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死後為何要用布把臉遮住,並非迷信,而是有著科學考慮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崔珏《哭李商隱》

中國傳統的民間習俗中對紅白兩事極為看重,

現代已經是科學民主的時代,很多東西都已經由繁到簡了,但很多習俗還是流傳到了今天。

古代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

,如果人死後不能妥善安葬,會被視為後世不祥之兆,是對已故逝者的不尊重。在安葬的儀式中,會有很多家庭前來弔唁,我們會發現

這些死者的臉上,會蓋一塊布,

這是迷信還是出於科學考慮呢? 人死後為何要用布把臉遮住,並非迷信,而是有著科學考慮

習俗的由來

關於在辦凶事時要在死者的臉上蓋一塊布這件習俗,

是依據古代遺留的一些習慣,臉上蓋布這個習俗是跟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有很大的關係。這兩個人都是戰國時代鼎鼎有名的兩大諸侯,《史記》記載,吳和越是相鄰的諸侯國,經常發生戰爭。吳國闔閭曾帶領軍隊前去進攻越國,越國是當時經濟實力很強的國家。戰爭失敗之後,成為闔閭的一大遺憾,他告訴兒子夫差,以後一定要完成他的遺願。在夫差上位後,他把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家強富。夫差趁機率軍進攻越國,雙方大戰一場,吳國因為國家的強大和軍事強大順利地贏得了這場戰爭。成為手下敗將的勾踐,這就有了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在敵國每天都讓自己吃苦,鍛鍊自己的心智

,放下了尊嚴,就為了有一天有好的時機讓自己再次重振江山。就在勾踐臥薪嚐膽時,夫差已經開始為攻打下越國而沾沾自喜,甚至自負了起來。他認為已經沒什麼能對吳國構成大的威脅了。

此時,夫差已經自負起來,覺得勾踐對吳已經沒有威脅了,伍子胥卻認為必須將勾踐處死永訣後患。

為了能讓夫差徹底地對勾踐放鬆下來,打消對他的疑慮,

勾踐讓范蠡從各地物色了一批像西施、鄭丹這樣的絕色美人獻給夫差,夫差欣然接受了,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就在勾踐能回越之前,。現在夫差伍子胥曾不止一次地給夫差建議,要處死勾踐要放勾踐回國,伍子胥更不答應,強烈要求處死勾踐,否則就是放虎歸山終成大患。可是夫差並不贊同處死勾踐,並

在伍子胥三番五次的進諫下變得惱怒,竟直接處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在臨死前要求別人將他剜去了雙眼,掛在吳國的城門上,讓他看著吳國究竟是怎麼被滅的。這傳到了夫差那裡,他十分生氣,將伍子胥的身體扔進了江裡餵魚。

就在九年以後,

吳國被越國崇真的旗鼓踏平了城門,夫差後悔不已

,更是羞愧,在江邊自刎。

他覺得自己辜負了伍子胥的一片忠心,便讓自己計程車兵在他死後能擋住他的臉

,因為他無顏面對伍子胥

。周公旦在周朝嚴格制定周禮,周禮要求人死後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喪葬習俗。無論是天子、老百姓都應該遵循。在這個習俗中,

人死後臉上須蓋上羊毛或白布,目的是能分辨死者是否真的去世,

蓋上白布能看清死者是否有呼吸。對於臉上蓋白布的問題,人們已經非常熟悉,從周朝直至現在一直在延續。

科學研究,給出答案

臉上蓋白布其實在現代社會研究下,也有很大的意義。現代醫學中發現,如果在重大疾病的情況下,

人的身體會出現假死狀態

,就是人會出現幾小時甚至幾天的呼吸暫停,但某個時間又會重新恢復。所以

在臉上蓋白布,能很好地分辨人是否有假死的情況,

也能讓人避免將生者埋葬了。還有就是,

臉上蓋塊布能遮住死者的面容,使殯葬過程中更多的是安詳、平靜的氛圍

,而不是讓死者的面容一覽無遺,可能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也有可能讓前來祭奠的人直視死者而感到害怕。

人是不能復活的,而死者的喪葬禮是他最後一次在人間的“社交”,是他最後一次能讓人們牢記他的瞬間。葬禮的作用,實際上是為了我們能更好地緬懷逝者,葬禮上的一些禮儀習俗,都是流傳下來的,無論是蓋白布還是其他的什麼,都是我們緬懷逝者的一種方式。

其實人死後用布把臉遮住這樣的習慣,不一定要深究他的科學性或是歷史性。我們在延續這樣的習慣。

參考資料:《哭李商隱》

上一篇:瓜販套路深,1元1斤價目表暗藏玄機,自稱和城裡人學的生財之道
下一篇:人死後為何還需停屍三日?專家:不全是迷信,背後有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