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齊國為何至死都不肯幫另外幾個諸侯?不是齊國傻,而是因為仇恨

看戰國時期的歷史,可能很多人對齊國的表現很不可理解,在趙國、韓國、魏國、楚國極力抵抗秦國的時候,齊國卻一直無動於衷,甚至還偶爾幫助秦國;可能有人會說,燕國呢?燕國其實也是一直在抵抗秦國,只不過國力太弱,加上路途太遠,除了偶爾參加聯盟外,其他時候都是無能為力,而且即便如此,在秦始皇時期,燕國還曾派出使者刺殺秦始皇;唯有齊國,一直沒有動作。

是齊國太傻嗎?當然不是,齊國的實力在戰國時期雖然不是頂尖的,但一直都是超級強國,而且湧現出不少名將,國力更是強大,在軍隊方面,也有不弱於魏武卒、趙邊騎和秦銳士的齊技擊;而且在戰國中期時,齊國其實也是反秦先鋒;在公元前323年時,因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前去迎戰。

但此時的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結果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

在公元前298年時,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當時如果不是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的話,當時秦國可能就提前退出歷史舞臺了。

但曾經的反秦急先鋒,後來為何態度卻轉變如此之大呢?就算是等著被秦國滅國,也不去援助另外幾國,這還要和燕昭王說起。齊國和燕國算是世仇了,尤其是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時,齊宣王乘機派兵攻打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如果後來不是趙武靈王幫助燕國的話,估計燕國就亡國了。

但燕國和齊國的仇恨顯然也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被趙武靈王扶持上位的燕昭王也算是一代雄主,招攬人才,為復仇做準備,而樂毅就是在這段期間投靠了燕國。燕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的條件一天天趨於成熟。

最終,樂毅聯合了趙國、楚國、韓國及魏國,合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國當時雖然強大,但雙拳難敵四手,最終節節敗退,五年間,齊國被攻下城邑七十多座,且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整個齊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而且樂毅還欲徹底征服齊國,對莒和即墨只圍不攻,對齊國其他地方採取收服人心的政策,可以說,齊國是真的在滅國的邊緣了。

如果不是燕昭王早逝,新繼位的燕惠王對樂毅有猜忌之心,加上齊國田單在燕國實行反間計的話,齊國就真的亡國了;雖然齊國最終在田單的幫助下復國了,且實力恢復很快,但終究不復巔峰時期了;而且對於其他諸侯國而言,更不利的地方在於,不論齊國之後的國君是賢明也好,昏庸也罷,都不再結盟。

就算在邯鄲之戰後,趙、魏、楚、韓四國聯軍攻秦,齊國也沒有參與進來。在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但凡齊國幫助了趙國或楚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歷程都會艱難無比,但齊王建就是在觀望,一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不是因為齊王建傻,而是因為仇恨;對於齊國來說,當初樂毅攻齊之時,齊國就已經算是亡國了,剩下的歲月,就是為了復仇而存在,即便被秦國滅國也無所謂。

上一篇:《西遊記》中觀音禪院主持,能活到270歲,卻因一時貪念而自盡
下一篇:中國唯一留存的“汗血寶馬”,身高不超1.5米,專家認為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