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明朝,彷彿是一個跟和尚結緣的朝代!比如,建立大明朝的帝王叫朱元璋,早年曾當過和尚。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后,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那是在朱棣稱帝后,委派姚廣孝去蜀雲臺辦事。當他來到了寒山寺後,恰好遇到了一位叫曹三尹的當地官員。由於姚廣孝一身僧袍,又行事不張揚,不排場。也不知怎麼回事,就惹了曹三尹,被綁起來揍了二十皮鞭。

曹三尹這罪過可大了。一則姚廣孝是欽差,替朱棣來辦事。二則姚廣孝,除了有一代妖僧之稱外,還號稱當時的黑衣宰相——白天穿著朝服上班,晚上穿上僧衣當和尚,地位太高。

果然,當曹三尹得知真相後,頓時嚇瘋,連忙跑來請罪。可姚廣孝卻張口來了一首詩: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意思就是說,我代表皇上出來辦事,不穿官服穿僧衣,是因為我虔誠向佛,不在乎人間的榮華富貴(也可理解為,有佛祖保佑),雖沒來由地被你抽了二十皮鞭,但卻了斷了咱倆前生的宿債!

潛臺詞就是:別擔心,我不會報復你,咱倆這是前生之事,你就放心吧!果然,這事就這樣不了了之!(出自《明朝小史》)

看到這,估計人們會忍不住問:莫非姚廣孝鼓動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奪建文帝的天下,是他前生欠朱棣的,或說建文帝欠他的?

其實,哪有什麼前生後世,姚廣孝豈能不明白“一世即萬世”?他之所以原諒曹三尹,說什麼“二十皮鞭了宿緣”無非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他身為出家人,不想再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任何殺戮了!

畢竟,“靖難之役”太過慘烈!這點從流傳在北方大地上的“大槐樹”的傳說,就能看出,已深深沉澱在了北方几省人的記憶深處了。身為親歷者的姚廣孝,曾親眼目睹過,若說沒有愧疚,筆者是不信的。

這點,也同樣反應在了《大明風華》中。比如姚廣孝把一把刀子,交給孫若微後言稱,自己是為了斷宿債,如今便把性命交在她手中。然後懸空走索而去,從此不知所終了!

說到這,恐怕讀者必更會奇怪,既然姚廣孝心存愧疚,為啥還如此?對這個問題,目前的史學界也沒有公認的說法,甚至可以說還是一個謎團。但若用姚廣孝和劉伯溫對比,卻很容易能發現,其中另有隱情!

劉伯溫名氣雖大,但他的傳奇,則更多是來自民間傳說!就拿《大明風華》來說,京城被攻破後,建文帝逃難前,有大臣曾言:劉伯溫早算定了這結果,死前給了朱元璋一個鐵匣子。建文帝開啟一看,是剃度用具,於是剃度假扮僧人而逃。

這則傳說,是出自《明朝小史》,只不過原文中,卻沒有劉伯溫啥事,完全是朱元璋自己做的。“高皇(朱元璋)大漸時,封鑰一小匣,固甚,密授於帝,戒遇急難乃啟”。

但姚廣孝的傳奇,卻大多來自於正史。如《明史》中記載,他一見朱棣就言稱,送他一頂白帽子。當時朱棣是燕王,王上加白,便是皇帝的皇。

上面這段,也出現在《大明風華》中。同時還有一段,那是朱棣起兵前,曾在地下秘密打造兵器,為了掩人耳目,朱棣就在上面,養了好多鴨、鵝等。

這段的出處同樣是《明朝小史》,卻跟朱棣無關,是姚廣孝的功勞。“帝命姚少師治兵器……其上以鑄,下畜鵝鴨,日夕鴨噪,不聞鍛聲”。

筆者對比姚廣孝和劉伯溫,不是為了證明誰更牛。僅是為說明,跟劉伯溫一樣,姚廣孝也是明朝一大奇人,卻遠比劉伯溫有神秘感!那麼為何會這樣?

凡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清楚,有一種歷史套路是:每至風雲際會之時,必有所謂的“真龍天子”和“輔佐奇人”結伴而出!

如朱元璋繫結劉伯溫,朱棣也綁定了姚廣孝。潛臺詞彷彿是說:姚廣孝為啥鼓動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這種繫結方式,為朱棣奪天下,起到了正名作用!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姚廣孝就只能“猶抱琵琶半遮面”,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幹過啥事,卻就是不告訴你,他這樣做的動機是啥!因為需要他,為朱棣的不正當奪位,來營造一種天命所歸的氛圍。

反觀劉伯溫,他啥都大大方方的。哪怕民間傳說,都顯得有鼻子有眼的,只因朱元璋得天下很正。所以劉伯溫,就必須要大模大樣地站在歷史舞臺中間,不必營造任何神秘感!這就是“隱情”所在!

上一篇:崇禎的3個兒子逃跑了,為啥崇禎就是不跑?跑到南京還有希望嗎
下一篇:廢太子承乾衣冠冢因暴雨被沖毀,專家發掘後感慨:太宗是個好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