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這個皇帝的母親,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與武則天相似的政治女帝!

文|逆北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巧合,比如中國古代史上有一個女皇帝武則天,而在西方的專制帝國曆史中,我們同樣會找到類似於中國武則天這種女性政治精英的存在,比如奧地利的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王,沙皇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如此等等,不勝列舉。

不過,這些女性雖然掌握著絕對權力,但卻只有一個人與武則天所在的時代相近,她,就是東羅馬帝國,或者說拜占庭帝國的伊琳妮,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

(“無冕女皇”伊琳妮)

01伊琳妮的掌權

伊琳妮是公元八世紀的人,和武則天在位時期略相近,她相貌出眾,且權力慾極其旺盛,和武則天一樣,身為一國之主的夫君提前的故去,為他們問鼎權力寶座敞開了道路。因此,伊琳妮藉助對年幼新君的操縱,成功地獨攬大權。

可是,與武則天所不同的是,伊琳妮雖然手握大權,可是她在位上不但沒有做一件對國家有利的事,反而放縱個人情感愛憎,險些把東羅馬帝國的中興大業徹底斷送掉。

這和中國的武周皇帝自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固然,武則天因為過度崇佛與任用來俊臣等酷吏而飽受爭議,但她在位時期提拔狄仁傑、姚崇等名臣、重視發展農業等舉措,畢竟也讓唐朝延續了太宗、高宗時代蒸蒸日上的氣象。武則天統治時期也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讚譽。所以同是“女主當政”,為何東西方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呢?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其實,這和伊琳妮所處的時代環境還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當她的丈夫利奧四世還沒有登上皇位時,整個帝國內部便被“聖像破壞”的激進浪潮所席捲。所謂“聖像破壞”,即將當時東正教會的聖像紀念物或搗毀,或用石灰水洗掉,帝國官方對自己這種做法所提供的解釋,或者說理論指導,則是他們認為,神是沒有形象的,而社會上所流行的“聖像”,恰恰是對基督教原始教義的違背,所以必須被徹底清除。

除了以上舉措外,在這場運動中,原先教會所有的土地大部分落入到以皇帝為首的世俗軍事貴族手中,重新進行內部分配。至於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則在民眾的嘲諷和唾罵聲中手拉著手穿過街道,悉數還俗。教會遭遇了當時有史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為什麼對東正教虔敬的拜占庭民眾,會如此來對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呢?

其實,“破壞聖像”只是表面把戲,或者說僅是一個重新分配教會所掌握經濟資源的藉口。皇帝和軍政要員之所以這麼做,真正目的,是因為教會對土地的兼併和僧侶群體的擴大,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帝國的稅收,進而使得帝國在對外戰爭中缺少必要的軍事資源。因此,為了激勵自由小農為國家賣命打仗,就必須從教會手中剝奪土地,轉交給這些在東方前線為帝國安定“拋頭顱,灑熱血”的自耕農。這樣,方才能凝聚內部人心,從而打敗入侵帝國邊境的保加爾人和阿拉伯等民族。

(描繪拜占庭的聖像破壞運動的畫作)

於是,在利奧三世和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主政時期,“聖像破壞運動”達到了高峰,由於帝國政府所掌握的土地和納稅人口增加,拜占庭位於東方軍區的軍隊獲得了充足的人力和給養補充,士氣旺盛,奮勇衝殺,迅速遏制了阿拉伯人的攻勢,收復了小亞細亞大片土地。“聖像破壞運動”對於教會來說固然是一場災難,但卻挽救了整個帝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如果不挑戰教會的權威,怎麼能穩住風雨飄搖的帝國政權呢?

年輕的伊琳妮恰恰認識不到這一點,她是一個虔誠的禮拜聖像的教徒,對於君士坦丁五世指揮手下奪取教會地產,抹掉教堂壁畫上聖人面孔的做法敢怒不敢言,而當皇室中合法的成年男性繼承人全部病死後,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伊琳妮認為,自己必須改弦更張,給支援“聖像破壞運動”的僧侶和軍人一些教訓,只有這樣,她才能求得個人心理的安慰,同時爭取那些同情教會勢力的支援。

02伊琳妮對“聖像破壞運動”的清算

伊琳妮的丈夫、拜占庭帝國皇帝利奧四世病死後,伊琳妮立即宣佈因為他們的兒子、新皇帝君士坦丁六世年幼,所以自己要擔任攝政。不少官員對她的信仰傾向早有察覺,所以十分牴觸,可是,伊琳妮在宣佈此項決定時,已經預先做好了人事上的佈置,所以這些曾積極參與聖像破壞運動的官員還沒來得及反抗,就被解職或者驅逐。

伊琳妮的目的遠不止於在宮廷內部確立自己說一不二的權威,在鞏固住手中權力後,她立即在基督教的聖地——尼西亞召開了宗教會議,並邀請羅馬教皇的代表參加,商討如何清算“聖像破壞”一派的力量,恢復教會的正統地位。

伊琳妮的這一做法,直接威脅到了之前從教會手中強取土地的軍人群體,他們擔心到手的土地財富又會被伊琳妮幾句話拿回去,立刻發難,可是,和首都的官員一樣,這些官兵的暴動很快就被支援伊琳妮的軍隊所鎮壓。而在尼西亞召開的會議上,伊琳妮主導大會走向,強行通過了教會權威在世俗皇權之上、歸還之前沒收教會土地等命令。之後,為了報復曾經反對自己的軍人,他又解散了小亞細亞軍區,此舉無疑讓一直虎視眈眈於帝國東部領土的阿拉伯人大為驚喜,他們立即抓住機會,長驅直入,殺奔君士坦丁堡,伊琳妮可以說是自毀長城。

面對阿拉伯人的猛攻,伊琳妮的態度突然緩和下來,不再像之前對待“聖像破壞”者那樣嚴厲,而是好言安撫對方,賠款求和。伊琳妮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做法,使得拜占庭官方顏面盡失,她在帝國內部也積怨頗深。

為了阻止伊琳妮把帝國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終於,一部分君士坦丁堡的軍隊在平民支援下,將她軟禁起來,同時將她那早已成年、卻形同傀儡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抬出來,奉為帝國新主。結果,讓參與政變的官員所沒能想到的是,君士坦丁六世在施政方面,竟然還不如她母親,在與巴爾幹半島的保加爾人作戰中,君士坦丁六世臨陣潰逃,損兵折將無數,他的懦弱,讓曾對他寄予厚望的官民寒心,而伊琳妮則藉助這個機會聯絡死黨,肅清身邊監視者,重返權力巔峰。

03倒行逆施,伊琳妮終被流放

重掌大權的伊琳妮並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而是繼續變本加厲的支援教會無限制擴張,同時拼命壓制世俗軍事貴族的力量。伊琳妮害怕有人再借助推舉君士坦丁六世來推翻她,乾脆派人把親生兒子抓起來,在他還保持清醒的時候殘忍地挖去了他的雙眼。君士坦丁六世哪受得了這種折磨,沒過幾天就撒手人寰,而他的幼子,也突然離奇死亡。帝國宮廷成了伊琳妮的天下。

俗話說,虎毒尚且不食子,但是,伊琳妮為了保住權力,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下得去狠手,這不免讓之前追隨她的人感到心寒。面對不斷加深的統治危機,她自己仍熱衷於禮拜聖像,根本不去重整武備,改善帝國已經千瘡百孔的財政,這自然更加速了她的失敗。

恢復權力的伊琳妮不甘於把自己的影響侷限於帝國的宗教事務上,當她還想與西歐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進一步商討兩個帝國聯合事宜之時,擔憂伊琳妮此舉會讓帝國喪失獨立性的財政官員和軍隊聯手,將她重新囚禁起來,並送往愛琴海的一處名為萊斯伯斯的小島上,任其自生自滅。伊琳妮的專政這才算終結。

(查理曼大帝,左一)

對於伊琳妮來說,像武則天那樣的治國模式或許有些強人所難了,但是為什麼她在跌倒一次以後,仍然不知悔改,去反思和調整自己過於剛硬的政策呢?是的,“聖像破壞”者們的做法固然有些極端,但是不考慮現實需要而“全盤推翻”前者的決策,難道就是帝國的最佳選擇嗎?顯然,從始至終,她考慮的都只有自己,而不是自己所在的整個國家。這樣自私而兇惡的人,最後僅僅被政敵處以流放,真可以說是對她莫大的寬容了。

參考文獻:

(美)拉爾斯·布朗沃斯《拜占庭帝國:拯救西方文明的東羅馬千年史》,中信出版社

陳志強《拜占庭帝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英)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拜占庭的新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上一篇:二戰時期印第安人是怎麼成為美軍的利刃的他們是如何保護印第安人的
下一篇:王僧達:南朝宋大臣,一生都在為官不斷,卻被人說成不如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