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孟子首次在自己的父母之邦首次出仕,因不被重用而開啟周遊列國之旅

眾所周知,孟子的偶像是孔子,而且他對孔子的崇拜是全身心的,加上生活的時代環境又極為相似,因此他的人生軌跡幾乎與孔子如出一轍,先在自己的父母之邦首次出仕,因不被重用而開啟周遊列國之旅,今天咱們就來捋一捋孟子的出行年表。

公元前333年,40歲,在鄒出仕

越公元前333年,孟子首次在自己的父母之邦——鄒國出仕,上任沒多久就遭遇鄒與魯哄事件(《孟子·梁惠王下》2。12),在這次衝突中鄒國官吏犧牲了33人,老百姓卻沒有為此而犧牲的。

百姓對官吏之死無動於衷的表現讓鄒穆公很是生氣,他找來孟子商量該怎樣懲罰一下這幫“刁民”們。孟子不僅不順著鄒穆公,反而將國君給批評了一番,說:

“那還不都是你們自找的。災荒之年,百姓哀鴻遍野,而你的府庫充實,相關官吏為了自己的‘政績’卻不將實情稟告,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你做初一就別怪別人做十五,現在機會來了,百姓當然要報復了!所謂‘上行下效’,如果您實行仁政,百姓自然會愛護他的上級,心甘情願為他犧牲了。”

鄒穆公內心的陰影可想而知,孟子在鄒國的仕途前景也可想而知,“出師未捷身先死”,首次出仕不到三年時間就暗淡收場了。自此孟子踏上週遊列國之旅。

公元前330年,43歲,首次遊齊

孟子首發站選擇齊國是因為當時齊國的稷下學宮廣納賢人,凡是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年齡、資歷……等均可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寬鬆的學術環境深深地吸引了當時各家各派學者欣然前往。

此時齊國執政的國君是齊威王,但是《孟子》一書中沒有關於孟子與齊威王的對話記錄,據此我們推斷孟子此次遊齊沒有受到齊威王的重視,具體原因暫時無從考證。

但意外收穫是結交了齊國名將匡章,匡章雖然戰功赫赫,齊國人卻並不買他的帳,理由是匡章對父親不敬,在那個以孝為本的年代,匡章無疑是個不孝子,只此一條就足以抹殺你的其他任何貢獻。

孟子則力排眾議為匡章辯護:“世俗所謂的不孝有五種情況: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好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慾望,使父母因此受辱,是四不孝;好勇鬥狠,危及父母,是五不孝。匡章佔了其中哪一條呢?”

孟子認為,造成匡章與父親關係僵硬的根源在於父子之間的“責善”。原來,匡章的母親不小心得罪了丈夫,丈夫一怒之下就把母親殺了,埋在馬廄下面。匡章不滿父親的做法便與父親理論,這在當時子女無權責備父母,只能哄父母高興的風氣下即是大逆不道,是大不孝。

孟子認為對父母一味順從並不是真正的孝,“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12。3)意思是說對父母的過錯要分大小,小錯抱怨和大錯不抱怨都是不孝。匡章父親殺妻是大錯,應該予以“責善”,否則才是不孝。

孟子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顧他人臉色,與匡章一起結伴出行。

在遊齊期間,孟子的母親去世(公元前327年),孟子守喪三年後,又回到齊國,看到在齊國得志無望,就毅然離開了齊國。

公元前324年,49歲,至宋

宋國是小國,且夾在大國之間:東邊是齊國、西邊是魏國、南邊是楚國。弟子們對此充滿懷疑,認為在宋國施行仁政,萬一惹惱了齊國和楚國,弄不好會吃不了兜著走。孟子則滿懷信心,認為只要國家有道,人心相向,齊楚也不足為懼。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孟子期望宋國實行什一稅以減輕百姓負擔,宋國大夫戴盈之雖口頭贊成,卻推託來年。(《孟子·滕文公下》6。8)。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孟子感到重用無望,就決定離開宋國,《孟子》一書中同樣沒有關於孟子與宋國國君的對話記錄。

在宋國孟子也有不期之遇,這個人算得上是孟子的知己,也是唯一願意聽孟子話並落實執行的人,他就是騰國國君滕文公。當時滕文公還沒有繼位,是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國,途徑宋國,會見了孟子,與孟子聊的很投機,從楚國回來的時候又一次會見了孟子,二人再次暢談治國之道,兩次友好會面為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基礎。

後來孟子離開宋國,在薛國短暫停留後就回到故鄉鄒國。

騰國太子從楚國回國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前兩次會面後,滕文公對孟子的仁政思想心嚮往之,如今自己手握實權了,終於可以大幹一番了。他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操辦父親的葬禮,於是兩次派人去鄒國請教孟子喪事禮儀,滕文公對孟子的教導一一照辦,喪事操辦的很成功,贏得滿朝官員的讚譽,為滕文公實行仁政開了一個好頭,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孟子的政治前程的轉機始終沒有出現。

上一篇:成語 圍魏救趙 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下一篇:從《慶餘年》到《贅婿》,男頻ip改編如何在市場上逆襲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