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端午節,五毒日!冀南一帶還有這樣的習俗?

端午節種種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在南方的這一天還舉行賽龍舟活動,又稱龍舟節、龍節等。在先秦時期,端午節與天象崇拜有密切關係,在這一天,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蒼龍飛昇的日子,故易傳裡有爻辭曰:“飛龍在天”。正陽、天中,都是說在這一天,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為此端午節又包涵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與名人

這個節日與許多名人有關係?

最常見的說法是端午節與屈原有關。

當時,屈原為了楚國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不但沒有被採納,反而遭到一些貴族的反對,他們迫害屈原,將他去職流放,後來有一天,秦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寫下了絕筆《懷沙》,然後抱石沉江自殺。屈原死的這一天,正是端午,人們划著船到處找屈原的真身,還怕他的身體被魚龍所傷,還紛紛將飯糰投入江中,還有的向江中倒雄黃酒,說是用酒降服水獸。這樣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等風俗就形成了。

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說法,在浙江一帶,端午節說與紀念伍子胥有關係。說伍子胥本為楚國人,由於父兄都為楚王所害,伍子胥便投了吳國,助吳伐楚,後來楚平王已死,伍子胥還掘墓鞭屍三百,以報其仇。待到夫差即位,伍子胥建議滅掉越國,夫差不聽,有人還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以為真,賜死伍子胥,伍子胥說:我死後,將眼睛挖出懸掛在城樓上,要看著越國入城滅吳。夫差聽後,便將伍子胥裝入木箱投入江中,百姓知道後,紛紛進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後來形成了端午節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與一個叫曹娥的有關係。是說東漢時期,有個叫曹娥的孝女,他的父親不幸落水而亡,曹娥沿江尋找父親,在岸上找不到父親,便在投江尋父,五日後抱父而出。這個故事成了一個神話傳說,後人將與之相關的風俗聯絡起來,形成了端午節。

端午風俗在各地有不同的習俗。在北方還有說端午節與“不祥日”有關。

端午這一天,五月初五日太陽正值正午,位於天中。從這一天起,由於氣溫的變化,有利於蚊蟲的生長與繁殖,毒蟲叮咬也導致疾病的傳播,使人的死亡率很高,為此人們稱這一天為“五毒日”或“不詳日”。所以在,《夏小正》中說:端午“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還有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如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為五月初五生,為此他自生下來就寄養在宮外。

端午與防疫

北方的端午節與防疫有關。

在地方誌書對此多有記載。如乾隆版《平鄉縣誌》風俗篇記載:“五月五日,箸艾虎、食角黍,飲雄黃酒。” 艾虎,是用艾葉包裹成虎形的東西。艾葉是一種中藥,有很強的氣味,主要生長於河北、山東、湖北等地,《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傳統藥典中都記載,中醫認為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溼止癢”的功效。內服外用均可,更多的供灸治或燻洗用。古人為什麼以艾葉包成虎形?虎為四靈之一,常常用以人的“護身符”如孩子著虎頭鞋、玩布老虎等,以虎為瑞,用艾葉為味以達到避蟲驅邪目的。

在冀南地區,這一日還飲用雄黃酒以驅邪,插艾於門口以避百邪。

康熙版《邢臺縣志》記載:“端陽節,包角黍饋節,懸艾虎飲雄黃菖蒲酒,小兒臂纏五彩索曰闢。

乾隆版《臨清州志》風俗志:“五月一日至五日,飲菖蒲酒,插艾,以紙剪葫蘆遍貼門窗,以雄黃塗小兒耳鼻,客各懸五雷符,箸佩各小紙符,婦女頭帶五毒王瑞花草,小兒項各系彩垂金鐲,若錢者,若鎻者,曰端午,索戚屬相饋果醴,,必冠以石榴花。”

嘉慶版《廣宗縣誌》風俗:“端午日送角黍,泛蒲酒,兒女繫命縷,箸艾葉榴花”

嘉靖版《威縣誌》歲時:“端午,親朋饋角黍,幾童帶彩索,門懸艾虎,佩符禳毒。”

民國版《沙河縣誌》歲時:“端午,門懸艾葉,兒童手腕系彩縷,食角黍(俗名粽子)。”

端午節飲用雄黃酒,為什麼飲雄黃酒呢?古人以雄黃為解毒劑、殺蟲藥。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清嘉錄》中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為此在河北及冀南地區的端午日,形成了大人飲雄黃酒,小孩子用雄黃塗在身以避邪的風俗。

以上是志書記載和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其中的活動都與防疫有關係,更有一些地區直接形象化地解釋為避驅五毒(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是冀南地區傳統的疾病防疫的節日。

端午與冀南

端午節在冀南地區稱為“五月單五”,有吃“角黍”的習俗。

“角黍”即為粽子,只是其中的原料不同,南方以江米為主,北方以黍為料。

黍,《說文解字》中說:“黍,禾屬而黏者也。”在冀南地區特指為黃米,其粒大於小米,其性粘,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黍亦稱為“稷”,中醫對黍有醫病的功效認識,說味甘,性寒,無毒,補中益氣,可以治療咳嗽哮喘、霍亂,止洩痢,除熱,止煩渴等。

以黍為主料加入大棗增加了粽子的口感,尤其是以冷水鎮之後更為爽口,加之角黍外的葦葉更加清香,形成端午節冀南地區特色,這也是與南方的粽子所不同的地方。

地方誌書說,明清時期邢臺區域在五月五這一天,“男女皆佩艾葉,複用葦葉裹棗、黍為粽,亦曰“角黍”。用黍包成 “角黍”,形成北方端午節特色。有詩人寫下這樣的句子:“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詩中的“香黍”就是“角黍”。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是一種草本植物,又叫艾蒿,

艾蒿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端午節時人們總是將艾蒿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蒿可以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

端午節還是邢臺酒坊制曲的日子,唐人元稹《飲致用神曲酒三十韻》一詩中,有“七月調神曲,三春釀綠醽。雕鐫制玉盞,烘透內丘瓶”的句子。

端午節以前稱端五節,為什麼要端五改端午呢?這與我市的一個歷史名人有關係。

宋璟是河北邢臺市南和區人,即原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宋璟少年博學,擅長文學。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729)拜尚書右丞相,授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避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現象。就是在當時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他們的名字。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宋璟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從這以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期待你的

分享

點贊

在看

上一篇:“童話大王”鄭淵潔和北大教授曹文軒34年恩怨史
下一篇:穀雨|43歲副總裁患漸凍症,建數億基金,為自己和數千病友找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