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武帝將安息國進貢的猛獸,拿去喂老虎,不料老虎趴在地上不敢動

《本草綱目·獅》:“獅子出西域諸國,目光如電,聲吼如靂,狀如虎而小,黃色,亦如金色楺狗,而頭大尾長。”獅者猛獸,源於外國,本土並無。張騫出使,開通貿易,交好諸國,進貢獅子,不以為然,後知其勇。

我國境內從古至今並無獅子生活,但獅子卻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關,這一點是比較奇怪的。如今,獅子大部分都分佈在非洲,亞洲僅有少數分佈在印度國家公園。那麼古人又是從何時開始認識獅子這種兇猛動物的呢?它又是如何在我國被廣泛傳播,進入各個文化領域的呢?

獅子與我國的聯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欲加強同其他國家的聯絡派人出使西域,這是中原政權第一次同西方國家產生聯絡。張騫不僅代表大漢同其他國家建交,還帶回不少西域特產,其中便包括安息國與大月氏進貢的獅子。

這件事還得從張騫出使西域說起,

漢武帝繼位之後多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二是與西域諸國交好,互通有無,彰顯大漢王朝天威。不過,張騫第一次出使任務並不順利,因為他還未去到西域便被匈奴俘虜長達十年之久。

之後,張騫找機會從匈奴那裡逃走,繼續執行自己的任務。可當時西域各國並不看好大漢,他未能說服大月氏國王同大漢聯盟。

這一次出使西域,前後總共花費十三年之多,出發時有上百人最終只有兩人成功返回朝廷覆命。不過,這並不代表他此次出使任務是失敗的,張騫透過這次出使充分認識到西域地區的大致情況,為下次出使任務奠定了基礎。

時隔數年,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多次主動攻擊匈奴,從對方手中奪回河西走廊地區,為打通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這時漢武帝

命令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沒有了匈奴人干擾,他們一行人順利到達西域各國,與多個國家形成外交關係,最遠去到安息國,即現在的伊朗西部地區。

當張騫一行人準備啟程回國時,

為表達誠意,安息國王同樣派遣使者跟隨他們出使大漢,並且攜帶有大量當地特產,其中便包括猛獸獅子。由此可見,那個時候亞洲西部地區也有獅子生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消失。

安息國的使者原以為中原人此前未見過獅子,第一次見到必然會充滿好奇之心。但他們沒有想到,

漢武帝似乎對這種猛獸並不感興趣。不過他沒有當面表示出來,畢竟獅子在安息國被視作聖物,象徵勇猛與權力,當場駁對方面子並不太好,只能假裝接受。

待安息國使者離開之後,漢武帝便下令將獅子拿去喂老虎。就像安息國人崇拜獅子一樣,老虎在我國同樣有著很高的地位,在諸多神話傳說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例如黃帝與蚩尤在逐鹿大戰時,黃帝所率領的眾多部落中便包括以老虎為圖騰的部落。

獅子與老虎同樣作為大型貓科動物,一個是“草原霸主”,一個是“森林之王”,它們之間孰強孰弱一直是大眾喜歡討論問題。只可惜二者所生活的領地不同,自然條件下很難看到它們相遇以及爭鬥。

沒想到漢武帝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實現了大眾的願望,可能當時在他看來,獅子絕對打不過老虎。但結果似乎有點出人意料,他所想象的畫面並沒有發生,

最後獅子打贏了老虎,後者只能趴在地上,不敢有過多動作。經過這一戰,徹底改變了獅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他們也開始崇拜獅子。

自此之後,人們常常將石獅放在門口,有看守和震懾的作用。在建築橋樑時,也會在兩旁雕刻小型石獅。更為重要的是,獅子在佛教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有震懾群魔的作用。而隨著佛教在我國廣泛傳播,獅子的威猛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如今,我們可以在動物園或一些馬戲團中看到獅子的身影。但它們與地球上大多數動物一樣,生存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破壞,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如同當初的華南虎一樣,正是因為人們不斷入侵它們所生存的地區,數量大幅度降低直至滅絕。現如今,保護生態環境已然刻不容緩,切勿令其他動物步華南虎之後塵。

上一篇:《 諾亞方舟》劇本殺覆盤解析兇手是誰真相及電子劇本實體本
下一篇:最後的“趕屍人”,現場示範趕屍秘術,揭開湘西趕屍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