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端午節由來……

不知不覺,今天又是端午佳節了,每逢端午,除了甜粽和鹹粽之爭,詩人屈原的熱度絕對會強勢登頂,站在端午C位。人們會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有人不禁想問,屈原之前人們如何過端午的,其實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這個節日,今天小編就大家一起來掀開歷史的真相吧!

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可能是大多數人所瞭解的,但是端午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孝女曹娥等版本傳說。而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屈原去世400多年前,就有吃粽子的習慣。戰國時期的《大戴禮記》就記載人們在端午用蘭草沐浴、採草藥去除毒氣。有的地區還有端午纏系彩色絲帶的習俗,也是為了防避鬼魅瘟疫,所以在端午節就產生了一個習俗“蓄蘭沐浴”。蓄蘭沐浴顧名思義就是用蘭草洗澡,古代人認為蘭草可以辟邪,而在屈原的《楚辭》中,就提到了這個習俗,所以端午節可以說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其實在屈原生前就已出現,並不是因為屈原才有的。

古代人民其實比我們更加重視端午節,因為在古時候往往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也好,美好祝願也罷,是最為盛行的時期,而端午節所處的時間點也代表了其獨一無二性。五月正處仲夏,氣溫驟升,讓人們躁熱不止不說,蛇蟲鼠蟻、瘟疫瘴癘更是一窩蜂地跑出來,肆意猖狂地威脅著農作物甚至人們的生命,是個實打實的“惡月”。最招人厭惡的,便是五月五日,這是惡月中的惡日,遇到這樣的日子,可得小心再小心。按照東漢《風俗通義》的記載,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可能危害父母,要儘早將其遺棄。民間甚至還有傳聞,宋徽宗原本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由於忌諱愣是將自己的生日給改成了十月初十。野史軼聞不足為信,但老百姓心中對“五月初五”的畏懼和排斥可見一斑。

不過,怨天尤人、坐以待斃可不是老祖宗的作風。面對“惡月惡日”,古人認真地想出了法子——祈福避災。五月初五這天,人們會舉行一些祛邪和祈禳活動,隨著這些活動的流傳、承續,五月初五也成了人們約定俗成的特殊節日,稱為“夏至節”,便是當今端午節的雛形。正因如此,早期端午節的習俗都帶有避瘟疫、驅邪魔的意思。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國王遭人陷害溺亡的事。周的國王周昭王在南下狩獵遊玩的時候,一直沒有回來,因為他在坐船迴歸的路上死在了江中。這件事並沒有被大肆通告,而是被掩蓋了起來。可是一個好好的國王為什麼會溺死江上?根據司馬遷記載,周昭王並不是去狩獵遊玩,而是去打仗。事情就出在了他南下征戰楚人的過程中,渡江的時候,船莫名其妙的裂開散架,因為在江中,一旦落水基本沒有幸存的機率,於是周昭王就跟隨從的侍女一起沉入了江中。可事情卻沒有結束,據說他們死後經常有船隻渡江或者岸上的居民能看到周昭王和侍女的陰魂,人們覺得他們因為橫死,閻王不收,於是就在江邊設立了一個祭祀的地方。人們祭祀的方式是將食物用植物的葉子包裹起來紮好,沉入水中,之後就演變成了如今粽子的做法。所以向江中投入用植物包裹的食物這一做法,是為了祭祀周昭王。

江浙一帶跟其他地方的說法不同,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良臣忠將——伍子胥, 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楚國,楚平王昏庸,聽信讒言殺害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大哥伍尚,伍子胥逃到吳國,與一心求取王位的吳國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閭)一拍即合。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闔閭順利登上王位,伍子胥也開始了自己的輔政偉業。伐楚復仇、穩固根基、心懷百姓…… 伍子胥的功績簿真可謂寫了個滿滿當當。令人唏噓的是,吳王夫差即位後,受奸人挑撥,逐步疏遠伍子胥。最後,受盡猜疑排擠的一代忠臣被迫自刎,屍身被拋入江河中。與吳王的冷漠無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百姓們對伍子胥的緬懷與追思。傳說,人們泛舟湖上,希望可以見到伍子胥的亡靈。於是,“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被記載入冊,傳說在他死之後化身成水神之一的濤神,吳地的居民在端午便有“迎濤神”的習俗。

在浙江的上虞,端午節祭祀的物件是一位14歲的少女,曹娥。她的父親是一位巫師,每當端午節便划船到江中,做頌唱請神的工作,也就是祭祀伍子胥,祈求風調雨順。但是當時江上突然掀起大浪,將她的父親瞬間捲入江水之中,因為突發的陰風大浪,再加上水流湍急,眾人都無法下水營救。當14歲的曹娥知道了這個訊息,悲痛欲絕的跑到江邊,大聲呼喊著父親,接連哭了十幾日,喊了十幾日,不吃飯也不睡覺。曹娥的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身體也快不行了,她對著江水祈求父親,希望父親在天有靈一定要讓女兒盡孝,隨後將自己的一件衣服扔入江中,希望父親能指示出自己沉溺的位置。果然,曹娥的衣服落入江水之後,順著江水流動,突然到了一個地方徘徊了幾下隨即沉下,彷彿有人在水裡,將衣服扯下。曹娥見此順勢在衣服沉下的地方,縱身跳入江中,再也沒了音訊。過了幾天,天氣突然轉晴,江面平靜如鏡子一般,江水格外的安靜。還惦記著曹娥一家的人們隱隱看到有兩個人影漸漸浮出水面,離近一看原來是曹娥和父親的屍體。曹娥緊緊地揹著她的父親,面色堅決,沒有絲毫的懼怕,眾人都被曹娥的孝心感動,將父女二人厚葬於江東。這件事由上虞的縣令上書給了朝廷,希望能為其立碑建廟,而上虞人民此後年年端午也都祭祀著這對父女。

到後來,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正好也是五月五日。自此時起,對一代忠臣的哀思與追憐,也被人們置入了五月五日的種種習俗中。到了魏晉時期,紀念屈原也逐漸成為端午節的主要內容,或許是為了加強這種聯絡,民間關於屈原和端午的傳說與戲言也越來越豐富。總之,對於端午節的來歷,其根源應當追溯到華夏民族古老的智慧而非僅僅簡單的將其歸結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一人身上。

五月初五,品香粽,過端午,已然融入炎黃子孫的骨血,化作延續古今的記憶。喜逢佳節,飲美酒,齊歡聚,也成了許多國人的節日選擇。端午跨越綿長的時光,是歷史的沉澱、文化的承續、傳統的執守與再生。

上一篇:林徽因的兒子差兩分考上清華,她不信就去查卷,結果發現兒子一個秘密
下一篇:東周故事會之齊國131五國伐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