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賣油翁》中的康肅笑而遣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歐陽修會錯的?

《賣油翁》是一則經典的闡事述理的寓言故事,出自北宋文學巨匠歐陽修之手,主要透過陳堯諮射箭與賣油翁酌油兩件事,形象地印證了“熟能生巧”的意義。教科書之所以將其選入,自然是要教導學生們必須勤苦練習方能達到渾圓之境的道理。

可是,歐陽修本人想要表達的是不是也是這個道理呢?種種跡象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很腹黑。至於原因,我們可以從被課本刪掉的最後一句來切入分析。

《賣油翁》在課本里結束的句子是:“

康肅笑而遣之。

”但原文最後的一句卻是:“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簡單兩句話,卻包含了三個典故。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賣油翁的故事。

話說康肅公陳堯諮射箭之術極為精湛,十箭中者有八九,要是尋常人必然要驚呼內行,可是一個賣油翁卻不以為然,他認為這只是“ 但手熟爾”,只不過手熟罷了。

於是,他將一枚銅錢置於油壺口上,然後將油從高處倒入壺中,油全部入壺,但銅錢卻一點未溼。賣油翁總結道:“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沒啥特別的,都是基本操作,不過是熟練而已。康肅沒辦法,只好苦笑著把他打發走了。

故事到這裡已經結束了,如果文章真的在這裡戛然而止,那麼我們大可以認為歐陽修只是為了表達“熟能生巧”的道理,可他又繼續跟進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這就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的由來。

別看就十幾個字,可有沒有這句話,差別大了去了!

解牛、斫輪,是莊子的兩個典故,成語故事分別對應庖丁解牛與輪扁斫輪。庖丁解牛流傳比較廣泛,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是說一位宰牛人因為經驗十分豐富,所以牛放在面前已經不是一頭整牛了,他看到的是脈理與結構,該在哪裡下刀,該怎麼挑肉剔骨,等等。

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些生僻,但問題就出在這個故事上。話說春秋時期有位造車工人名叫輪扁,一日他看到齊桓公在大殿上讀聖賢書,便奚落道:“

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作者都已經死了,你看的書也只不過是他們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聽後大怒,便要輪扁說出個道理來,不然就處死。輪扁說:就像我做車輪一樣,這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工作,只有不斷練習反覆琢磨才能做好,而我無法傳給任何人,當我死後,這項技藝也就成了無人可用的糟粕了。

輪扁的意思很明確:做車輪的技術和學習道理一樣,是不能透過書籍或者口口相傳完成不同個體之間的傳遞的,只有親自去實踐、去練習,長時間地融入其中,才能夠獲得。

雖然這個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但這就是輪扁的觀點,而且也是歐陽修所認可的觀點。也就是說,歐陽修同樣認為:讀聖賢書無用,那隻不過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可是,身為讀書人的歐陽修為何會有此怪論?

那就要看看《賣油翁》的寫作背景了。宋英宗治平四年,歐陽修再次遭到飛語中傷,於是自請外任,在亳州他寫下了《歸田錄》,而《賣油翁》就記錄在其中。我們不能否認,遭到了多次流言蜚語中傷的歐陽修,心中會產生怨恨與不滿,甚至可能會影射讀書無用,畢竟飽讀聖賢書不僅沒有保護到他,反而使他陷入不利的境地。

所以,在文章最後歐陽修才將觀點單獨成段,特意抒發出來:“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康肅公、賣油翁,他們與庖丁、輪扁又有什麼不同的呢?射箭、倒油、宰牛、制輪,要做好這些工作依靠的是長期實踐的積累與經驗,這些知識從書本中是得不到的。

如果課本選錄《賣油翁》時,不刪這最後一句話,那麻煩就大了,學生根本理解不了歐陽修為什麼要提“解牛斫輪”之故,老師也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句話在總結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因為如果解釋了,就等同於默認了歐陽修的讀書無用論。

所以,教科書編者只好舍魚取熊掌,只留下“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捨去了“讀書無用”的抱怨。

上一篇:雍正皇帝為什麼會發明反腐?反腐是怎麼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下一篇:諸葛亮下葬時為什麼會嚇死人?諸葛亮下葬時為什麼會有人去挖他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