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國時期曹魏勢力最大的謀士,郭嘉和司馬懿誰才是曹魏最大的謀士?

三國亂世承上啟下,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一年之後劉備在蜀地稱帝,公元229年孫權改國號為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其實自東漢末年以來,先後有數個勢力有機會統一全境,董卓、袁氏兄弟都曾鼎盛一時,而最終卻只有這三方勢力存活下來,究其原因是這三方勢力都有隻忠於自己的治世能臣。

東吳的周瑜,蜀漢孔明以及曹操賬下的郭嘉,有人說司馬懿才是曹魏勢力最大的謀士,其實郭嘉才是曹操最依仗的那個人,曾說過:“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雖說郭嘉英年早逝,但是在謀略才能上絲毫不輸孔明。

郭嘉自幼心懷大志,少年時就預感天下即將大變,於是開始結交有才之士,等到合適機會之後,郭嘉出山投靠當時勢力最大的袁紹,起初袁紹以禮相待,但是沒過多久郭嘉就斷定袁紹優柔寡斷,註定不能成大事,於是辭別高官厚祿離去,就在此時恰逢曹操招賢納士,郭嘉以前結交的朋友派上了用處,荀彧等人極力推薦郭嘉,郭嘉與曹操見面以後,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幫助曹操迅速擴充實力,曹操大喜,封郭嘉為軍師祭酒,郭嘉也感嘆自己找到了明主。

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士氣大漲,許多謀士認為此時應該集中兵力掃清袁氏兄弟勢力,但是郭嘉卻有不同看法,郭嘉認為此戰過後,袁氏兄弟之間必定起矛盾,此時應該“坐觀其變”,果然大戰之後袁氏集團內部爆發衝突,曹操此時出兵,不費吹灰之力使得二袁一死一逃。

袁紹逃走烏桓之後,眾人又認為烏桓遠離中原,如果追擊勢必會導致許都空虛,此時還是郭嘉站了出來,認為征討烏桓具有重大意義,至於劉備可以利用他與劉表之間的矛盾制衡,解除後顧之憂以後,曹操即刻發兵出擊烏桓,大軍晝夜疾行,最終徹底平定北方,整個黃河流域都收入曹操手中。

在此之後每逢外出打仗,曹操都會把郭嘉帶在身邊,郭嘉雖然智謀超群,但是不遵禮法,換作別人很可能會厭煩,但是曹操雄才偉略,不拘泥小節,可以說兩人是互相成就,本來曹操是把郭嘉是做託付之人,只不過天算不如人算,郭嘉先走一步,史料記載曹操痛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

總結來說郭嘉之所以受器重,其一是才智多某,在曹操稱霸之初就規劃好了進攻藍圖,此外郭嘉忠心不二,只認準曹操一人,身為曹魏政權的首席謀臣,郭嘉卻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大架子,同朝幕僚都稱讚他的品行,再者郭嘉十分迎合曹操的想法,提出的建議總會讓曹操心滿意足,即便曹操不採納,郭嘉也不會爭執。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優點,讓曹操對郭嘉十分器重,在其死後曹操十分傷心,每當夜深時總會想起那個如臂膀一般的奉孝,據說領袖酷愛《三國》,尤其是對這對君臣十分喜歡,不止一次說起郭嘉是人中龍鳳,在鄭州開會期間,主席曾倡議各位領導都要讀一讀《郭嘉傳》,總能從中悟出一番人生哲理。

每當遇到難題的時候,總能想起郭嘉“上下”思索之法,所謂的“下”就是深入民眾,從基層當中尋找問題,根據實際情況找出解決辦法,而“上”則是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從自身出發精於判斷,領袖不止喜歡這兩人,還喜歡大清官海瑞,曾徹夜研讀海瑞的歷史。

在熟悉了海瑞的日常生活以後,主席高度評價,號召各級領導勇於抒發自己的主張,還曾送給彭老總一本《海瑞傳》,跟他們說如果自己身上優缺點,一定要勇於指出來。

海瑞雖然是個大清官,但是性情耿直,多次觸犯皇帝,經常不聽勸解,與郭嘉是兩個極端,這樣看來郭嘉通曉人情世故,在提出計謀的時候總能照顧別人的想法,說話辦事讓人舒服,主席很快就想明白了,在召開會議的時候,感嘆:“如果真要有海瑞這樣的人的話,想來我也受不了”。

可見相比之下,領袖似乎更喜歡郭嘉一些,可是如果人人都同奉孝一樣能行嗎?實際上那個年代都在保證原則,在這一基礎上也要講究說話分寸,領袖曾說:“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提出批評也可以嘛”,只不過這種話語的效果要大打折扣了。

其實一味地效仿郭嘉不可,同樣崇尚海瑞也不可取,問題的關鍵在於無論是奉孝還是海瑞兩人其實目的都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上位者能否聽得進去,否則即便浪費再多口舌也沒有效果,這些問題都取決於聽者的心胸氣量,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應該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最好。

上一篇:宋朝在軍事力量上始終是比較吃虧的為什麼會在燕雲十六州被胡人佔領
下一篇:《七仙女》再次爆紅,被指抄襲,網友:這是一首被我錯過的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