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福建出土大批宋代佛像,做工精緻,專家:和靖康之難有密切關係

福建泉州出土的大批佛像讓人們看到了唐宋時期佛教興盛的狀況,並十分驚歎於宋朝時期的塑像技藝水平;有一尊陶製觀音菩薩佛像最為完好、精美;其貼塑幾乎無開裂,佛像神態安詳,眼、嘴、手,柔潤富有張力,蓮花座上蓮瓣和勾邊都清晰可見。

宋朝的佛像如此精美,和當時佛教大興不無關係;宋朝建立政權之後,首先解除前代後周世宗的禁佛法令,透過給佛教以適當的保護,來加強國內統治的力量;而且朝廷十分注重佛教經藏的迻譯與刊刻,先後派遣沙門行勤等157人西行求法;除此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宋朝十分流行建立功德寺。

所謂“功德寺”,是達官貴人崇奉其祖先靈位的寺院,由皇帝敕賜匾額;這類寺院置於墳所,功能是守墳祀祖,故也稱之為“功德墳寺”;其在國內起源很早,在宋代發展至頂峰,從墳旁起寺院逐漸發展成為專為崇奉祖先靈位、日常祭掃;臣僚修建功德墳寺,始建於天禧五年 (1021年) ;據《宋史》記載,是年,真宗賜已故太尉王旦墳側僧寺,賜額覺林禪寺,“近墳田租悉除之。”意思是,一些田產只要是系名於寺院者,不限田畝皆免稅役;朝廷出臺多項優惠政策,使得功德寺大規模發展起來;再如嘉祐四年 (1059年) 朝廷詔令具有親王、長公主、現任中書令、樞密院、入內內侍都知等身份的臣員、內臣,均可以申請修功德墳寺;隨著請額大臣增多,官位限制逐步放寬;是否有資格賜建墳寺開始與官員等級掛鉤,逐漸成為官員身份標誌之一。

按照中國傳統安土重遷的觀念來看,一個家族所居之地既是其世代墳塋所在;所以,以追薦冥福為主的功德寺當是亦立於此地;然而自中唐以來,士大夫不斷脫離原籍向長安、洛陽集中;官員遷徙成為常態,其家族往往隨官員任官而定居他鄉,並將家族祖墳遷於居地;於是,建立功德寺,招僧人看護家族墳墓,歲時祭掃,成為宋朝流行的一社會現象;如紹興年間曾為參知政事的李光,本為上虞人,後遷居餘姚,以餘姚姜山淨寧院為功德寺,聖上賜額為“靜凝教忠”寺。

由於官員不斷遷移,加上朝廷鼓勵態度,功德墳寺在國內大興,同時也加速了佛教的發展;各地塑造佛像的技術大幅度提高;宋朝還有一重要的事件,使得大批官員遷移,就是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難”;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至此北宋滅亡;而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倖免於難,於1127年定都南京應天府,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之後南宋數次向南遷移,終於在1141年和金朝達成紹興和議,偏安於秦嶺淮河以南。

靖康之難以後,大批官員南遷,隨行的還有其龐大家族,以及祖墳;新遷一地,官員又開始新建功德墳寺,招募僧人為其守墳祀祖;新建寺廟必定會塑造佛像,這樣就促使宋朝時期的塑像工藝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達官貴人修建功德墳寺,自己不可能在這些寺院內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甚至該官員難免借勢侵奪周圍的田產;建功德墳寺實為貴族的一項特權。

【參考資料:《宋史》《宋代功德墳寺》《佛教與古代》】

上一篇:他是中國心理學第一人,理學創始者,老年為何納尼為妾
下一篇:山東發現大批崖墓,古人為何將墓葬建在半山腰?專家:此處“聚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