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人稱蒙古國為“外蒙”,外蒙人又是怎樣稱呼中國的呢?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在我國和北方強鄰之間,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內陸國——蒙古國。蒙古國與我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一度發展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巨大帝國。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對傳統的漢地進行統治,也由此成為了中華民族中的一分子。但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大軍北伐,將通知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重新打退回了蒙古高原。北元的殘餘勢力以及後來分裂的蒙古各部落,都沒有被明朝所實際統治。

直到清朝入關之後,滿清統治者透過和親等諸多方式,再次將蒙古高原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並且一直延續到清末。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在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佈“獨立”。北方的沙俄積極干涉,以外蒙的保護者自居。次年清朝宣統帝遜位,北洋政府繼續與沙俄談判,積極爭取對蒙古的主權。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協約》簽訂,北洋政府在法律意義上保住了對外蒙的主權。1919年外蒙宣佈取消自治,但兩年後又在蘇聯的控制下重新宣佈獨立。但是外蒙的獨立在當時並未獲得國民政府的承認,直到1945年。

在“二戰”勝利的這一年,國民政府同前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民政府表示尊重蒙古人民公投的決定。在蘇聯的密切干涉下,1945年10月20日投票結果出來了,結果是97。8%的蒙古人支援外蒙古獨立,國民政府也於次年1月5日正式承認這一結果。但是外蒙古獨立之後,仍然有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中國,為了以示區分,獨立出去的被稱為“外蒙”,而留在中國的則稱為“內蒙”。雖然他們同屬於蒙古族,但是“外蒙”是外國人,內蒙人則是我們中國的一分子。

講到這裡,筆者一直在用“外蒙”和“內蒙”加以區分和強調。事實上,我們早就習慣了用“外蒙”稱呼蒙古國和該國人民。那麼外蒙古的人民是怎麼稱呼我們中國人的呢?眾所周知,我們稱呼他們所使用的“外蒙”一詞,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指代稱呼,並不帶有任何的褒義或者貶義的成分。其中“外”是相對於“內”以示區分的,“蒙”則是“蒙古”的簡稱。然而外蒙的民眾卻用了一個貶義詞來稱呼中國人,叫做“胡扎”。“胡扎”(hujaa )一詞源於山西話中的“夥計”,但是在外蒙人的語境中,這個詞往往表示一些不好的東西。

中蒙兩國的歷史久遠,並且中國境內還有眾多他們的蒙古族同胞,為何他們要用這樣一個負面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人呢?這其中的問題,恰恰就出在歷史上。從地圖上不難發現,蒙古高原和山西省毗鄰,而山西的晉商團體又是清朝相當活躍的一個團體。由於離得近,晉商輕而易舉地掌握了蒙古市場,他們在蒙古和內地的商品貿易中充當了一箇中間商的角色。歷代的商人團體都有好有壞,有的會為了一方百姓毀家紓難,有的卻會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當年的晉商團體中,也不乏有人以次充好,將劣質商品售賣給蒙古人的。

起初還只有個別奸商這樣做,但是商人的本質是逐利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出現後,晉商給蒙古人的貨物基本上就沒有好的了。就是這看似普通的商業活動,導致了漢人的整體形象在蒙古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許多不從事貿易的中國人也被迫“躺槍”。也正是因為晉商,蒙古人學會了“夥計”這一稱謂,也最終將這一稱謂變成了一個蔑稱。雖然中蒙建交以後,兩國的關係比較友好,但是蒙古的民間卻依然保留著“胡扎”這一蔑稱。但是筆者相信,隨著現代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這一不好的稱謂早晚也會成為歷史。

上一篇:劉表麾下7員猛將,曹劉各得3人,孫權只得一人卻說他可匹敵張遼
下一篇:那年夏天|在和順的山裡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