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大秦帝國】商鞅、公孫、衛鞅、公孫、衛國,一個人的歷史背後故事

本文《大秦帝國》讀書筆記系列由我愛刨根問底原創,今天是第三十五天分享。

商鞅

一:商鞅入秦前簡歷

商鞅,衛國濮陽人也。祖上乃殷商臣民,商鞅一族發展史,就是殷商後裔由王族變化成平民的歷史。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姓氏的變遷:從公族的“姬”姓,到“公孫”姓氏,再到後來的國姓“衛”。

到衛鞅父代,祖上慘淡經營文具、書寫用材。母親因救剛剛出生的衛鞅,被洪水帶走死去。經去幾年,衛鞅少年時期被積鬱成疾的父親帶上大山開始跟隨高人學習。直到在公叔痤名下做五年中庶子,修習國家政務。

魏丞相公叔痤死後,商鞅利用給公叔痤守靈作掩護,開始到洞香春尋找有利於自己出路的資訊。在洞香春聲名鵲起,期間得到化名為猗垣秦國景監的衷心讚賞,也受到百里奚後人百里老人向秦孝公的大力推薦。

因秦國全力發展,開始在戰國七雄廣納賢士。

秦孝公求賢令

商鞅在入秦前,因其獨有的才識被多人賞識、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前引薦,因而在秦孝公心裡有了一席之地。

因為商鞅的才具,因為秦國的發展。商鞅在未曾謀面的秦孝公心裡產生一絲神秘的感覺。

商鞅

二:商鞅入秦

得知、並進行十足辨別秦國招賢令後,在秦國相關人員(百里老人以及墨家弟子孫女玄奇、景監、秦孝公)暗中關注下,商鞅踏上西去秦國的路程。

商鞅進入秦國,並沒有按照原先的約定透過景監直接覲見秦孝公,而是按照出山以前培養的習慣,慢慢悠悠體驗、體會、調查秦國一方即將熟悉的陌土,並形成入秦初步的感覺與認知。最後在秦國招賢館按照規定流程行走。

當秦孝公、景監左等右等等不到商鞅的覲見時,既充滿納悶,又加深了絲絲神秘。

當秦孝公決定在三月後透過這些山東士子瞭解並提出解決秦國實際的方案再進行量才適用時,商鞅立即換好裝備、做好一切準備、開始完美執行任務。

三:商鞅三見秦孝公

變法圖強秦孝公

1。衛鞅歸來,整理思緒

三月後(九月底),商鞅回到櫟陽,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整理成一卷手札《治秦九論》。開始思忖秦孝公究竟是以什麼門派治理秦國。並開始一步步試探。

商鞅是法家名士,而王道治國、道家傾向,在秦國也有它的歷史。秦穆公時期重用百里奚,就是用王道治國,秦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而秦獻公曾邀請西入秦國的老子治國,老子沒答應,未行得通,但未必沒有影響。

現今,秦獻公是以什麼門派治理秦國呢?王道治國、道家治國,只需要秦王同意即可進行。而法家門派,則是以自己的生命來祭奠改革的國家,必須要君臣相識相知、全力支援,才可進行下去,曾有先言提醒:

計國事者,當審權量。說人主者,當審君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士雖有聖智,非揣摩細究,真情無所索之。此,謀之本也,說之法也。錯其人,勿與語。此,名士擇君之道。慎之,慎之。

鑑於此,商鞅開始歷史上著名的“三說秦王”,逐漸剝離不需要的,見商鞅本心、同時也見秦孝公本心。

2。商鞅王道說秦王

商鞅第一次覲見秦孝公,以德政、王道說秦王。結果秦王中途打斷、商鞅半途而廢。

商鞅以此得知:秦孝公不會採用王道治國。

3。商鞅儒家、道家說秦王

商鞅第二次覲見秦王,以禮制、仁政說秦王。短時間,被冷冷打斷。商鞅立刻明白儒家治國不是秦孝公的菜。立刻轉變思路。

繼而,商鞅以道家說秦王。結果遭到秦孝公的冷笑。至此,商鞅第二次覲見秦孝公結束。道家治國,絕不會實行。

商鞅明白:儒家、道家均不是秦孝公所希望治國採取的門派。

4。商鞅法家說秦王

一次一次試探、否決,只有法家治國才是秦孝公強國之菜。至此商鞅明確:秦孝公就是自己實現心中抱負所倚靠的明君。

商鞅第三次覲見秦王,商鞅以《強秦九論》對答秦孝公強秦的疑問,建議:從《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九方面變法強國,形成制度,使秦國一直強大下去。

至此,商鞅不再神秘、坦誠相對,秦孝公完全採取商鞅的政策。

四:商鞅終於正確開啟秦孝公變法強國的程序

入秦之前些許神秘,兩次覲見秦孝公試探、忽悠,把景監、秦孝公胃口吊足,接著坦誠相待,秦孝公立商鞅為國家軸心,在後面頂力支撐、提供商鞅變法所需要的任何助力,並提前為商鞅掃清可能的阻力。

商鞅、秦孝公終於開始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君臣合作。

神秘、對味,就是商鞅開啟秦孝公的正確方式。

預知後面如何,請看明天《大秦帝國》讀書筆記三十六。

作者:王躍英,愛思考,愛行動! 笑一笑,走一生!

備註:本作者所有文章禁止轉載、禁止搬運,如需轉載,請在評論區聯絡作者,謝謝。

上一篇:【小說連載】《我們不在一起》第12章:我們不在一起,每個小妹
下一篇:《爸爸去哪兒4》第7集:郭威田靜同心同步,郭威是有苦處言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