清官而倡導一種廉正的官場風氣,注重透過輿論來鑑別官員的操守政績。雍正則認為,“此等清官,無所取於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為非而豪強者頌之,故百姓之賢不肖者皆稱之……及至事務廢弛,朝廷訪聞,加以譴責罷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嘆息,以為去一清廉上司,為之稱屈”,而像李衛等能吏敢於觸犯各級人等的利益,結果“或謗其苛刻,或議其偏執,或譏其驕傲,故意吹索”,為輿論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輿論全不可信”,甚至輿論皆稱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譽、欺世奸詐者流;為眾人所攻訐而孤立無援者,則應備加呵護。

雍正帝深信“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選拔大臣時,“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廢事的清官。”為了徹底消除官員好名的風習,他還一改康熙時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員和為他們建祠樹碑。雍正過於倚重能員,鄙薄清官,這種矯枉過正的措施也產生了消極後果,即時人指摘的“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後乾隆大大強化了雍正重能輕賢、重才輕守的傾向。他不僅賤視清官,而且對一切有沽名釣譽之嫌的官員深惡痛絕,絕不能容忍臣子以氣節操守獲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後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鬆弛,清官不稱於世,而墨吏出於能員者不乏其人。後來養廉制度雖一直沿用,但各級官員不再以清廉品節相尚,雖一時畏於嚴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礪與懲勸,已經埋下官場風氣漸衰的隱患。

上一篇:明朝皇帝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低?朱元璋是怎麼迴應的?有什麼原因嗎?
下一篇:《賣油翁》中的康肅笑而遣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歐陽修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