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關羽從一介武將到化身武財神到底經歷了什麼?

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其實,關公從一介武夫到如今受人膜拜的武財神,這中間經歷了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光彩奪目的名將燦若星辰,想要脫穎而出,後世封“神”,這其中機緣,又豈會一般。

三國時期,關羽在麥城兵敗後被孫權所殺,蜀漢朝廷在其死後贈諡號“壯繆”,按《諡法解》來解釋這稱呼:“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意思是說關羽空有一身本領,一生卻沒有幹成什麼大事。中國自古歷來都以死者為大,諡號也一般較其平生所溢美,由此可見,當時的蜀漢有很多人對他並不太滿意。此時的關羽還並不顯眼。

到南朝梁代時,有位著名的道士叫陶弘景,他編撰的《真靈位業圖》將數百名俗世的帝王將相神格化,其中有劉備、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甚至徐庶,卻唯獨沒有關羽。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直到南北朝,關羽還是“默默無聞”的。

關羽真正作為“神”的地位得到國家承認,始於宋朝。傳說宋神宗時,宋軍遠征交趾,而在雙方戰況正激之時,關羽曾顯聖力助宋軍,回師之後朝廷出資為關羽修建了顯烈廟,宋哲宗還親自題寫“顯烈”二字作為顯烈廟的匾額。關羽自此成為護佑宋朝軍隊的“軍神”。到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關羽被封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封“義勇武安王”,宋徽宗還親自跑去顯烈廟題寫了“神勇”二字匾額。

關羽從人到神、從公到王,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宋代人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變遷。為什麼這麼說呢?整個兩宋時期,相較於北方強敵,宋朝總體都處在一種弱勢地位,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的心態自然是需要尋求一種慰藉的,這樣的情勢下,昔日蜀漢獨戰北方曹魏的典故,自然就被兩宋類比到了自己身上。尤其到了南宋,金、蒙元異族政權相繼崛起,且伴隨著朱子學的持續滲透,所謂“正統”的概念就被更加固化,於是,蜀漢替代曹魏,則成為官方敘事中的“正統”象徵。於是,關羽這個隸屬於蜀漢、戰功卓著又誓死不降的武將,文化地位大幅躍升,而這背後正是這種講求堅貞節氣並改換“正統”的心理機制。

至此,關羽有了“軍神”、“忠惠公”、“義勇武安王”的封號,那他又是如何與財富掛鉤,成了“武財神”的呢?

這與歷史上著名的晉商以及山西解州的鹽池有關。解州鹽池即解池,又稱河東鹽池,位於中條山北麓,面積約130平方公里。世界上內陸鹹水湖並不多,由此可見解池其價值之高。更重要的是,宋朝時,鹽政收入一度佔據國家總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這其中鹽產量的很大部分就是來自解池,如此一來,解池便成為關乎國運的命脈之地。

關羽能與此扯上關係關鍵是因為他的籍貫,《三國志·蜀書六》中記載,“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人也”。傳奇的民間故事開始了!

話說,宋真宗在位時某年,解州地方官員突報,解池發生災變,自去年以來水少鹽減,鹽稅收入大幅下降,當地人說是邪神蚩尤作祟。

皇帝心急火燎,急請龍虎山張天師解救,張天師召來解州的本土大將軍關羽,關公大戰蚩尤,最終使得鹽池得以修復。當地還為此謅編了一段《關雲長大破蚩尤》的戲本,關羽神蹟被勾勒的繪聲繪色。這段傳奇故事誠然是怪力亂神之說,然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公私史籍中都有類似記載,這至少說明這個傳說代表了山西群眾對持續有鹽吃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

不過,民間傳說裡的關羽要進一步神格化,只靠口口相傳那肯定是不夠的,肯定要有幕後推手,而這個推手,就是著名的晉商!

晉商崛起,起因宋初參與征討北漢,其在整個明清時代也都發展迅速,這其中的關鍵也在於鹽。明帝國建立後,長期在北方邊境集結重兵,設“九邊”用來防禦蒙古殘餘勢力的反撲。然而,邊境這麼多人總得吃飯吧,而糧草卻要從千里之外運來,成本何其高,國家財政自是不堪重負。

當時的山西地方有位官員叫楊憲,他提出“開中法”,也就是各地客商可自行運送糧草到駐軍所在地,每上繳一石糧食得“鹽引”一張,憑鹽引可以領鹽。鹽作為生活必須品,所以鹽引還可以用用於銷售來換米、鐵、馬等緊俏物資。因此,晉商在這不斷的食鹽與商品的交換中賺取了鉅額的貿易差額,財富得到快速積累。

簡單來講,關羽之所以能成為財神,首先是作為鹽池開採的保護神而受到晉商的擁護,之後,伴隨著晉商業務範圍大規模擴充套件,甚至遠及海外。於是,這些身在異鄉的晉商便建立了關帝廟,一為祭祀關羽,二可作為據點團結同鄉、商議生意。

更重要的是,商貿活動必須有最基本的誠信,而關羽所具有的忠義精神的普適價值,則成了中國傳統商人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

經過這數次曲折複雜的文化構建,威震四方的“關二爺”終於從一位神勇武將化為了一尊公正、仁義的“財神”。

(文章資料來源整理自網路及相關歷史典籍。)

上一篇:他沉迷鬥蛐蛐,依然是大明王朝一代傳奇!
下一篇:乾隆一生中最看重的令妃跟富察皇后,誰更重要,這兩點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