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大理段氏皇帝是什麼人?大理段氏皇帝的身世之謎,大理段氏皇后簡介

託金庸大師的名作《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在大中華文化圈內廣為流傳、相關衍生影視藝術作品也層出不窮的福,眾多金庸書迷們對於這些小說中描述的、位於雲南地區的“大理國”、“大理段氏皇帝”、“大理天龍寺”等歷史史實頗為熟悉,對這個在西南區域存在了數百年的地方政權的相關故事也懷有極大的探究興趣,津津樂道於大理國及其歷代皇帝們的精彩往事。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其實金庸大師書中所描述的大理國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虛構情況居多,不過是借用了歷史上的人物姓名和若干事蹟,再加以藝術加工,最終出現在我們眼中的,就是讓人心馳神往、讚歎不已的藝術精品了。

至於真實歷史中的大理國和歷代皇帝的故事,其實相對來說是比較沉悶和無趣、甚至有些悲催的,而在金庸大師發表相關文學作品前的漫長歲月裡,大理國因為地方偏僻、國力平庸、文化單薄,在中華歷史史書中聲名不顯,歷史地位也不如另一割據政權——西北地區的党項族西夏國。如果不是金大師文學作品的著重描繪和精彩推介,大理國數百年的歷史,後世人們能夠熟知的可以說萬中無一。而即使有金大師的加持和推廣,大理國中被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也只有寥寥數人而已(如保定帝段正明、中宗文安帝段正淳、憲宗宣仁帝段正嚴(段譽原型)、宣宗功極帝段智興(南帝一燈大師原型)等。)

而真實歷史中的大理國和歷代大理皇帝們的史實到底是怎樣的,下面就為大家結合史料記載加以探索分析,以便朋友們能夠拋開藝術作品中的虛構,去了解那一段歷史長河中曾經發生過的點滴吧。

今天的雲南地區,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開始,出現了第一個由當地擺夷民族烏蠻(即彝族)、白蠻(即白族)等部族聯合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南詔。唐天寶四載(745年),唐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遣使前往南詔與南詔國王皮邏閣溝通進貢、互市、冊禮等事,期間使者和皮邏閣在言語上產生了齟齬,並因此引發南詔和唐朝之間的戰爭,雙方大打出手,數年之間多次交戰,各自都損失慘重。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唐劍南節度留後李宓率七萬唐軍再次進攻南詔,一直攻到南詔都城太和城(今雲南大理)下。南詔求助於吐蕃,獲得吐蕃援軍後和唐軍大戰於太和城西洱河。唐軍深入敵後、後勤補給困難,終於不敵南詔和吐蕃聯軍,全軍覆沒於太和城下。這也是安史之亂前唐軍最後一次出兵進攻南詔。

在這一次南詔和唐軍的作戰中,西洱河白蠻(白族)大姓段氏出兵最多,首領段儉魏率家族私兵在西洱河紅山坡大破唐軍,為南詔國建立大功,戰後被南詔國王閣邏鳳賜名為忠國,加封為清平官(南詔官名,相當中原王朝的宰相),成為了南詔國的開國元勳。

段斂魏就任清平官後,自建家譜,號稱是中原大姓、涼州望族,為漢家河西武威郡段氏之後,是漢武威太守段貞的後裔。段氏來源於春秋時期鄭國鄭武公幼子共叔段,正經的周室支系,所以段儉魏以此自稱,以提升家族聲望,獲得南詔國內更多資源和利益,光大段氏門楣。

段儉魏以下子孫,都出仕於南詔國,以及南詔之後的鄭氏大長和國、趙氏大天興國、楊氏大長和國,是世代從軍的武將家庭。段儉魏的六世孫段思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下出生於唐景福二年(893年)的南詔國大釐城(大理市喜洲鎮),其父段保隆時任南詔布燮(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

唐乾寧四年(897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入南詔的唐人鄭回七世孫)殺南詔王隆舜,立其子舜化貞為傀儡國王。唐天覆二年(902年),鄭買嗣再殺舜化貞並南詔王族子弟八百餘人,南詔至此滅亡。鄭買嗣更立新朝,國號大長和,改太和城為羊苴咩城,建都於此。

二十六年後,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大長和第三代國王,鄭買嗣的孫子鄭隆亶被權臣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殺死,大長和滅亡。楊幹貞扶立原大長和清平官趙善政為傀儡國王,改國號為大天興,自己則掌握實際上的朝政大權。十個月後,後唐天成四年(929年),急於登基的楊幹貞撕下偽裝,殺死了傀儡國王趙善政,自己走上前臺,直接稱帝,改國號為大義寧,自號皇帝。一年後,後唐長興元年(930年),皇帝位置還沒有坐熱的楊幹貞被弟弟楊詔趕下臺,廢黜皇帝稱號,軟禁在羊苴咩城皇宮內。楊詔則有樣學樣,自立為帝,成為大義寧第二任皇帝。

在南詔、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等政權的頻繁更替中,殺戮和動盪一刻也不停地接憧而至,使得蒼山洱海區域一片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困苦不堪。統治者們則不遺餘力的拉攏地方實力派,獲取各大姓支援,以穩固自身政權。在這種情況下,武將世家出身的段思平先是被鄭氏大長和授予幕覽(地方州府統兵副將)官職,後來又被趙氏大天興、楊氏大義寧晉封為通海節度使(雲南玉溪通海縣),統轄滇東諸部,成為掌握實權的地方豪強。

後唐天成四年(929年),楊幹貞廢黜趙善政自立為帝,起先比較重用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但是後來楊幹貞之弟楊詔陰謀奪位,於是向楊幹貞進讒言說段思平有帝王之相,不可不防,意在使楊幹貞猜忌疏離段思平,讓兩人反目,從而削弱楊幹貞的實力,為自己奪位創造條件。

楊幹貞果然中計,疑慮惶恐之下於是派人前往通海追殺段思平。當時善巨(雲南永勝)郡守高方和段思平交好,得知訊息後提前通知段思平離開通海躲避追殺,段思平於是藏匿到自己舅父的部族中,後來輾轉來到善巨郡,投奔高方。而段思平逃離通海後,楊詔立即動手,廢黜了楊幹貞,軟禁於羊苴咩城皇宮中,自己則登上了大義寧皇帝的寶座。

段思平在善巨的時候,依靠高方和自己的弟弟段思良的協助,在滇東地區積蓄實力,發展軍隊,擴充勢力範圍,並對當地百姓提出了“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的修養政策,以獲取他們的支援和擁戴。經過在滇東地區數年不懈發展,段思平的勢力擴充很快,也獲得了大多數軍民百姓的擁護,當時滇東各地都紛紛傳言:“凡牧牛、牧馬,雞鳴犬吠等處,皆雲段思平將為王!”段思平已經擁有了起兵推翻楊氏大義寧政權的條件和底氣。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經過七年多的準備,段思平聯合滇東黑爨三十七部,再加上弟弟弟段思良和善巨郡守高方的部眾、以及地方豪強董伽羅的鼎力支援,正式起兵向楊氏大義寧政權發起進攻,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抵達羊苴咩城下。楊詔死守羊苴咩城數日後,因城內守軍紛紛趁亂逃跑和投降段思平軍,在絕望中自殺,被他軟禁七年的前任皇帝楊幹貞棄城出逃,也被段氏軍隊擒獲(也有說下落不明的),大義寧滅亡。

段思平滅大義寧後,在部屬的擁戴下於羊苴咩城登基稱帝。因為段思平生於喜洲大釐城,同時當年南詔後期曾經改國號為“大禮”,所以段思平採取諧音,建國號為“大理”,建年號“文德”,立國都在羊苴咩城(雲南大理市西),這一年,是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就是大理國開國皇帝,他所建立的“大理國”,歷史上稱為“前理”。

協助段思平建國的諸多部屬:弟弟段思良、善巨守高方、滇東豪強董伽羅等紛紛獲得賜封和領地,段思良賜封輔政王弟,深得段思平信任和倚重;高方賜封為為嶽侯,以巨橋(雲南晉寧)地方為其家族世襲領地;董伽羅晉封宰相,賜成紀(雲南永勝)地方為其家族世襲領地。高、董兩姓此後成為大理新的權臣家族,地位僅次於段氏皇族,延續權勢數百年。

段思平稱帝七年後,於後晉天福九年(944年)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為帝,即大理第二代皇帝文經帝。段思英追尊父親段思平為神聖文武皇帝,上廟號太祖。

後晉天福十年(945年),文經帝段思英因為提高母族楊氏家族勢力,導致引起國內大族董氏不滿,於是董氏首領董伽羅聯合段思平之弟段思良發動政變,廢黜了文經帝段思英,由段思良承襲皇位、登基稱帝,即大理第三代皇帝——大理太宗。段思英則在崇聖寺剃髮出家、修行佛法,這是大理第一位出家的皇帝,崇聖寺也是金庸作品中“大理天龍寺”的原型。

此後,大理皇位在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後裔中傳承了七代,分別是:

第四代:至道廣慈皇帝段思聰(段思良之子)

第五代:應道皇帝段素順(段思聰之子)

第六代:昭明皇帝段素英(段素順之子)

第七代:宣肅皇帝段素廉(段素英之子)

第八代:秉義皇帝段素隆(段素廉之侄)。宋天聖四年(1026年),段素隆在位四年後,主動禪位,在崇聖寺出家為僧,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段素真。段素隆是大理第二位出家為僧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主動禪位出家的皇帝。

第九代:聖德皇帝段素真(段素隆之侄)。宋慶曆元年(1041年),段素真在位十五年後,把皇位禪讓給孫子段素興,追隨伯父秉義皇帝段素隆的腳步,也在崇聖寺出家為僧,這是大理第三位禪位出家的皇帝。

第十代:廢帝段素興(段素真之孫)。段素興是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八世孫,他繼位後,“性好遊狎、好大喜功”,在羊苴咩城內外廣興土木、荒淫享樂,是大理少見的昏庸之主。宋慶曆四年(1044年),對段素興不滿到了極點的大理權臣家族高氏首領高智升(開國功臣嶽侯高方後裔)發動政變,廢黜段素興,擁立大理太祖段思平的玄孫、文經帝段思英的弟弟段智思的曾孫段思廉為新帝。段素興被廢后被迫在崇聖寺出家為僧,這是大理第四位出家的皇帝,也是第二位被迫為僧的皇帝。

經過百年的等待,大理太祖段思平的後裔終於從太宗段思良的後裔手中拿回了帝位,但這都是在權臣高智升一手操控把持下才得以實現的,新帝段思廉只是高氏家族的提線木偶而已。

段思平的後裔奪回大理皇位後,又傳承了四代,分別是:

第十一代:興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太祖段思平玄孫)。在位三十一年後,段思廉迫於權臣高氏的壓力和逼迫,於宋熙寧八年(1075年)禪位於其子段廉義,自己則在無為寺出家為僧,這是大理第五位出家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不在崇聖寺出家的皇帝。

第十二代:上德帝段廉義(段思廉之子)。宋元豐三年(1080年),大理另一權臣家族楊氏首領楊義貞發動政變,弒殺了段廉義,自行登基稱帝。段廉義被殺後沒有諡號,後世以其年號“上德”來稱呼他,即“上德帝”。段廉義也被金庸大師虛構為《天龍八部》作品中重要人物“段延慶”的父親角色。

楊義貞稱帝四個月後,被大理地方實力派、權臣高智升與其子高升泰出兵擊殺,恢復大理段氏皇室統治。高氏平定楊義貞叛亂後,因為上德帝段廉義後裔已經斷絕(按金庸大師藝術創作中的說法,段廉義之太子段延慶在大亂中藏匿於民間,後來流落四方,研習武功,最終成為四大惡人之首),所以擁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新帝,承襲大理帝系傳承。

第十三代:上明帝段壽輝(段廉義之侄)。在位僅僅一年後,就迫於高氏家族的壓力,以自己在位期間國內屢次發生大災為由,把皇位禪讓給堂弟段正明,然後在崇聖寺出家為僧,這是大理第六位出家為僧的皇帝。段壽輝去世後沒有諡號,後世以其年號“上明”來稱呼他,即“上明帝”。

第十四代:保定帝段正明(段思廉之孫、段廉義之侄、段壽輝堂弟)。在金庸大師作品《天龍八部》中,段正明赫赫有名,武功高強,為君寬厚仁和,是大理一代明君。但是在實際歷史中,段正明和前幾代大理皇帝一樣,只是權臣的傀儡,沒有什麼作為,“為君不振”。宋紹聖元年(1094年),段正明在經歷了十多年來自高氏父子的巨大壓力下,終於不堪重負,被迫將皇位禪讓於清平官、善闡侯高升泰(高智升之子),自己則遵循先帝們的舊例,到崇聖寺出家為僧。大理段氏政權中斷傳承,大理(前理)滅亡。

段正明死後沒有諡號,後世以其第一個年號“保定”來稱呼他,即“保定帝”。段正明是第七位禪位出家的大理皇帝。

高升泰受禪稱帝后,改國號為“大中”。兩年後,高升泰突然患風疾(中風),不能繼續執政,為了保持高氏家族的富貴,高升泰在宋紹聖三年(1096年)臨終前遺命兒子高泰明取消“大中”國號,把國家歸還給段氏。高泰明遵從父命,在高升泰去世後迎立段氏皇族——保定帝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為新帝,恢復“大理”國號,史稱段正淳稱帝后的大理政權為“後理”。段正淳即大理第十五代皇帝——中宗文安皇帝。

大理中宗段正淳,在金庸大師的《天龍八部》中被描述為大理鎮南王,輔佐兄長保定帝段正明處理國政。同時段正淳又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處處留情,是《天龍八部》中讓人羨慕的主角之一。而實際歷史中的大理中宗段正淳,則籍籍無名、受制於高氏權臣,登基後任命高泰明為大理布燮(相國),並高泰明的要求下宣佈此後高氏子孫永遠世襲為布燮,執政大理國政,自段正淳開始,“段姓有國無權,高姓有權無國”成為大理政權的政治常態。

宋大觀二年(1108年),大理中宗段正淳把皇位禪讓給兒子段正嚴,自己在無為寺出家為僧,這是大理第八位出家為僧的大理皇帝。

自段正淳開始,大理(後理)皇帝又傳承了八代,分別是:

第十五代: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段正明之弟)

第十六代:憲宗宣仁皇帝段正嚴(段正淳之子)。這個宣仁皇帝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就是《天龍八部》中的主角之一:段譽的原型。金庸大師將他描繪為玉樹臨風、痴心情長、身負絕學又心地善良的貴胄後裔、妥妥的“高富帥”,享盡齊人之福,實在令當年閱讀金大師作品的我們豔羨不已。而真實歷史上的段正嚴,沒有那麼高深的武功,沒有那麼多紅顏知己常伴左右,也沒有遼國南院大王和西夏駙馬做兄弟,但確實是一位溫和寬宏、勤政愛民,仁慈大度的大理皇帝,在位三十九年,“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遠方慕之,悉來貢獻”。又主動向宋朝結好稱臣,以獲取外部安定,宋徽宗賜封段正嚴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大理(後理)在段正嚴統治時期,開始恢復國力,百姓得以修養生息,大理有“中興”之氣象。

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在位三十九年,時年六十五歲的段正嚴因為“晚年諸子內爭外叛,權臣(指高氏)傾軋內訌、骨肉相殘”而心會意冷,不願繼續為帝,於是禪位給兒子段正興,自己追隨父親文安皇帝段正淳當年的腳步,在無為寺出家為僧,法號廣弘法師。這是大理第九位出家為僧的皇帝。

宋淳熙三年(1176年),出家已經二十九年的廣弘法師圓寂,年九十四歲。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大理景宗正康皇帝段正興都已經出家五年了,在位皇帝是廣弘法師的孫子功極皇帝段智興。功極帝為祖父上尊號“宣仁皇帝”,上廟號“憲宗”,恢復他的皇帝稱號。大理憲宗宣仁皇帝段正嚴是大理(前理、後理)在位時間最久、享壽最高,口碑最好的皇帝,這也是金庸大師以他為原型創作出“段譽”這一成功藝術角色的原因之所在。

第十七代:景宗正康皇帝段正興(段正嚴之子)。段正興在位二十四年,一直被高氏權臣大理布燮(相國)高量成所操控和壓制,名為皇帝,其實毫無權力。於是在度過二十多年高高在上卻乏味無趣的皇帝生涯後,段正興在宋乾道七年(1171年)效仿歷代先帝及正在無為寺為僧的父親廣弘法師(宣仁皇帝段正嚴),將皇位禪讓給兒子段智興,自己前往無為寺為僧,陪伴父親廣弘法師。這是大理第十位出家為僧的皇帝。

第十八代:宣宗功極皇帝段智興(段正興之子)。這就是金庸大師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著名的南帝一燈大師的原型。在金大師書中,段智興武功蓋世、雄踞西南,為一代武學宗師,“一陽指”、“先天功”獨步武林,“九陰真經”的修為更是登峰造極,是“天下五絕”之一,號稱“南帝”。而老年禪位後,段智興法號一燈,隱居世外參禪悟道、普渡世人,點化兇頑,大仁大義,慈悲憫人,確實是精研佛法的悟道高僧。

但實際歷史中的大理功極皇帝段智興,一生都沒有出家為僧,也沒有任何武功絕學,只不過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大理皇帝而已,和他的祖先們沒有多少區別。不過段智興崇佛倒是確有其事,在位期間於大理國內建造的佛寺達到六十座之多,親自帶頭禮佛,“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因此大理政事多有荒廢,本來就不是很強的國力也多有損耗,大理在段智興統治時期開始衰落。

宋慶元六年(1200年),段智興老死於大理皇帝的位置上,時年五十一歲,其子段智廉繼位,尊父親為大理宣宗功極皇帝。

第十九代:英宗亨天皇帝段智廉(段智興之子)。段智廉在位五年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子嗣,死前遺命弟弟段智祥繼承皇位。

第二十代:神宗皇帝段智祥(段智興之子、段智廉之弟)。段智祥在位三十三年,是大理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曾祖父憲宗宣仁皇帝段正嚴。宋嘉熙二年(1238年)年老的段智祥把皇位禪讓給兒子段祥興,自己在無為寺出家為僧,這是大理第十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出家為僧的皇帝。他去世後,兒子段祥興為其上尊號廟號,但是因為王朝末年史料流失,段智祥的尊號已經失佚,沒有留傳下來,只有“神宗”廟號得以留存。段祥興也是最後一代有已知廟號的大理皇帝。

第二十一位:孝義皇帝段祥興(段智祥之子)。段祥興在位時,蒙古已經興起,並透過原西夏故地向南方攻伐,目標直指大理,並最終攻滅南宋。大理在蒙古不斷進攻下接連失敗,喪師失地,幾乎滅國,只因窩闊臺汗突然去世,蒙古退兵,大理才躲過一劫。宋淳祐十一年、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段祥興去世,把爛攤子丟給了兒子段興智。段祥興的廟號沒有流傳下來,只有“孝義皇帝”的尊號留存。

第二十二代:向義天定賢王段興智(段祥興之子)。接過了大理皇帝這個爛攤子的段興智在蒙古的不斷進攻下沒有堅持多久,宋寶祐二年、蒙古憲宗四年(1254年),蒙古三路大軍在蒙古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的指揮下合圍大理,一路勢如破竹,連下大理多處重鎮,直抵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下。大理皇帝段興智和實際控制權力的大理布燮(宰相)高泰祥引兵出城抵抗,被蒙古軍大敗,各自逃走,羊苴咩城被蒙古輕鬆拿下。

敗於蒙古後,段興智逃奔昆明,高泰祥逃奔姚州。蒙古軍繼續追擊,先擊破姚州,擒獲高泰祥,再攻佔昆明,擒獲段興智,平定大理全境。大理自太祖段思平建國,到末帝段興智被蒙古擒獲,共歷二十二帝,三百一十七年,至此滅亡。

滅大理後,蒙古改稱大理疆域為雲南,並對高泰祥加以勸降,高泰祥堅決不降,並慷慨陳詞:“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讚許其忠義,在按照高泰祥自己的要求把他處斬在五華樓後,再嘉獎高氏家族,命高氏子弟世襲雲南姚安、鶴慶等地土司。此後高氏家族世襲這些地區土司三十多代、近六百年,一直傳承至清朝改土歸流之時。

而段興智被擒獲後,忽必烈先是廢黜他皇帝之位,然後把他送往漠北覲見蒙哥汗。蒙哥汗為了對剛剛佔領的雲南區域施以懷柔政策,於是沒有處置段興智,而是對他賜予金符,授命為大理軍民府總管,令其迴歸雲南,繼續管理原屬段氏的各部族。

段興智沒想到亡國後還可以迴歸故土,又意外地獲得蒙古官職,被授命繼續管理大理府周圍各部族,簡直是心花怒放,驚喜萬分。雖然沒有了皇帝名頭,但是卻獲得了實際掌管政務的權力,這比歷代段氏先帝們作為高氏傀儡的時候要強得多!因此段興智對蒙古及蒙哥汗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大理段氏從此後成為蒙古及後繼的元朝政權之死忠。

宋景定元年、蒙古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新主,得到訊息的大理總管段興智於是北上朝覲,但於半途中病逝。忽必烈遣使弔祭,賜段興智諡號“向義天定賢王”,令段興智之弟段實繼任大理總管。

段興智及其之後的段氏大理總管一共傳承了十三代,一百八十九年,是元朝雲南行中書省官員統治地方的強有力助力,為元朝穩定雲南局勢立下過莫大功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以潁川侯傅友德為主帥,鞏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副將,率三十萬大軍南攻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三個月便平定雲南全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自殺,雲南從此歸屬大明。

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被消滅後,太祖命傅友德繼續率軍向大理府進攻,並拒絕了第十三代、也是末代大理總管段世“請依唐宋故事,奉正朔為外臣”的請求(實際就是繼續裂土為大理割據統治者),要求段世納土歸順。段世拒絕納土,在龍尾關(大理下關)駐兵抗拒明軍,明軍將領定遠侯王弼和西平侯沐英率軍前後夾擊,大敗段氏守軍並活捉了段世,大理、鶴慶、麗江、拒津諸州府全部平定。

平定大理後,明軍把末代大理總管段世和第十二代大理總管段明(段世之侄)的兩個兒子段苴仁、段苴義送到京師(南京)覲見明太祖。太祖接見了段世和段苴仁、段苴義,並對他們說:“爾段氏昔年曾有降表,朕不忍廢之。”太祖說的是自己於洪武元年(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後,第十一代大理總管段寶(段世之兄,段明之父,段苴仁、段苴義祖父)曾經於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入京師朝貢,並上表稱臣納貢的往事。而段世和段苴仁、段苴義都向太祖叩首稱死罪,不敢言其他。

太祖於是留段世在京師居住,封段苴仁為湖廣武昌衛鎮撫,改名段歸仁;封段苴義為山西雁門衛鎮撫,改名段歸義;各自前往衛所赴任。又下詔改大理總管府為雲南布政使司大理府,設定流官治理地方,將留在大理的段氏旁支各自分散到騰衝、保山、紅河、雲龍等地居住,至此,統治西南疆域超過四百年的大理段氏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王位,成為大明屬下的普通平民,最終都融進了歷史的長河中。

上一篇:《錦心似玉》裡的區彥行,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善良如初的十一歲的她?
下一篇:明末最後的大清王朝,為什麼會被清軍打敗?只因崇禎帝做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