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蠻莫之戰的背景是什麼?蠻莫之戰對明朝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萬曆十三年(1585年)正月初八,明廷升孟密安撫司為孟密宣撫司,添設蠻莫、耿馬兩安撫司,猛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猛淋兩千戶所;並命劉綎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駐蠻莫。

劉綎幕僚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蠻莫“後擁蠻哈,前阻金沙,上通迤西、裡麻、茶山,中通幹崖、南甸、隴川、木邦、芒市,下通孟密、緬甸、八百、車裡、擺古,誠為水陸交會要區,諸夷襟喉重地……且居莽賊上游,虎視六慰,虜在目中。設欲犁庭掃穴,建瓴之勢,易為力也”。正是由於蠻莫的地理優勢,明廷才在劉綎等人的建議下,設大將行營設於此地,並委派劉綎駐守,準備築城。

劉綎駐兵蠻莫後,絲毫沒有因為暫時的平靜而有所懈怠,他認識到“疆宇雖已廓清,莽酋猶然肆(勢)大,若不亟加剿滅,終為禍根蔓延”。為了對付緬甸象陣,他用自己的俸薪“收買戰象三隻,衝演兵馬”。此外,他還提出了“改土設流”“屯田足食”“土著足兵”等可行策略。

但是,劉綎性貪,御下無方。在蠻莫,他不僅向土司思順索要金寶、牙錦等物,還放縱把總謝世祿、夏世勤、陳其正強暴思順的妻妹。而他手下的把總廖文耀、王化龍在騰越以剋扣兵餉為由作亂,焚城中民居170餘家。劉綎雖急忙前往騰越鎮壓,但早就不堪忍受的思順趁機出奔緬甸。

雲南巡撫劉世曾將蠻莫之事上奏朝廷,請求將劉綎革職,明廷同意了他的建議,以劉天俸代之。申時行擔心思順外逃附緬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地寄信給劉世曾:“思順叛逆,雖不足為大患,然恐諸夷因而解體,三宣無外蔽,騰衝有內變,此不可不為雖慮。”果然,思順外逃為雲南邊地引來了新一輪戰爭。

蠻莫思順歸附緬甸後,莽應裡大喜,認為孟密、孟養以及三宣又有叛離明帝國的兆頭,可以輕易被人佔領。萬曆十四年(1586年)六月,莽應裡遣喇緬臘塔答等率領阿瓦、遮浪兵,令遮魯等八城各發兵2000人,分兵兩路入侵雲南:一路攻孟養,一路攻三宣,聲稱抓捕孟密思忠的母親罕烘。我國史料說此次莽應裡親率精兵3萬、戰象數百騎,移駐阿瓦江督戰,但據《琉璃宮史》記載,此時莽應裡在漢達瓦底,並未參戰。

復原的漢達瓦底宮殿

孟養境內的密堵、送速二城靠近阿瓦,莽應龍在位時曾被緬甸佔據,後劉綎出兵收復二城歸還孟養。此時莽應裡也派人向二城徵兵,二城不應,莽應裡大怒,遣兵十餘萬攻打二城。孟養思義戰敗,自縊而死,緬甸佔據二城。

孟養勢孤,欲聯合孟密、蠻莫共同御緬,但蠻莫思順之母罕送卻不想出兵。金騰兵備李材查知此事,令劉天俸密遣把總寇崇德從中說合,罕送這才同意與孟養聯合。恰巧此時緬甸派遣使者喇歪前來迎接思順家屬,罕送畏懼緬兵殺戮過重,不願前往緬甸,孟養便與蠻莫一起出力將其殺死。李材又設計誘殺了莽應裡的耳目多囊章(又作大囊長、大朗長),孟密、蠻莫等土司遂堅定決心共同御緬。

莽應裡得知喇歪、多囊章身死,歸怨於孟養,遣大頭目統兵十餘萬來攻。孟養土司思威差人向雲南當局請求援兵,說只有漢兵火器才能破緬軍象陣。撫夷同知宋儒認為道遠,難發兵救援,但李材反駁說:“先年緬甸侵犯屬夷,不援致失夷心,紛紛歸附緬甸。藩籬既失,嶽鳳才得長驅而入,往事不可不鑑。”仍遣劉天俸督兵往援。

劉天俸令把總杜栻、李朝率募兵1500人往助孟養,並授予孟養兵赤幘、旗幟,許以重賞。漢土兵共進至遮浪,緬軍見狀以為明軍大至,驚潰,思威乘勝斬緬首千餘級。

杜栻、李朝等又擊破遮魯、噠喇等城,並趁夜包圍了密堵城。但密堵城上士卒發現了明軍蹤跡,緬將獵挽、嶽哈忙乘戰象,率標槍手數百由西南突圍,防守該方位的明將範斌戰死。李朝大怒,率兵百餘人攔截,以火磚、火箭等火器齊齊朝緬軍打去。緬軍戰象四散奔逃,自相踐踏而死者不可勝計。嶽哈被流矢擊中墜象而死,獵挽則遁逃阿瓦江。之後,思威順利收復密堵、送速二城。

萬曆十六年(1588年),孟養因“感天兵救助德威”,遣使入貢。但此時李材、劉天俸卻因斬獲首級數量不實而被逮下獄,雲南官員多為其鳴不平。

九月,緬軍攻孟密,罕烘弱不能拒敵,率子思禮、思仁內奔猛廣,孟密為緬甸佔據;思化、思豪則內奔蠻莫,“佔爭蠻莫,聚眾暴橫”。蠻莫思順母罕送因蠻莫為孟密所轄,懼而棄蠻莫,內奔騰越。雲南巡撫蕭彥等欲扶立罕送,使其仍歸蠻莫,但明廷認為不可輕啟兵端,蕭彥便密令撫夷同知漆文昌往蠻莫處招撫思化。漆文昌單騎入思化營,宣諭朝廷恩威,思化聽命,但說:“思順叛漢歸緬不當有蠻莫,奴有助孟養殺緬賊之功,現無所歸,願寄食蠻莫。”漆文昌同意了這一要求,但此舉更加刺激了已歸附緬甸的思順,他為了奪回蠻莫而多次引緬兵來攻。

萬曆十八年(1590年)五月,莽應裡為報密堵、送速之怨,派遣幼子明基囊統兵10萬攻孟養。此時孟養思威已死,思遠因緬兵入寇急迫,棄城逃往孟拱,在孟拱加固城池壕塹防守,並向雲南當局求援。把總劉朝前去聲援,但因緬兵勢大不能敵,孟拱被攻破,思遠與子思昏奔盞西(今雲南省盈江縣境內)。明基囊封堵罕於孟養、翁罕於孟拱。十一月,明基囊攻破猛廣,孟密罕烘、思禮與投緬的思忠之妻甘線姑內奔隴川,思仁奔雅益,丙測奔工回。

萬曆十九年(1591年)年初,明基囊繼續率猛別、阿瓦軍,糾堵罕、翁罕兵象圍蠻莫,思化告急。二月,明廷重新啟用因永昌兵變被革職的鄧子龍。鄧子龍率兵抵達羅卜思莊,時天熱難耐,軍隊無法前行,於是他令萬國春選兵200人,星夜馳援蠻莫,與思化聯合。鄧子龍囑託萬國春夜晚必多舉火炬,以為疑兵。緬兵遠望火光,以為明朝大軍來攻,趁夜而逃,萬國春發兵追擊,“俘斬八十七級,捕獲生口二十三人”。

萬曆二十年(1592年),孟密思仁、丙測叛明附緬。原來,思仁與嫂嫂甘線姑有私情,欲娶其為妻,母罕烘不許,思仁便從雅益率兵象進犯隴川,打算將甘線姑擄去,但多思順已有防備,思仁未能得逞。思仁懼怕雲南當局問其率兵侵犯鄰境之罪,遂攜丙測奔緬。思仁附緬後,莽應裡任其為孟密土司,數度引緬兵來犯。雲南當局於是將罕烘、思禮移置於芒市。

六月,莽應裡遣使擺線從孟養出發,招撫隴川、幹崖、南甸諸土司。雲南當局聞之,給緬使發去文告,令其回緬。九月,思仁引阿瓦、孟養兵來犯蠻莫,思化內奔等練山(今雲南省隴川縣境內)。鄧子龍出兵等練山救援,緬兵則屯於遮邀。鄧子龍主動出擊,與緬兵大戰於控哈,斬敵百餘人,把總李朝、嶽順戰死,緬兵退屯沙洲。明軍無船渡江,與緬兵相持月餘後,緬兵方才退走。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蠻莫思順死於緬甸,莽應裡便把蠻莫封給了允墨。允墨糾集孟拱堵罕、孟養翁罕、孟密思仁諸土司兵,號稱“兵三十萬、象百隻”,攻打蠻莫,思化敗走。緬兵立即在蠻莫設立九大營,然後分兵數道,追剿思化:一路入遮放、芒市;一路攻臘撒、蠻顙;一路入杉木籠山,襲隴川。隴川多思順不敵,逃往孟卯,騰永再次大震。

雲南巡撫陳用賓認為:“蠻莫必不可棄;蠻莫存,江(大金沙江)外諸夷尚順中國;蠻莫一棄,則木邦、八百等夷皆為緬顧使矣。”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陳用賓親自坐鎮永昌。他與沐昌祚調集漢土諸兵,分作四路,以參將王一麟奪等練,中軍盧承爵出雷吟,都指揮錢中選、張光聲出蠻哈,守備張光胤從小路出打線,約定三月二十六日合擊緬兵。雖說分為四路,實際上只有東、西兩路:王一麟、盧承爵統領西路軍,錢中選、張光聲統領東路軍。東路軍先至蠻哈,因出其不意一戰而勝,擒獲敵眾頗多。西路軍中,王一麟一直坐鎮隴川不出;盧承爵軍則與緬兵在慄柴現撞上,緬兵先是示弱引誘明軍追至崖箐,然後伏兵盡出,明軍被殺千餘人,寧州目把者義戰死雷哈,把總李乾戰死邦曩,盧承爵死戰倖免得脫。幸而此時東路兵來援,火器齊發,逼得緬兵火焚等練諸山後退兵,明軍這才收復蠻莫。

緬兵退後,多思順因此次緬兵入侵是多俺引導的,於是糾集思化並芒市多泰等擊多俺,殺其子多荒,多俺逃往木邦,後歸附緬甸。十二月,多俺糾集思仁、丙測由孟卯襲遮放,明軍將其擊退,斬首百餘級。丙測遁逃,多俺雖逃出生天,後卻為木邦罕欽所殺。

同月,陳用賓以巡按李本固的防禦體系為基礎,興建八關以防禦緬甸,其中西四關神護、萬仞、巨石、銅壁屬蠻哈守備,東四關鐵壁、虎踞、天馬、漢龍屬隴把守備。其各關隘之兵力“不過二三十名”,八關總兵力也不過“官兵一百八十四員”,而且只在春冬防守。

由李本固提出的這套防禦體系,意在防止緬甸進入三宣、騰永,同時阻止關內諸土司挑釁,而對於三宣之外的土司則不予過問。正因如此,八關的建立使關外土司產生了錯覺,認為八關是明帝國的邊界。緬人也曾說:“屋瓦者漢人;茅房,我故地也。”八關所在之地設有公署,應當為瓦屋建築,這些建築非常醒目地樹立在三宣與六慰之間,成了緬甸侵佔八關以外孟養、孟密、蠻莫、木邦等土司的藉口。

八關二堡設置於萬曆二十二年十二月至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此期間及之後雲南邊地確實一度趨於平靜,所以有了“業已設雄關八,緬不可犯”的說法。但實際上,這是因為莽應裡為人刻薄又過分好戰,此時統治已陷入危機,《琉璃宮史》說他“經常使王子、王弟、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士卒兵勇心中不悅”,“既不能使僧伽們心情愉悅,又不會體貼城鄉人民,更不珍惜他人性命”。所以,當莽應裡第五次征討阿瑜陀耶失敗、王儲戰死,漢達瓦底又爆發鼠災導致嚴重饑荒的時候,卑謬、東籲、清邁地等紛紛反叛,甚至被莽應裡派去平叛的良淵王明耶仰達梅(雍罕)也在出徵後舉起叛旗,緬甸又陷入了分裂時期。

緬歷960年(1598年),東籲與阿拉幹聯軍包圍了漢達瓦底。因城內糧食缺乏,貴族顯要們紛紛投降東籲王,甚至新王儲明耶覺蘇瓦也揹著父王莽應裡投奔東籲大軍。心灰意冷的莽應裡放棄抵抗,讓位於弟弟東籲王。阿瑜陀耶趁機發難,以扶助莽應裡的名義興兵12萬進軍漢達瓦底。東籲王棄城攜莽應裡返回東籲,阿拉幹王將漢達瓦底付之一炬後也由水路撤回。其後,莽應裡在東籲被殺。

就在漢達瓦底被包圍之際,莽應裡的另一個弟弟良淵王在阿瓦立國稱王。良淵王夢想著恢復緬甸的疆域,開始著手對撣族土司進行征伐,因為他認為“待征服整個東撣及北撣地區後”,阿瓦將“成為力量強大的國家”,下緬甸地區就會“猶如籠中之鳥,有翼也難飛了”。

泰國雕像:緬甸王儲戰死

莽應裡統治陷入危機後,孟養思轟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棄緬內附明帝國。翌年九月,良淵王遣長子率100頭戰象、500名騎兵、2000名士卒征討孟拱、孟養。孟養思轟率大軍在內巴布山固守,但因兵力薄弱不支敗北,隨即渡河紮營進行堅守,並派人請援。雲南當局令幹崖、南甸土兵赴金沙江救援,又令蠻莫思化之子思正出兵坎哈截斷阿瓦軍歸路,阿瓦軍遂被擊潰。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十月,雲南稅監楊榮奏請開採寶井。然而,此時孟密等產寶石的地區依舊為緬甸控制,加之連年兵亂,採買實不容易。楊榮卻不顧及這些情況,不僅讓各州縣搜刮百姓,還派吳顯忠前往阿瓦開寶井,為換取寶石在各土司轄境製造了諸多事端,從而為良淵王奪取雲南邊地製造了機會。

蠻莫思正不聽楊榮號令,且常常打劫往來商旅,威脅到寶石採辦,於是楊榮勾結良淵王欲殺思正。萬曆三十年(1602年)二月,良淵王親率戰象400頭、騎兵5000人、士卒50000人攻打蠻莫,聲言:“開採(寶井)漢使令我殺思正以通蠻莫道路,吾為天朝除害!”木邦因與思正有仇,也發兵助其討伐蠻莫。

思正得知良淵王前來征討,便修築城防工事準備迎戰,但後來見對方兵馬眾多,自思無力抵抗,便棄城內奔騰越。阿瓦和木邦兵尾隨而來,歷三宣,越諸關,直抵南甸宣撫司黃連關,距騰越僅30裡。騰衝城大為震動,金騰兵備副使漆文昌、參將孔憲卿擔心緬兵攻破騰衝城,決議殺思正,以止兵端,於是派把總鄭有庸等三人相機行事。三人引思正入永昌,但在渡龍川江的時候,鄭有庸趁思正登象走脫不得,用標槍將之刺殺,割取首級。其後,又派人將屍身送給了阿瓦。

緬甸史詩《明耶岱巴埃欽》對此寫道:“八莫土司,背叛抗上。奔向中國,遠方逃亡。擊響戰鼓,緊追不放。喧囂往討,望勿窩藏。無由留此,不能魯莽。國事難寧,無利遭殃。烏底勃瓦,反覆思量。來人雖死,將屍送上。大王陛下,重返國邦。”

三年後,蠻哈守備李天常前往蠻哈任職,行至橄欖坡驛時,聽到“有鳥常徹夜鳴,甚悲”。李天常感到奇怪,便詢問當地夷人,夷人告訴他,“自思正死後,即有此鳥,為思正魂魄”,並向李天常敘述了思正冤死之狀。李天常感觸頗深,向天禱告:“若果思正,當為爾復仇復地。”鳥遂不鳴。由此故事可以看出,當地夷人對思正內附卻被殺的遭遇十分憤慨和悲痛。

鄧子龍當年說過:“堂堂中國,不能為內奔者作張主,何以威遠?”殺思正退緬兵的做法,使明帝國的權威在雲南西部邊地土司心中一落千丈,認為“內附不保首領、土地,而附緬得安全”。是故,自思正死、蠻莫失,孟養、木邦亦相繼失陷。良淵王在奪得木邦後病逝於返回阿瓦途中,其子阿那畢隆繼位,他遵循父王遺命——“恢復汝祖白象之主(莽應龍)之全部疆域”,揮軍南下,不再對北方用兵,滇緬邊境才得以平靜了下來。

至此,孟養、孟密、蠻莫、木邦等雲南西部邊地為阿瓦所有,成為阿瓦統一緬甸的大後方,而明帝國只能對八關以內的“三宣”等土司行使任命、升賞等權力。崇禎年間,徐霞客遊覽雲南邊地後,在其遊記中感慨:“大概‘三宣’猶屬關內,而‘六慰’所屬,俱置關外矣。遂分華、彝之界。”雲南西部疆域大大退縮。

上一篇:武關古道究竟暗藏啥來歷?
下一篇:萬古神帝:通天神丹加持,血絕能單挑玄一和荒天,張若塵大勢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