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歷史上最精銳的部隊北府兵,為何三次背叛舊主?

中國歷史上最精銳的五支部隊,其中之一就是東晉的北府兵,而北府兵的將領劉牢之就是一個不斷倒戈叛變的將領。因為北府兵的強大,所以儘管東晉末年風雲變幻,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臺,但只要得到了北府兵的支援,就會立刻掌握局勢,而失去北府兵的支援,則很快就會兵敗身死。

北府兵的由來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在基本統一了北方之後,皇帝苻堅決定率兵南下,攻打東晉,雙方在淝水兩岸對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前,東晉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問題,於是謝安就派自己的侄子謝玄鎮守廣陵,並在廣陵募兵。

由於北方戰亂,所以大量漢人南遷,由此形成了“流民”,這些流民的家園被毀,所以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極度仇恨,而且謝玄在募兵時,不問出身和地位,只看其能不能打仗,所以這隻軍隊雖然沒有經過長期的正規訓練,但自成立之初,就有著極為強悍的戰鬥力。

由於這些流民大多來自廣陵、京口地區,而京口又被稱作“北府”,所以這支軍隊通常被稱為“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謝玄、劉牢之率領北府兵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大敗前秦軍隊,此後,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

然而,在淝水之戰中功勞最大的謝安和謝氏家族,在隨後的政治鬥爭中卻處於不利位置,謝安急流勇退,交出兵權,離開了朝廷中樞。而謝玄被也解除了北府兵的兵權,移鎮東陽城,不久之後病逝。

謝玄死後,北府兵的領導權先是落入司馬恬手中,後來又落到了王恭手中,此時我們的主角劉牢之,因為在一次和前燕的戰鬥中,救援不及,被以“怯弱畏敵”的罪名免去了官職。

劉牢之的第一次背叛

東晉自從建立以來,其朝政就為各大門閥家族把控,最早的是琅琊王氏,號稱“王與馬,共天下。”王導幾乎可以與皇帝平起平坐,王敦起兵直接逼死了晉元帝。之後,王家後人興趣轉向了政治之外,出了很多人才,比如書聖王羲之。

琅琊王氏之後,就是潁川庾氏,代表人物是庾亮。庾亮之後,又是桓溫,桓溫之後便是謝安。所以,謝安執掌朝政時期,司馬家族出來一個叫司馬道子的人,他天天攛掇孝武帝疏遠謝安。在他看來,這些門閥家族沒有一個好東西,他們都是覬覦司馬家族的皇位和權力。

謝安有一個女婿,叫做王國寶,因為謝安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給他安排足夠高的職位,所以便懷恨在心,投靠了司馬道子。正是在司馬道子和王國寶等人的逼迫下,謝安才被迫退出了政治中心。

後來,孝武帝被張貴人所殺,兒子司馬德宗繼位。司馬道子成了皇叔,便以此身份把持朝政,重用王國寶這類的小人,搞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

這個時候,鎮守京口的王恭坐不住了,他手裡掌握著最精銳的部隊北府兵,當然不肯眼睜睜看著司馬道子如此胡鬧,於是出兵討伐。司馬道子準備不足,於是選擇了息事寧人,下令處死了王國寶等人,王恭也就率領北府兵回到了京口。

但司馬道子心裡並不服氣,他命王愉為江州刺史,作外藩以作屏衛,於是王恭二次起兵討伐。這一次,司馬道子沒有屈服,而是派兒子司馬元顯出兵抵擋。

第一次起兵討伐時,王恭就起用劉牢之為司馬,後來又兼任晉陵太守。然而,王恭出身高貴,從心底裡是看不起劉牢之這類從底層升上來的軍官的,所以只是利用劉牢之為他打仗,其實並不如何尊敬他。

對於這一點,劉牢之心裡很清楚,所以十分怨恨。而還有一個人也看到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王恭此時的對手,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知道劉牢之對王恭不滿,於是派人去策反劉牢之,並許諾事成之後,讓他取代王恭的地位,成為北府兵的首領,劉牢之左右權衡之後,答應了下來。

而就在此時,王恭也得到了劉牢之要背叛的訊息,但因為告密之人素來和劉牢之有仇隙,所以王恭不信。不僅不信,而且還設下酒宴招待劉牢之,並任命他為前鋒,把全軍最好計程車兵和裝備分配給他。這就是王恭的一廂情願了,這一點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變劉牢之造反的想法的,所以當劉牢之離開之後,立刻背叛王恭,歸順朝廷。

劉牢之的背叛,導致了王恭的迅速失敗,最終王恭兵敗被捕,押到了建康。臨刑前,王恭吟誦佛經,理順鬍鬚鬢髮,毫無懼色。死後家無錢財布帛,惟有書籍而已。

劉牢之的第二次背叛

王恭死後,劉牢之果然代替王恭,接管了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的軍務。但劉牢之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軍中司馬,屬於低階將領,靠著出賣主子,一下子成了北府兵的首領,手下諸將當然不服。

為了建立威信,劉牢之一邊在軍中安插親信,一邊發動了討伐孫恩的戰役。孫恩本是五斗米道的教主,趁著王恭起兵時造反,劉牢之統率大軍東征,果然北府兵戰鬥力強悍,很快就打得孫恩全軍覆沒,不得不逃到了海上,成了海島。而劉牢之憑此一戰,聲威大震,也在軍中樹立起了威望。

而司馬元顯在打敗了王恭之後,聲望已經超過了父親司馬道子,於是從此之後漸漸取代了父親,掌握了朝政大權,鬱悶的司馬道子只好天天借酒消愁。

公元403年,司馬元顯出兵討伐荊州太守桓玄,並任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桓玄是在王恭起兵時,趁亂奪據了荊州,漸漸地不受朝廷節制。司馬元顯對桓玄非常忌憚,此次討伐,也意在一舉解決這個最大的麻煩。

但是,對這場戰役劉牢之很沒有信心,他覺得桓玄從小就享有英名,如今又憑仗江南之眾,自己根本打不贏。而且,就算萬一打贏了桓玄,到時候功勞太大,反而會受到司馬元顯的猜忌,於是猶豫不決。

劉牢之的這點小心思,被桓玄看了出來。他派人去勸說劉牢之,“如今足下與桓公為敵,戰敗了將會遭到滅族之災,戰勝了同樣會遭到滅族之災,出路在哪裡呢?與其頭足異地,身敗名裂,為天下人所恥笑,不如調轉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貴,這樣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長地久。”

劉牢之深以為然,於是下定決心投降了桓玄。

劉牢之的背叛,導致了司馬元顯的戰敗,很快桓玄的部隊就攻破了建康,活捉了司馬元顯。司馬元顯及其六個兒子,以及眾多部下,都被桓玄斬首,司馬道子也被毒死。

劉牢之的第三次背叛

劉牢之第一次背叛王恭,還算能說得過去,畢竟那個時候司馬道子代表的是東晉朝廷,王恭屬於叛亂。但是,第二次背叛司馬元顯,那就實在說不過去了,因為此時的桓玄屬於叛軍。

因此,在劉牢之第二次背叛的時候,北府兵中已經有很多人不滿了。而與此同時,他的新主子桓玄也不待見他。一是因為桓玄同樣瞧不起出身低賤的劉牢之,二是因為桓玄對戰鬥力強悍的北府兵心有忌憚。

於是,在司馬元顯被殺之後,桓玄立即任命劉牢之為徵東將軍、會稽太守,將其調離京口。這就是明擺著就奪走劉牢之的兵權啊。可是,劉牢之在這亂世中能夠生存下來,靠的就是這支北府兵,如果失去了對北府兵的領導權,那他就是一塊任人宰割的砧板上的肉而已。

所以,當劉牢之得到這個任命的時候,非常憤怒,長嘆道:“才剛剛開始而已,便削奪我的兵權,不久以後,大禍將會降臨了!”於是召集部將,準備背叛桓玄。

然而,這一次部將們不肯再跟隨他背叛了,他們說,“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於是,眾將一鬨而散,這其中有一個當時還不起眼的將領,叫做劉裕,後來成了北府兵的首領,並最終篡位稱帝,建立了劉宋政權。

而劉牢之則心灰意冷,尤其是誤以為兒子劉敬宣之後,選擇了上吊自殺。

綜上所述,處在歷史演變關頭的劉牢之,心中並沒有自己的理想。他一生戎馬,但都是為當權者驅馳,目光是非常短淺的。他不能綜觀時局,也就無法合理地運用強大的北府兵。劉牢之先後屈服於司馬氏皇權的名分和士族桓玄的社會影響,是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的,相比較於他的晚輩劉裕,劉牢之的表現實在太差了。

上一篇:王莽是怎麼篡位的?王莽是如何篡位的?王莽是怎麼當上西漢皇帝的?
下一篇:沙俄帝國的“黃色俄羅斯”計劃最後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三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