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魯迅提議廢除漢字,羅素卻說:漢字雖有三大缺陷,也有一顯著優點

“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河圖·玉版》

倉頡是傳說中漢字的創造者,但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絕對不可能是一個人突然開竅創造出來的,而是從原始圖畫慢慢發展來的。我們小時候學寫字,課本上總會把“山”、“水”、“土”這些簡單漢字配上圖形,讓我們知道這些字怎麼來的。

現在,漢語和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兩大語言,我們覺得英語難,外國人覺得漢語難。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兩種語言特徵完全不同,漢字是意音文字(非正式說法為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英文是字母文字,區別在哪?我們舉個例子。

假設你不認識“碼”字,但認識“馬”,那麼第一次看到“碼”,你是不是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讀半邊,猜出這個字讀音?這種情況下,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這是英文不具備的特徵。

很多人感到奇怪,同樣是從原始社會跨越到現代社會,怎麼偏偏中國人創造出了這種特殊文字,而外國人大多使用字母?更讓外國學者琢磨不透的是,古埃及5000年前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婆羅米文、瑪雅文都消亡了,論歷史悠久,只剩漢字獨霸世界文字榜首。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漢字發展史找答案。漢字經歷了從原始刻畫符號(比如距今約7762年的賈湖刻符)到最早成熟漢字(甲骨文)再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紛紛出現的過程,秦始皇滅六國後規定秦篆是唯一官方文字,漢字逐漸成熟定型,東漢時期出現第一本漢字字典《說文解字》。

再加上唐朝時期,雕版印刷術被髮明,楷書作為“正體”漢字走向成熟,漢字的穩定性就更強了。這既得益於華夏先民創造的文化繁盛,需要漢字作為載體傳承,也得益於漢字本身結構嚴謹、表述精密,更重要的是,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都沒有消亡,漢字怎麼可能消失呢?

但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列強侵入華夏土地,無數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技術,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也受到了衝擊。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提出過“廢除漢字”的理念設想,魯迅比較激進,直接說:

“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

“漢字不死,中國必亡!”

當時的新文化學者覺得,中國落後是因為傳統文化落後,而要改變傳統,就必須先從廢除漢字開始。漢字難認、難寫、難記,與世界上其他文字格格不入,更不適應推廣教育,不如用西方字母文字取代中國象形方塊字,這樣有利於文明的進步。

就在眾多學者為了“廢不廢除漢字”爭論不休的時候,英國大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受梁啟超邀約,在1920年來到了中國。羅素在世界範圍內都有極大影響力,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就被他收入囊中,他對古老的東方文明非常好奇,來華之後受到眾多文化名流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羅素來中國前就讀過唐詩、《莊子》,他不像其他西方學者一樣對中華文明抱有傲慢偏見,他寫的《論自由之路》甚至特意引用中國先賢老子的名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到了中國後,羅素髮現中國一眾學者都風度翩翩,能講流利的英語,對他十分熱情,他興奮地寫:“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人。”

對於中國許多文化,羅素都表示肯定,但對漢字,他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羅素認為,漢字有一個顯著的優點:“中國各地的方言不同,無法溝通,但漢字卻全國都能讀懂。”

與此同時,漢字也有“三大缺陷”:一是選用符號而不是字母作為文字,難記難寫,學習不如字母文字方便;二是漢字不方便排序,英文字母可以按A到Z開頭排序,可以使用先進的文字鑄排機,漢字卻不行,收入字典不好查詢;三是漢字表達外來詞彙困難,一有新事物就得再造個詞語,不利於學習外來文明長處。

那麼羅素指出的“缺陷”是否完全正確呢?當時很多學者都同意羅素觀點,“廢除漢字、改拉丁字母”的呼聲越來越多,漢字陷入了一場大危機。

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不需要廢除漢字,我們可以用簡化的方式、加註音的方式、使用漢字意譯、音譯的方式解決羅素所談到的所有問題,漢字不僅能輸入機器,還能以拼音和部首為序、編成字典,方便更多人學習。

“人言為信,日月為明,止戈為武,羔美為羹……”漢字組合的美妙、表意的精巧是字母文字永遠也取代不了的,當我們在2008年選“和”字作為“最中國”漢字時,外國人不能明白其含義,中國人卻都會心一笑,不用多作什麼解釋,人人都明白它背後的中國文化內涵。

每個漢字都是飽蘸華夏碧血寫就的,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之間是數不盡的風流,品不完的底蘊。

上一篇:颱風“煙花”逼近,上海企業在忙啥?
下一篇:華佗因三大發明成名醫,曹操為何要斬殺他?他說了10個字道破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