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大唐孤忠張議潮與少數民族關係: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

自建中元年(公元781年),吐蕃舉大兵歷時十一年攻下大唐在河西最後一塊領土沙洲後,河西、隴右一帶就徹底從唐王朝版圖中被分裂出去。沙洲漢族人民的生活便從天堂墜落到了地獄,而張議潮便是此地漢人首領。

投稿 華中城市研究會會長 馮煜暉

佔據了河西后的吐蕃對漢人的暴行令人觸目驚心,史料記載吐蕃“每得華人,其無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輒黔其面;粗有文藝者,則涅其右臂,以候贊普之命”,“令穴肩骨,貫以皮索,以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為奴而不得。

《菩薩蠻·敦煌古往出神將》是唐代無名氏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塑造了一個性情豪放、忠貞愛國的將軍形象,表現了廣大人民希望能夠消滅“狼蕃”,使國家一統的願望和決心,反映了在唐朝和吐蕃的激烈鬥爭中,唱出了外族統治下敦煌人民壯烈的愛國歌聲。

天寶十四載(公元 755年),安祿山叛軍南下,唐王朝調河西、隴右兵馬入中原平叛,西北邊防空虛。吐蕃乘機進兵,河湟淪陷。

失地百姓盼望唐軍收復失地。文宗開成年間,唐朝使節出使西域道中,“見 甘、 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距大唐帝國河西走廊最後一個據點沙洲(今敦煌)被吐蕃攻取已經過去了六十七年。漢冠已變,鄉音混雜,當年孩童早已成白骨青灰。張議潮率眾起義,驅逐吐蕃沙州守將;後二年又相繼光復其他為吐蕃人強佔河西諸州,標誌著河湟故地正式迴歸唐朝版圖。自此,淪陷近百年的河湟地區終於收復。唐宣宗李忱接見使者聽聞張議潮奇蹟後,頗為驚喜,大讚“關西出將,豈虛也哉”,便以其為“歸義軍”節度使,全權掌管這十一州的行政軍務。

陳黯 《代河湟父老奏》 表達了失地百姓的心聲:“臣等世籍漢民也,雖地沒戎虜而常蓄歸心,時未可謀則俯仰偷生。……國家以內寇時起,不遑西顧。其蕃戎伺隙,侵掠邊州,臣等由此家為虜有。然雖力不支而心不離,故居河湟間,世相為訓。今尚傳留漢之冠裳,每歲時祭享,則必服之,示不忘漢儀,亦猶越翼胡蹄,有巢嘶之異。”

淪陷區百姓盼望收復,重歸唐朝,是張議潮起事成功的根本原因。起事成功後,張議潮繼續 修 繕 甲 兵 ,且 耕 且 戰 ,先 後 收 復 瓜 州、伊 州、西 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州。大中五年(公 元 851 年)八 月 ,派 其 兄 張 議 潭 和 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湟地區迴歸唐朝。

朝廷酬賞河西功臣,設沙州歸義軍使,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使。張議潮力圖收復整個河湟失地,又經過三年艱苦奮鬥收復涼州,朝廷置涼州 節 度 使 ,由 靈 武 節 度 使 兼 領 ,領 涼、洮、西、鄯、河,臨六州。至此,陷沒百餘年之久的河湟失地重歸國家懷抱。經過張議潮的經營,河西地區的局勢業已穩定,生產得到了發展。“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唐之中興,自此方成。鹹通八年(公元867 年)二月,已近古稀之年的張議潮毅然決然將河西政務交由侄子張淮深,忠誠赤子終於踏上了歸國之路。張議潮入覲長安,朝廷任命他為右神武統軍,司徒,賜給田地,並於宣陽坊賜第一區。

張議潮打敗回鶻以後,“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兇奴,不曾暫暇”。歸義軍在得不到唐王朝實際支援的情況下,多次打退吐蕃、吐谷渾和回鶻殘部的進攻,對穩定河湟局勢起了關鍵作用,敦煌百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敦煌石室發現的《張氏勳德記》寫張議潮之侄張淮深:“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馱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九功惟敘,黎人不失於寒耕;七政調和,秋收有豐於歲稔。”

張議潮叔侄收復河湟,為河西隴右的穩定作出的突出貢獻,“河西創復 ,猶 雜 蕃、渾,言音不同,羌龍嗢末,雷威懾伏,訓以華風,鹹會訓良,軌俗一變”。在保衛河西的同時,張氏歸義軍政權還大力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注意興修水利。沙州修建許多溝渠,每一溝渠設“渠頭”“升門”等專職管理人員。

鹹通十三年八月,民族英雄張議潮安度五年後,於長安駕鶴西去,享年七十四歲。耗訊傳至河西,萬眾悲念,四境齊哀。

上一篇:老照片:光緒皇帝出殯,槓夫多達7920人,花費白銀45萬兩
下一篇:滅掉前蜀之後,李存勖為何要殺死立功的郭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