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勢比人強,守則盡事卻難撼大局,大明內閣首輔——彭時

大明內閣首輔、加吏部尚書銜、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明代正統、景泰、成化三朝老臣,被後世提認為比肩“三楊”的名臣——彭時。

彭時這個名字,在明代眾多內閣首輔中並不算出名。

他也許控局不如楊士奇,情商不如李賢,手腕不如嚴嵩,隱忍不如徐階,魄力不如張居正,但是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彭時是一個不愛出風頭,專注埋頭做事且原則性極強的人。

聊聊彭時吧,我們隨著這位老人仕途的沉浮,感受下大明進入平穩中期以後人心的變化。

彭時

彭時,字純道,號可齋,生於永樂十四年,江西吉安府人。彭家祖上在宋代時做過基層官員,到了彭時爺爺這輩,家族中並沒有在朝為官的顯赫之人,充其量彭家只能算是小地主這個範疇。有人考證過彭時早年的經歷,其中有一個經歷非常有意思。

說彭時是在19歲的時候跟著族叔研習四書五經的。有朋友就會說,19歲才開始讀這些書,是不是說明彭時幼童時期讀書成績一般?其實不是。

封建家族,特別是想要跨越到特權階層的地主家族,族中孩童讀書往往是整合了整個家族的力量和資源。說彭時在19歲的時候開始跟隨族叔研習四書五經,其實可以理解為此時的彭時已經被家族認為是最有機會衝擊科舉的。

同時這裡也有一個細節,彭時跟隨的這位族叔,曾經做過小吏,且學識不俗。

明代市井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統六年,彭時中舉,實歲25。四年後於正統十年,彭時進入了國子監學習。在正統十年能夠進入國子監學習的,比之後來明代中晚期,還是需要一定真才實學的,不是靠花錢買名聲就能搞定的。

同時也有一個側面證據來說明彭時的才學不低,即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李時勉非常欣賞彭時。當然,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暗箱操作,那我告訴你李時勉也是吉安人。但不管怎麼說吧,進入了國子監的彭時,其才名一點點在圈裡圈外散播開來。

才名這種東西,帶來的影響有時候不一定是積極正面的。

正統十三年,彭時參加會試,名列第三。之後是廷試環節,被明英宗欽點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

狀元

既然彭時都得到了狀元,為什麼我還說才名有時候不一定是好事?這裡就涉及一個叫“

約定門生”

的概念,說白了就是一種科舉的作弊手段。

某位士子才學名氣大,往往也能得到朝中大佬或者幾個政治派系的注意。朝中一方自然想要把這樣有潛力的學子吸納進來,雙方便會在開考前接觸,一切順利的話就學子就會表示向朝中某個大佬或者某個派系“效忠”,作為交換,另一方就會用自己的政治資源儘可能地讓這名學子高中。

當然,我不是說彭時就一定是透過“約定門生”這種關係得的狀元,我只是在說一種現象,即明代科舉一甲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這些人在後來仕途中的成材率是極低的。

明代官員

原因很簡單,皇帝對“約定門生”這種事門清啊。所以對於幾個所謂“內定”的學子,為了維繫朝中的平衡,也為了照顧各方的面子,皇帝一般都會把幾個“顯眼”的學子點到一甲裡面,然後給官給待遇,一般就是直接給七品的官銜,然後授予翰林院編修,扔進翰林院裡去做文秘工作。

而皇帝一般真正重用的,往往是二甲和三甲中後來被選為庶吉士的這群人

。而單從能力和學識上來說,能考中進士的這群人,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彭時中狀元,從長遠來看,不見得是一件多麼值得高興的事情。起碼在仕途和實現個人抱負上,一甲的學子在先天上就處於弱勢。如果不出意外,彭時接下來就會在翰林院苦熬幾年了。但老天似乎不同意。

正統十三年,彭時高中狀元,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爆發。大明幾十萬主力,數十位朝中重臣命喪土木堡,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都被蒙古瓦剌人綁了肉票。

蒙古騎兵

彭時當時是沒資格隨皇帝御駕親征的,自然也逃過了一劫。接著就是郕王朱祁鈺登基上臺,改元景泰,即明代宗。

代宗一上臺,第一件要解決的就是給哥哥英宗擦屁股,要補充文官空缺,組建自己的執政班底。彭時就是在這個時候被代宗選進了內閣,參預機務。

是不是有些誇張?正統十三年中第,正統十四年便進入了內閣,即便當時朝中官員嚴重缺額,這個速度依舊讓人目瞪口呆。

這中間還是有說道的,彭時進入內閣,是當時的內閣首輔陳循推薦的,而陳循也是江西吉安府人。但是這個時候,彭時的繼母逝世了。按照明代的規矩,彭時是需要回鄉守制的,時間三年。

明代宗 朱祁鈺

彭時於是提出回鄉的要求,代宗不允許。代宗的態度很明確:國家剛剛歷經一場大的動盪,蒙古人隨時可能南下進犯北京,此時正在用人之際,你不能走。

這就是所謂的“奪情”了。

彭時這就留了下來。然後就是于謙主持的“北京保衛戰”,一戰一雪“土木之變”之恥,打出了明軍的威風,也鞏固了代宗和于謙等人的政治地位。於是彭時又提出要回老家守制。

代宗終於火了,準了,但也把彭時踢出了內閣團隊,至此以後在景泰朝,彭時再未入閣。

彭時為什麼要放棄高官厚祿,一定要堅持回鄉守制,甚至不惜觸怒新帝?就我看來,原因有如下幾點。

故宮

其一,明代士大夫,對孝道非常看重,官員回鄉守制幾乎是一項硬性的道德標準。

你就看後來萬曆年間以“攝政”自居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其推行的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候,也遇到了父喪。神宗皇帝和皇太后親自出面背書要求張居正留在京師“奪情”,即便是這樣張居正依舊受到了朝野的輿論譴責,幾乎逼的張居正拿出刀“以死相逼”。

剛剛進入內閣的彭時,自然也非常看重孝道。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畢竟是官場新人,在處理很多事情上依舊有些“意氣用事”,但這股“意氣”又何嘗不是說明了彭時是一個非常守原則的人?

其二,彭時在當時的內閣中,作用其實非常有限。

“北京保衛戰”之前,彭時是被內閣首輔陳循推薦入閣的。雖說二人是同鄉,但在工作中彭時與陳循在諸多政務觀點上是有衝突和矛盾的。

于謙

再者,“北京保衛戰”之後,于謙等一批新貴迅速出頭,而這批人幾乎掌控了景泰前期朝中所有的話語權。彭時雖說是內閣成員,但無論從資歷還是聲望來說,同於謙這批人都有著巨大的差距,說彭時當時算是內閣中湊數的也不為過。在這種情況下又遇母喪,彭時想回家也是理所當然的。

其三,彭時畢竟是明英宗欽點的“狀元”,而代宗的上臺多少會讓彭時心裡有些不舒服。

這種感受在英宗從蒙古回朝被代宗軟禁在南宮後,應該更為明顯。

當然,我之前也說了,彭時還是有真才實學的。代宗雖然不爽彭時,在彭時守孝期滿回朝後,不再讓其進入內閣,但也沒有說徹底把彭時扔在了角落。

景泰三年,代宗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操作,終於把自己的侄子(英宗之子朱見深)從太子之位上拉了下來,把親兒子朱見濟扶上了儲君的寶座。

龍椅

景泰三年五月,朱見濟成為太子,景泰四年二月朱見濟舉行了典禮,接著彭時就成為了東宮侍讀,授左春坊大學士,太常寺少卿,官秩正四品。左春坊是詹事府的一個下轄機構,而詹事府就是太子的東宮班底,左春坊大學士就等於是太子的陪讀老師兼東宮幕僚了。

很顯然,代宗是把彭時當做了兒子的儲備幹部來用的。

這是皇帝的一次妥協,彭時看懂了。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彭時你要是再不識抬舉,別怪老子真對你不客氣了。於是彭時靜下心來,打算安安穩穩地輔佐太子,其實對彭時而言,輔佐太子比之直接為新君效力,心理上多少能夠好接受些。

但僅僅一年不到,新太子朱見濟就夭折了,年僅五歲。唯一在世的兒子一死,代宗的心徹底就涼了,之後的幾年代宗明顯耽於朝政,在後宮醉生夢死,逃避現實。而彭時又接著去打醬油了。這一年,彭時37歲。

故宮

到了景泰八年,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組成的復辟聯盟,發動政變,把被軟禁在南宮的英宗接了出來,重新推上皇位,史稱“奪門之變”,改元天順,同年代宗駕崩。

天順元年,彭時迎來了仕途上的一次飛躍,英宗親自召見了彭時,並且讓其再次入閣參預機務。史書記錄了當時君臣二人之間的對話:

問曰:爾是正統十三年狀元邪?時對曰:臣不才,誤蒙聖恩拔擢,至今感戴不忘。因叩頭者三。又問曰:第二名陳鑑,第三是嶽正。時對曰:是。又問:今年幾何?對曰:臣犬馬齒四十二。上笑曰:正好用,出外吃酒飯去。時叩頭退,已而命下,著文淵閣辦事。——《明英宗實錄》

英宗是一個很喜歡和大臣嘮家常的皇帝,上面的這幕場景也非常生活化。

明英宗 朱祁鎮

英宗僅僅確認了彭時的身份,問了他的年紀,便賞下酒食,提拔彭時入閣辦事了。是不是看似有些兒戲?更何況不說在“奪門之變”時,復辟集團曾經聯絡過彭時一起行事,卻被彭時拒絕過。

英宗固然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彭時是自己欽點的狀元,算是自己的門生了;第二,彭時曾經要求回鄉守制的舉動,被認為是個忠孝之人;第三,景泰年間,守孝期滿回朝後的彭時並未重新入閣得到重用,使得英宗並未將彭時劃入代宗“嫡系班底”這個成份;第四,英宗需要一批少壯派中層官員,充實自己的官僚體系;第五,英宗用彭時也在向世人表明自己寬厚大度的用人態度。

於是,天順元年彭時入閣,天順二年,又成為了太子的侍讀官,只不過這次的太子又換回了朱見深。

明代官員

對了,有個有意思的現象。

景泰年間,彭時參與編修了《寰宇通志》的工作,天順年間又參與了《大明一統志》的編撰,而這兩部書都是地理總志書籍。代宗和英宗這兩兄弟,都是在用這個法子彰顯自己的帝位的正統性。

天順年間的內閣團隊,主要是

李賢

主導的。我以前說過,李賢是舊官僚集團的代表人物。李賢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善揣上意,並且能夠利用英宗自己的想法去推進一些政務。當然,作為大明的內閣首輔,這是必須要有的手腕和圓滑,但顯然這與堅守原則的彭時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衝突。

所以在一開始,李賢是非常不習慣彭時的行事風格的,因為彭時往往“竭忠以告,有不可,據理力爭”,一度讓李賢覺得彭時在針對自己。但隨著對彭時的瞭解,李賢逐漸發現彭時有時的“據理力爭”的確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於是乎,李賢對彭時有了“

真君子

”的評語,而二人之間的合作也越發地通暢起來。

李賢

天順晚期時,錦衣衛指揮使

門達

曾經一度勾連幾位朝臣,想要把李賢拉下馬,事情鬧得很大。門達是誰?門達就是在“奪門之變”中負責皇城守衛的錦衣衛頭子。當時英宗身體開始惡化,朝中李賢“獨大”的局面也確實持續了好幾年,英宗應該也有為了兒子朱見深能夠平順接班要敲打李賢的意味在。

總之當時李賢是非常被動的。為了把聲勢進一步造大,門達一派還試圖拉攏彭時,在朝中散佈李賢一旦倒臺彭時就遞補內閣首輔的言論。從當時的局勢看,彭時是有相當大機會的,且彭時已經在內閣多年,早已不是景泰年的官場小白,自然知道內閣首輔位子的份量,要說對他沒有誘惑,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是彭時抵擋住了誘惑。重原則的人,往往也愛鑽牛角尖。彭時就一個態度:李賢你們不能動,內閣裡不能沒有李賢。

明代官員

雖說李賢最後的安然無恙,主要還是因為英宗的留情,但是彭時在此期間表現出來的公允,的確令很多人頗為折服。

時間兜兜轉轉來到了成化年,明憲宗朱見深繼位。

成化年,彭時的官職繼續升遷,成為了吏部侍郎兼內閣大學士,這個吏部侍郎是掛名的,官秩正三品。李賢是在成化二年病逝的,但下一任內閣首輔卻是由

陳文

繼任,並在成化三年的時候憲宗在內閣又增補了商輅和劉定之。

彭時在天順元年便入閣,而陳文是在天順七年入閣的,為什麼是陳文接李賢的班而不是彭時?

明代皇帝出巡

首先,陳文是正統元年那屆科舉的榜眼,比彭時足足早了13年;其次,陳文在天順七年進入內閣時,英宗給的待遇是禮部右侍郎兼內閣學士,而彭時做到類似位置是在成化初年;再者,陳文在景泰年間出任過雲南布政使,且成績斐然,官聲卓著,是當時的明星官員,威望極高;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陳文是李賢死忠粉。

所以自然而然地,彭時按序只能在陳文之下。不過陳文這個內閣首輔只做了兩年。在成化四年,陳文逝世,大明內閣首輔的位置終於輪到了彭時。從成化四年到成化十一年,彭時做了整整七年的內閣首輔大臣。

我們縱觀彭時入閣後的從政生涯,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為天順年到成化四年間的內閣輔臣,二為成化四年到成化十一年的首輔大臣。

故宮

彭時到底有沒有過人的政績?有政績,但客觀地說並不亮眼。

作為內閣輔臣,天順年間彭時扮演的更多是李賢臂膀的角色,很多政務彭時可以發表意見,但最後的決定權卻掌握在李賢手裡。

而在成化年間作為內閣首輔,彭時對於政務,更多的是規勸君王和保證政務通暢的工作,卻少有創造性的東西,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一方面這和彭時的性情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成化年朝堂局勢的轉變有關。

我們知道,天順年間大明朝堂的很大一部分話語權是掌握在以李賢為首的文官集團手裡的。

不論是代宗上臺還是後來英宗的復辟,其實都是皇權和文官集團的一次政治交易。

檯面上的人可以變,但是交易的實質無法改變。

故宮

考慮到英宗導致“土木之變”和被蒙古瓦剌俘虜的黑歷史,英宗一開始的核心爭權團隊王振一派也被打壓,再加上英宗本人心態上的變化,所以天順年間,特別是“復辟三人組”倒臺後,大明的文官集團日子是過得很舒服的。

但新上臺的憲宗無疑是想要改變這一局勢。在憲宗一上臺的時候,曾經又用門達來打壓過李賢,只是這次同樣沒有成功。憲宗熬到李賢死,才終於能夠鬆口氣開始佈置自己的執政策略,這同樣是需要時間,需要過渡。而彭時無疑就是在這個過渡期的檯面人物。

所以我們看到,成化年間,皇帝銳意進取,各種內外軍事行動一下子鋪開,大明真正意義上的皇莊開始陸續出現,由皇帝直接賞賜官職的傳奉官開始大量出現,各種宮廷採辦比比皆是,神仙方術大行其道,這些背後其實都年輕的憲宗在鋪設自己的“奪權”之路。

明憲宗 朱見深

彭時呢?除了勸就是勸,比如他的《災異陳言疏》;偶爾還要為皇帝的衝動到處擦屁股,比如他《民情馬政疏》和緩解民族對立的措施;有時候還有背鍋的風險,比如為項忠平定滿四叛亂背書。也就是在這幾年時間裡,一批像萬安這樣無原則秉承上意的臣子逐漸進入內閣中樞,以致於後來出現了所謂的“紙糊三閣老”。

在這樣的時局下,彭時可以做的事情,的確是非常有限的,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也是另一種“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臣”的解讀。

從成化五年開始,彭時的身體狀況已經開始逐漸惡化,有時候連上朝都變得非常艱難。而從成化七年開始,彭時已經開始一次次地主動向憲宗提出致仕的請求,只是憲宗一直壓著不放。

故宮

彭時不是看不出憲宗的心思,也知道自己這個首輔之位越來越像一塊雞肋,但皇帝不準,彭時便只能在自己的位子上繼續做事,不論事情最後如何,他總是固執地認為食君之祿,便要忠君之事,為國家為萬民,總要做點什麼。

成化十一年正月,彭時任滿提升,進為少保。僅僅兩個月之後,便撒手人寰,享年六十歲。

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最後,我用商輅在《贈彭文憲時致仕詩》的評語結束全文:

鳳山龍岡,儲精降神。篤生才賢,學貫天人。名魁甲第,望隆縉紳。官居密勿,職典絲綸。謨謀啟沃,廸知忱恂。歷事三朝,執心忠純。功在國家,澤被生民。吁嗟文憲,無愧師臣。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上一篇:每日一書|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
下一篇:考古隊員挖掘古墓,發現墓中坐著個“守墓人”,守著珍寶被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