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就在這條村,誕生了三水首個農民協會

“我橫湧梁族自澤遠公傳至七世祖五六七公,

向有祖祠之設……”

在雲東海街道橫湧村委會上橫湧村

公六梁祖祠中的祠堂重修碑文裡

記錄了上橫湧村梁氏族人的發展淵源

明末時期

梁氏三兄弟遷至上橫湧村

繁衍發展數百年

歲月更迭

公六梁祖祠、榕蔭廳等古建築

依然訴說著往日的崢嶸歲月

公六梁祖祠坐東向西

兩進深一天井佈局

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

硬山頂

龍船脊

鑊耳式封火山牆

玻璃瓦滴水剪邊

牆體有雕花裝飾

從祠堂前一塊“佛山歷史建築”的牌子

以及祠堂中的重修碑文中可知

這座祠堂始建於清朝

曾因水災而倒塌

在1990年重修

矗立至今

三水橫湧村公六梁祖祠。/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上橫村有梁、何兩姓世居村民,

梁為第一大姓。”

橫湧村村委會幹部梁蔭平介紹

村中老人口口相傳

明朝初期

梁氏先人從江西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

後來到三水

明末時期

有梁氏三兄弟遷至上橫湧村

鄰大棉湧而居

開荒種養、打魚運輸

代代繁衍

這三兄弟

被後人尊稱為五公、六公和七公

在上橫湧村梁氏族人中

世代沿襲著一個習俗

每個梁氏男丁在長大成親時

按照輩分對應的字取“大名”

再製成小牌匾掛在祠堂中

寓意人丁興旺

如今在公六梁祖祠中

一個個繫著紅綢緞的小牌匾

幾乎掛滿祠堂正面牆壁

有“謀”“金”等輩分

“看這裡,就像看我們的族譜。”

梁蔭平笑著說

他所屬的牌匾也列於其中

而在祠堂門口

一張紅紙公示著宗族基金的使用情況

該宗族基金為族人們

為維持祠堂修繕等需要而設立

每家每戶都依己所能

捐獻資金納入該基金中

共同促進祠堂的存續與發展

“只要祠堂在,不論走多遠都有歸屬感。”

梁蔭平說

梁氏族人在上橫湧村綿延發展數百年

不乏忠義之士

其中

最廣為流傳的當屬梁應坤

1926年

在土豪劣紳、地主惡霸的壓迫下

族人梁應坤帶領鄉民英勇作鬥爭

在上橫湧村成立了三水首個農民協會

上橫湧村農民協會

(簡稱“上橫湧農會”)

點燃了三水農民革命的火把

而上橫湧農會的舊址

就在離六梁祖祠不遠處的榕蔭廳

“當時,上橫湧農會骨幹

就在榕蔭廳日常辦公。”

梁蔭平介紹

榕蔭廳最早修建於清末

門楣上刻著“榕蔭書舍”四個字

曾是村民讀書、議事之所

因地處上橫湧村的村頭

也被稱為村頭廳

而自梁應坤以後

榕蔭廳被載入了三水的革命史

也在上橫湧村族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地位

修繕後的榕蔭書舍古樸典雅,藏書約4000本,可在全市幾百個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成員實現“通借通還”。

上橫湧農會成立後

梁應坤、何挽中等農會骨幹

清算或接管公償廟產

將錢款充當農會經費或舉辦群眾福利事業

同時實行減租減息、禁菸禁賭

維持社會治安,得到農民的支援

一石激起千層浪

短短數月間

40多個鄉村農會在三水相繼成立

全縣農會會員達3480人

1926年11月

三水縣農民協會成立

並組建了農民自衛軍

梁應坤被選為會長

三水農民運動達到高潮

數百年來

公六梁祖祠、榕蔭廳等古建築如同時游標本

記錄著上橫湧村梁氏族人的

血脈延續與傳承發展

乘著“祠堂+文化”等東風

這些古老建築歷久彌新

既發揮著維繫族人、記錄先人榮光

的紐帶作用

更與新時代精神文明相結合

成為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新陣地

今日三水 · 影片號

你和Tony老師之間

有哪些雞同鴨講的經典瞬間?

官方抖音&微信公眾號

文 | 佛山日報記者黃妙哲

編輯 | 甘健欣

好文!必須在看

上一篇:永安冊封“首義五王”,洪秀全制衡楊秀清權力的嘗試
下一篇: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敢納了弟妹楊氏,為何沒有納嫂子鄭觀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