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真貨成了贗品,贗品成了真貨?“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尚書》公案丨林屋公子

(本文首發於《北京晚報》2021年2月25日,原標題:《盡信書,不如無書?〈尚書〉真偽之爭》)

有一句俗話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

,其實這句話中的“書”,本義並非是泛指書本,而是一類被稱為

“《書》”

的著作。“《書》”實際上是

周代歷史文獻

的統稱,據說

孔子

就編訂過《書》作為學生的教材。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不少學者也蒐集出一些《書》。

不過大家的目的並非儲存歷史資料,而是為了論證自己的學說。這樣一來,很多《書》在流傳過程中就已經不是本來面目了,甚至當時流傳的不少《書》就是戰國時人的擬古之作。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最早出自

《孟子》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

《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意思是說,盡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篇《書》,所採信的不過是兩三片竹簡而已。仁者在天下沒有敵手,以最有仁道的來攻打最不仁道的,怎麼會出現血流漂杵的情況?這件事一般認為就是商周鼎革的

牧野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商都郊外牧野。

《史記·周本紀》

中,記錄了這場戰爭的經過。原來

商紂王

聽說

周武王

帶領諸侯前來,就發兵七十萬來抵擋武王。武王就派太師

呂尚

(也就是後世說的姜子牙)與

百夫長

挑戰商軍。商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都無抵抗之心,盼望著武王入主。結果商軍都倒戈相向幫助武王,武王驅使戰車前進,商軍紛紛崩潰背叛紂王。紂王逃跑至都城到達

鹿臺

之上,穿上寶玉衣服,投火自焚而死。

之後武王繼承天子之位,分封諸侯,

西周王朝

正式建立。

在《周本紀》中,武王確實可以說是孟子口中的“至仁”了,居然只派兩個人去象徵性挑戰,就讓商朝七十萬大軍完全崩潰,之後輕鬆坐穩了王位。但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在孟子的時代確實有“血之流杵”的傳說。

無獨有偶,在漢晉編訂的

《逸周書》

中有篇

《世俘》

,提到武王滅商後“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磿億有七萬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一億指十萬,那麼被周人斬首(“馘”)的商人達

17萬

之多,無怪“血之流杵”了。

其實,《世俘》一般認為就是《武成》原文,或者說,與《武成》的史料來源相同。

有趣的是,後世確實流傳一篇題名《武成》的文章,而這篇《武成》內容又不同於《世俘》。那麼,這篇《武成》究竟是什麼回事呢?

話說

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為防止六國遺民思古,下令將民間所藏的《詩》《書》一律焚燬。不過,博士濟南人

伏生

自己將一批《書》藏在牆壁裡,從而躲開了秦的焚書和楚漢戰亂。西漢建立後,伏生將這批竹簡取出,經過整理後得到

28篇

之後他就以這28篇為教材,在齊魯地區講學,因為這批《書》來自古代,所以又被叫《尚書》。“尚”就是“上”,

上代、古代

的意思。伏生的門徒逐漸形成了

歐陽氏學、大夏侯氏學、小夏侯氏學

三派。

從漢武帝至漢宣帝時,這三派《尚書》學先後被立為學官,也就是成為官方正統學術。《尚書》也因此被尊奉為儒家“五經”之一,稱為

《書經》

但從西漢中期開始,社會上又出現一些用六國文字書寫的《尚書》,最有名的是孔子十一世孫

孔安國

的家傳本。大儒

劉歆

希望把它們也列入學官,由此產生著名的

今古文之爭

因為伏生傳下的《尚書》是用

漢代文字

寫成,所以被稱為

今文《尚書》

;而後來出現的《尚書》用

六國文字

寫成,所以被稱為

古文《尚書》

。雖然古文《尚書》終漢一代都未被立為學官,但經過學者不斷提倡,至

曹魏

時終於被寫入官方頒佈的

《三體石經》

中。

但好景不長,西晉末年戰亂,今、古文《尚書》和石刻都散失。東晉建立後,豫章內史

梅賾

獻出一部古文《尚書》,其中共有

58篇

,與漢人

劉向、鄭玄

所說的一致,其中又標有漢人孔安國作的注與總序一篇,所以就被學者認為是漢代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

到唐代,

孔穎達

《五經正義》

,其中的《尚書》正以這部古文《尚書》為底本,後來被刻入

《唐石經》

中,成為官方認證的版本。此後,宋、元、明、清,一直被視為法定版本。

不過,唐人就開始懷疑過古文《尚書》的真實性,到宋人

吳樾

時正式提出考證,之後經過明人

梅鷟

、清人

閻若璩、惠棟

考證,終於判定這部書是偽古文《尚書》,並非孔安國所傳,而是晉人偽作。

不過在這五十八篇偽古文《尚書》中,又儲存了伏生的28篇真今文《尚書》,只不過將它拆分為

33篇

了。當然,說今文《尚書》為真,只是相對晉人炮製出來的偽古文而言,不代表其內容完全真實,其中的

《虞書》《夏書》

就都是戰國人的託古所作。

在這25篇偽作中,《武成》篇赫然在列。它其實是晉人根據《孟子》記錄的這個標題編寫而成;至於真實的《武成》篇,在漢代也屬於古文《尚書》,但後來卻亡佚了。而它又不符合儒家塑造的周武王形象,所以偽造的人都沒有把它列入偽古文《尚書》裡。

真正的《武成》篇反而被編入了不列入《尚書》的《逸周書》中,書名的“逸”就是亡佚的意思。就這樣,偽古文《尚書》的《武成》篇是贗品,而《逸周書》的《世俘》篇反而是真品。

在近年出土的清華大學館藏戰國竹簡中,就有不少《尚書》體文獻,如

《尹至》《尹誥》

等篇,這些篇章實際上可以視為戰國時期的真古文《尚書》,將其傳世本古文《尚書》中的

《鹹有一德》《傅說之命》

等篇對照,可以發現內容完全不同,這也可以進一步證明古文《尚書》為偽的結論。

參考文獻:

顧頡剛:《〈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載《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劉起釪:《尚書》,載《經書淺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謝維揚:《由清華簡〈說命〉三篇論古書成書與文字形成二三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上一篇:沛縣起兵時,劉邦逃亡在外,為何蕭何等人推薦他做統帥?
下一篇:忠武段韶:北齊三傑之首,帝國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