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時期的明相制度在明朝便已經廢除,為何清朝還會出現明相?

我們在看明清時期的影視劇時,常常能夠聽見某某被稱為“一代名相”。別說影視劇中了,就是在真正的歷史上,清朝還有人被稱為“相”的,比如著名的“明相”、“索相”。

“明相”指的是納蘭明珠,“索相”指的是索額圖,都是清朝康熙時期的重臣。那麼此時稍微瞭解明朝歷史的人就搖頭了,明明丞相制度在明朝便已廢除,為何清朝還會出現明相、索相呢?

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這裡所說的“相”,實際指的是“宰相”,而不是“丞相”。因為丞相是個官職名,而宰相是個俗稱,象徵皇帝之下權力最大的人。也就是說,只有丞相掌握決策權時,才能被稱為宰相。

“宰”就是主宰的意思,“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著輔佐的含義。太宰與相合起來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

在不同的朝代,宰相所指的具體官職也有所不同,比如秦朝丞相、漢朝三公、唐朝三省長官、宋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朝中書省丞相,都可稱為宰相。即使已經廢除丞相制度的明朝,“雖無相名,實有相職”的內閣首輔,也有被稱為宰相的。就好比萬曆朝的首輔張居正,就被後世稱為“一代名相”。《明史紀事本末》中也記載:“以居正之為相也……”

眾所周知,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其中包括內閣制度。明珠和索額圖都是內閣大學士,雖無相名,實有相職,因此也被俗稱為“明相”、“索相”。

然而,有的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以及清朝的內閣大學士,都達不到應當稱為“宰相”的標準。那麼內閣首輔和內閣大學士,與真正賦有實權的“宰相”,又有什麼區別呢?

前面已經說了,宰相併非指具體的官名,而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俗稱。這個所謂的“最高行政長官”,必須滿足兩個硬性條件:一、擁有議政權;二、擁有監督百官的執行權。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胡惟庸案爆發後,便廢除了丞相制度。朱元璋這樣做,就是要分化大臣的權力,加強皇權。既然要加強皇權,不管之後的內閣首輔權力再大,都不可能與之前的“丞相”比肩了。

我們看前面說的兩大硬性條件,內閣首輔表面上滿足了,但他們的議政權有所不同。內閣的議政權,主要透過“票擬”來實現。過程是皇帝下達命令至內閣後,內閣要透過內部擬票,然後透過司禮監批紅後下發執行。但在執行之前,還要經過六科給事中的稽核。也就是說,內閣首輔也無法獨斷獨裁,要受到六科給事中和司禮監的限制。

當然,雖然權力無法與之前的丞相相提並論,但後來明清仍然有人被稱為“宰相”。比如明朝的嚴嵩、張居正,清朝的明珠、索額圖,可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宰相”,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反而危險重重,怎麼說呢?

嘉靖皇帝曾說嚴嵩:“雖無相名,實有相職。”表面上是在總結嚴嵩的權力之大,但實際上已經洩露出嚴嵩的結局。朱元璋曾明確規定:“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朱元璋要子孫繼續加強皇權,不許提升大臣地位和權力,如今嚴嵩“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這是“僭越”,他的倒臺早已註定。

張居正雖然得以善終,但都知道萬曆皇帝其實並未放過他。就在張居正去世後第四天,他生前舉薦的官員就遭人彈劾,而萬曆皇帝直接將矛頭,指向已故的張居正。萬曆皇帝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甚至險些將其開棺鞭屍。就連張居正生前任用的官員,都飽受牽連。

明珠也是,晚年被康熙罷黜大學士之位,雖然後來官復原職,卻再沒有得到重用。索額圖就更慘了,他直接被康熙下旨賜死,兒子也被處死,康熙將其生前功績全盤否定,甚至說:“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所以說,明清時期的所謂“宰相”,完全是看在他們在朝中地位高,權力相對最大,才給了這樣一個虛榮的稱呼。但實際上不管是內閣首輔,還是內閣大學士,都與真正的“宰相”有一定距離。

特別是經過康雍乾不斷加強皇權,內閣更是受到限制,並無表面上那樣風光。而在丞相制度廢除後,被稱為“宰相”已不再是什麼好事了。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等)

上一篇:【卿哥普法】動物防疫法將於202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你知道幾條?
下一篇:【蒙古記憶】通遼有個通遼西湖,原來的名字叫敖倫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