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山東發現大批崖墓,古人為何將墓葬建在半山腰?專家:此處“聚氣”

山東曲阜鄒城地區發掘出大批漢代古墓,奇特的是,這些墓葬都選擇建在險要的半山腰;經過考古專家研究,這裡規模最大的四座,都是漢魯王的墓葬;當時人們為什麼選擇難度如此之大的工程,將墓葬建在懸崖峭壁上?經過專家長時間研究表明,墓地的選址極為講究,漢代人尤其重視“聚氣”;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1970年,考古人員在山東曲阜城南的九龍山上發掘出四座規格較高的漢墓;其中一座墓主人身穿“銀縷玉衣”;經專家研究表明,這四座均是漢代魯王的墓葬;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始封其子淮陽王劉餘為魯王,領六縣;兩漢共有十四位魯王,其中十二位以諸侯王之禮下葬;在曲阜九龍山、亭山、馬鞍山和鄒城四基山、雲山均發現有這種規模宏大的崖洞墓;漢魯王為什麼要勞師動眾將自己的墓葬建在險峻的半山腰?這裡面門道很多。

漢代人們“視死如生”,比起之前年代的人們更重視身後事;尤其是帝王以及諸侯王這樣的貴族,往往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造死後長眠的墓穴;據《 漢書》 記載:“卒徒工庸以拒萬數,至燃脂火 夜作……作治數年”;是何等勞命傷財!

建造陵墓第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選址;現有資料表明,從最初原始社會後期,開始出現家族公共墓地開始,對墓地的選址就有所規劃,並且表現出一定的共同之處:居址附近、地勢較高、地形開敞等;隨著社會進步,這些埋葬習俗被繼承的基礎上得到不斷髮展;到了西漢時期朝,帝王的陵墓在選址上也表現出一些共同的原則:首先,陵墓都會營建在都城的附近;為的是保佑國家生生不息,再方便後世子孫祭拜;

其次是對地勢的要求;據諸多文獻記載記載:“凡葬必於高陵之上”,“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因天性,據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意思是墓葬選址應在“高敞”的地方;其原因是為了追求墓葬的“燥”;“高敞”含有“高”和“敞”兩層意思:“高”地的選擇就是為了避免地下水以及河流對墓葬的侵害;“敞”,顧名思義是指選擇墓址的地方應該是相對寬敞的;還有一點,在西漢時期,人們的家族觀念深重,帝陵的陵園制度達到成熟,墓葬一般都會選擇在埋葬祖先們的園區之內;也就是《漢書·陳湯傳》中所說的“旁近祖考”,這是帝陵選址的又一個重要依據。

可以看出,漢魯王墓的選址,嚴格遵循了西漢帝陵的選址原則;營建在都城的附近:墓址九龍山一線山脈距離當時的魯縣,現曲阜市僅僅約公里;而且是都城南側最近的高敞之地;且祖先們的墓葬集中佈置在九龍山及周圍的山體,表現出明顯的家族氛圍。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考慮風水問題;漢代盛行“堪輿術”,是一門真理與荒謬交織,科學與迷信共存的古老的學說;據《漢書·揚雄傳》解釋:“堪輿也,栻盤”;栻盤,指的是占卜工具,“堪”,指栻盤中的天盤,“輿”指地盤,栻盤中心置一磁針,形成我國最早的羅盤;古人用栻盤看風水、擇居、建城、築邑、造宅、以及選墳、修陵墓;

《葬經》中是這樣描繪風水寶地的:“若器之貯,言氣聚而不散也。”意思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就會如同盆罐一樣,氣裝進去而不會散失;地形地貌如果是四面環山,或者是三面環山,前面有河溪,這樣就會如網兜,風吹入兜內變小而止息,即為聚氣;“山環水抱必有氣”,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而且帝王的陵墓一定要有山,因山象徵龍脈,“為龍兮,象形勢之騰伏”;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九龍山因周圍的山形地勢,屬典型的“龍脈”架構;而開鑿于山體南坡上的漢魯王墓,墓穴坐北朝南,墓門均向南,從墓主人做起時的角度來看,九龍山的各個山峰在北面、以及東面,將魯王墓環抱;腳下有白馬河流過,形成了山環水抱的地勢格局;完全符合風水觀念中基址選擇應遵循的“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基本原則。

【參考資料:《漢書·揚雄傳》《葬經》】

上一篇:福建出土大批宋代佛像,做工精緻,專家:和靖康之難有密切關係
下一篇:《隆中對》乃戰略典範,然而存在致命缺陷,它預告了諸葛亮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