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朝時期的漢族人為什麼會那麼多?漢朝的軍隊為什麼那麼的重視武器

《孫子兵法》中有言:“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武認為,用兵的最高境界乃是以謀略取勝,這便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說白了,儘管發動戰爭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也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社會影響,漢武帝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他對匈奴的打擊乃是前所未有的,此後數百年,匈奴都不敢侵擾邊境。然而,多年戰爭也耗費了大半國力,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就長遠發展來看,也許避免戰爭才是最好的做法。

眾所周知,唐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開國的李氏一家,身上便有北方鮮卑族的血統。李淵的父親叫李昺,他老婆是孤獨信的女兒,和父親李昺一樣,李淵也娶了鮮卑人竇氏當老婆。後來,這一“特殊”習慣被延續了下去,在李世民的後宮中,也有一個鮮卑族的女子。大概是因為結親的關係,所以由李家操控的大唐王朝,也對鮮卑族、突厥、契丹等民族格外友好,經過幾十、上百年的交流互通之後,各民族之間的隔閡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來之不易的友好和平。

當然了,促成這一局面的李家,憑藉的自然不是“三寸不爛之舌”,若沒有實力作為後盾,又怎麼能令四方臣服?一直以來,突厥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不過李世民卻利用其內部分裂,成功拉攏一部分,並打擊另外一部分,徹底消除了北方隱患。於是在公元630年,西北各部族首領才會一起到長安朝見,請求李世民接受“天可汗”的稱號。天可汗象徵著最高權力,儘管這只是名義上的尊崇,但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值得永遠銘記的獨一份。

後來,朝鮮半島也被唐軍征服了,重新獨立的新羅國和渤海國以大唐為尊,在其庇佑下持續存在,每年都會派人前來朝貢,學習先進的科技文化。另外,東南亞地區也偃旗息鼓了,除了幾個土著部落偶爾爆發出起義戰爭,幾乎所有勢力都在為繁榮做努力。然而,隨著唐朝的衰落,李氏對周邊各族的控制權也喪失大半,吐蕃趁勢崛起,成為了繼突厥之後,又一個對中原王朝有極大威脅的民族。又過了幾十年,“高原戰神”論欽陵橫空出世,有了他之後,吐蕃更是如虎添翼。

《資治通鑑·唐紀》中有言:“盡據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雋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諸胡之盛,莫與為比。”在論欽陵的帶領下,吐蕃連戰連捷,就算是大唐軍隊,也在其手下吃了幾次暗虧。不久之後,武則天取代李氏,成為了一代正統女皇,對於吐蕃的禍患,她很快便在心中下了決斷。武則天善用人才,曾破格提拔了不少能人異士,郭元振便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郭元振是一個“流氓”才子,雖說他考中進士,並當上了縣官,但他在位期間,卻犯下了許多罪孽,比如私鑄銅幣、販賣人口等。當地百姓已經把他恨到了骨子裡。然而,武則天卻赦免了他的罪責,因為在審問期間,郭元振展現了出色的口才和靈活的腦回路,進而贏得了一線生機。據《資治通鑑》記載,郭元振認為吐蕃之患在於論欽陵,只要他一死,威脅自然消除。當然了,做到這一點並非難事,只不過需要時間瓦解他與吐蕃贊普之間的關係。

於是,郭元振每年都會被武則天派去做“議和”使者,他說吐蕃正面臨2個隱患,一是極速擴張使民心不穩,論欽陵擁兵自重,難免會生出驕狂之氣;二是被打壓的西域各族暗中聯結,一旦吐蕃戰敗就會趁機發動進攻,將其順利瓜分。所以說,只有和唐朝結盟才是上上之策,萬不能再繼續“內訌”了。不出意料,論欽陵堅決反對議和,贊普逐漸心生不滿。最終,他在3年後悄然清洗了論欽陵2000多名親信士兵,論欽陵無路可走,只能憤而自殺。

從此以後,吐蕃再也不能對唐朝造成任何威脅了,郭元振為和平立下了一個大功。

上一篇:古代戰爭為什麼會有圍觀群眾?古代戰爭的那麼危險,有什麼原因嗎?
下一篇:明朝滅亡後,皇太極為什麼不直接殺掉崇禎帝?背後原因讓人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