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我家曾經被叫過的名字

我家曾經被叫過的名字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我這個家曾經被叫過的名字。

關於這個問題,我問了幾個周圍的朋友,得到的答案呢,不外乎是什麼燕京,幽州,南京,元大都,北平等等,這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常用名字,然後沒事兒我上網查了查,這一查不要緊,您猜怎麼著兒?據有人統計,北京的名稱被改來改去的不下60多回,它可能是世界上名稱最多的城市了。好多連我都不知道的,甚至沒聽說過。今兒呢,就和大家分享下。咱們大家一起大概來數數啊

北京作為一個國家的都城,據傳說,從商朝開始就存在了,那個時候在現在的北京白雲觀附近,曾經有一個叫做“薊”的方國,而他的都城就是北京,據說這些先民是堯帝或者是黃帝的後代,但是由於存在的時代過於久遠,關於“薊國”的相關事蹟,基本上都沒有留傳下來,就連它什麼時候滅亡的,也無從考證了。也只知道它大概是在春秋前期(公元前7世紀)被燕國給滅了。所以北京的第一個名字就叫做“薊”或者叫“薊城”。現在北京有個地名叫“薊門橋”,就是這個字啊。

第二個名字就是“燕”。在公元前1122年左右,周武王滅了商朝後,把當時的燕山附近的,也就是今日的房山區琉璃河一帶分封給了當時的召公“奭”,這個字念“同音事”。這個地方的國都被成為燕都。這個燕國的燕字,其實在先秦以前時期的文獻中,一直被寫作另外兩個字,那就是“妟”(yàn)或“匽”,直到秦漢時期才被改寫作“燕”,所以說北京地區就又有第三,第四個曾用名:那就是“妟”(yàn)或“匽”。

到了秦朝滅燕國後(公元前222年),它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的是郡縣制,於是乎就把當時燕國的都城,薊城,設定為了薊縣,當時的薊縣,是歸廣陽郡管理,所以北京又有了個新名字叫“廣陽”。而在現在北京密雲附近,在秦朝的時候是歸另一個郡縣管,那就是“漁陽郡”管,所以後來有的人也把北京叫做“漁陽”。

到了漢朝的元鳳元年,也就是西漢第八位皇帝,劉弗陵登基的時候,這個廣陽郡,隸屬於幽州管理,這就是從這以後,北京就又多了一個名字:幽州。

一直到了魏晉時期,人們習慣性的把北京的稱呼拆分成大廣陽,小廣陽,到了西晉時候,幽州被遷至范陽郡,就是現在河北涿州附近,於是乎北京又多了3個名字,就是大廣陽,小光陽,和范陽。

到了南北朝,也就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天下大亂,剛開始的時候北京隸屬於後趙國,那是的幽州就又被遷回了薊縣,並經歷了後來的,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的統治,一直沒變。

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以後,就把當時的幽州改名為了涿郡,所以北京當時也被稱為涿郡。

到了唐朝,唐武德年間啊,也就是唐高祖李淵的時候,這個涿郡又被恢復成為幽州。由於隋唐時期,行政規劃經常在“州”與“郡”之間來回的變,所以幽州呢,也偶爾會被改稱為“范陽郡”。在唐朝的的時候,出了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就是安祿山,他策劃並實施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當年就曾經做過范陽的節度使。隨著安史之亂被平息,唐朝比較忌憚“范陽”這個名號,便再也沒有使用“范陽郡”與“范陽節度使”之名,而是一直沿用“幽州”這個名字。所以,“幽州”就稱為了北京的另一個名字。

唐朝以後,咱們國家又進入了一個特別混亂的時代。到了遼朝,契丹人的時候,在北京建立起了南京,改幽州為南京析(西)津(金)府。在開泰元年,也就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時候,又把南京改名為了燕京。北京自此呢,就又有了兩個名字分別是,南京析津府和燕京。大家這裡注意下啊,把北京稱為燕京,不是從上三代的時候。稱為南京呢,也不是從元朝開始的,是從遼朝開始的。

金滅遼以後,金軍根據當時“海上之盟”的約定,將析津府歸還給了北宋。宋徽宗為了體現自己終於實現了祖輩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夙願,於是就在公元1123年把“析津府”改稱為“燕山府”,這裡北京呢,就又改名字叫了燕山府。後來宋金反目,這兩個國家幹起來了,金軍攻佔“燕山府”,於是乎又把這個地名呢,改回了“析津府”到了公元1153年,當時金朝國主兒海陵王完顏亮,把“析津府”改為“中都永安府”,次年改為“中都大興府”,這時的北京就有多了好幾個名字有叫“中都”,“永安”和“大興”。

在公元1215年的時候,元朝蒙古的忽必烈,攻克了金中都大興府,並把它改名為了燕京路大興府。到了元世祖至元元年,又把它改名為了中都路大興府,到了至元九年,正式改名為了大都路。元朝在元金中都的基礎上開始修建自己的大都城,並以這個大都,做為元朝帝都的所在。到了1284年,忽必烈正式將“大興府”改名為了“大都府”,從此北京有了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元大都。

到了元末明初,也就是公元1368年的時候,明軍主帥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攻克了元大都,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取“北方平定”的含義,把當年的元大都改為“北平”。這個名字也是大家很收悉的名字之一。在明朝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把北平改名為了北京。到了公元1421年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京師並命名為了京師順天府,它和當時的南京應天府並列的。這就使北京又多了3個名字 ,分別是“北平”“北京”和“京師順天府”。

清朝入關以後,還是一直在沿用這個名字,沒有做任何改變。

從明朝開始,一直到了辛亥革命成功後的1914年,在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北京呢一直都被稱為“順天府”。在這裡,咱們需要注意的是,“北京”這個稱號,只是一個明朝官方頒佈的一個“京號”,是清朝的時候,民間的一種稱呼。在官方劃分行的行政區域中,並沒有以此名字命名任何行政區域。在正式的明清的文書上,這些,地名還是要寫為“順天府”的。

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統治在1914年到1928年間,這個“順天府”被改稱為“京兆”,也叫作“京兆地方”。您看看這剛消停了幾年啊,又開始要變天兒了。隨著北伐戰爭的開展與張學良的改旗易幟,當時奉系軍閥所控制的京兆地方,改歸南京國民政府管轄,於是乎呢,就便被南京國民政府又改稱回了“北平”。

現如今,正式把“北京”這個地名, “落戶”今日的北京地區,是在什麼時候呢?其實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也就是公元1949年9月才正式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並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從此之後,“北京”這個曾經在歷史上往往被用作“多都制”之京號的名稱,方才徹底轉化為一個地名。

哎。。。糟了,忘數多少個名字了。。。這光聊天兒了。。。成吧,就先這樣吧,今兒呢,就先和各位聊到這,咱們回頭在見。

上一篇:梁山一百零八人,作者只讚美過兩個人是英雄,其餘的只是好漢
下一篇:中國最容易“撞名”的5個名字,排名第一的有多達29萬人,有你熟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