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白俄羅斯,真的比俄羅斯“白”嗎?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國名容易跟他國搞混,像摩納哥和摩洛哥、巴哈馬和巴拿馬、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等等。一些鄰國之間有時也會發生這種情況,像白俄羅斯和俄羅斯這一對。

按照中文翻譯習慣,除了部分主要國家,其餘的國名一般以音譯為主,“俄羅斯”就是音譯而來的。“白俄羅斯”則有點特殊,混合了音譯和意譯,發音和含義得到了較好的結合。

在白俄羅斯本國語言當中,其國名為“Беларусь”,英文名稱是“Belarus”,直接音譯成中文應該是“別洛羅斯”。而Бела(別洛)是白色的意思,羅斯又是русь的音譯。自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中國一直將該地區翻譯成“白俄羅斯”,乍一看,這個名稱很容易與“俄羅斯”混淆,或讓人認為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兩國在政治上的關係也十分親密

正因為如此,白俄羅斯的駐華大使館在2018年宣佈,將本國的中文名稱由“白俄羅斯”改為“白羅斯”。去掉“俄”,可以說是尊重其本國語言的發音,那麼,“白”這部分仍然堅持用意譯,究竟“白”在哪裡?

▲白俄羅斯的國徽

一、羅斯的由來

公元一世紀左右,古羅馬學者塔西佗認為,東歐大平原上很早就居住著維涅德人,他們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祖先。維涅德人被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征服後,被賣到羅馬做奴隸。

因此,古羅馬人稱維涅德人為Sclavus(拉丁文“奴隸”的意思),英語slave(奴隸)和slavs(斯拉夫人),即是源自Sclavus。

東歐大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之一,達到約400萬平方公里,其間分佈著一些矮小的丘陵。過於平坦的地形,加上斯拉夫人還處於原始部落時代,抵禦外敵的水平很低。

▲斯拉夫人不是東歐平原最早的居民,卻是最成功的

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7世紀,遼闊而又肥沃、宜耕宜牧的東歐大平原,先後引來了波斯人、希臘人、匈人等強者。在他們的驅趕下,部分斯拉夫人不得不向東方和南方遷移,逐漸形成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種族群。

根據俄羅斯最早的歷史著作《往年紀事》記載,東斯拉夫人總共有30多個部落,經過多次遷徙,最終定居在布格河與烏拉爾山脈之間的平原上,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俄羅斯平原。在長期的交往中,他們漸漸擁有了相同的歷史、文化和語言,構成一個較為統一的民族。

▲斯拉夫人的分化(只列舉現代較主要的斯拉夫人)

公元859年,東歐大平原的北方建起了一座城市諾夫哥羅德,這是東斯拉夫人的兩個部落聯盟中心之一,也是斯拉夫民族文字記錄的開端。另一個部落聯盟以南方的基輔為核心。

▲基輔羅斯的範圍

由於諾夫哥羅德一直處於內訌之中,瑞典海盜維京人的一支—瓦良格人趁虛而入,打敗東斯拉夫人,建立起自己的統治。瓦良格人的首領留裡克成為諾夫哥羅德的第一任王公,並給這個國家起名為“羅斯”,史書上將他們稱為留裡克王朝。

公元882年,留裡克的接班人奧列格征服基輔,後世稱其為“基輔羅斯大公國”。所有東斯拉夫部落都處在這個公國的統治下,這是東斯拉夫人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中間持盾牌者,是羅斯奠基者留裡克的塑像,類似紀念物在俄羅斯到處可見

比基輔公國稍晚一些,西斯拉夫人的一部分波蘭人,也在10世紀建立起自己的王國,曾經稱雄東歐平原數百年,信仰天主教,他們將對白俄羅斯民族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在古斯拉夫語中,“羅斯(Rus)”的意思是划船的人,或外來的人,也就是指來自北歐的海盜。此外還有其他幾種解釋,如某個古老部落的名稱等等。關於“羅斯”的爭議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解決。

無可否認的是,“羅斯人”這個稱呼開始更多用於稱呼東斯拉夫人,也正是從這個詞上延伸出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

▲來自北歐的海盜被稱為諾曼人,其中的一支瓦良格人塑造了羅斯國家和民族

這是目前歐洲和俄羅斯史學界的主流看法,也有專家認為起源於北歐海盜(即瓦良格人或稱諾曼人)的證據不足,基輔公國可能是各民族融合的產物。

無論哪種理論,基輔公國(或稱基輔羅斯)都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民族的源頭,當時稱他們為部落應該更為合適一些。他們都屬於東斯拉夫人,文化、語言、風俗等各方面相差甚微。

奧列格生前最後一次遠征,是率領八萬勇士,給戰船裝上輪子,打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東羅馬帝國以支付鉅額贖金和給予免稅貿易權,才換來奧列格撤兵。仗雖然打輸了,拜占庭人卻用先進的政治和文化俘獲斯拉夫人的心,讓他們皈依了東正教。

二、羅斯的分裂

從公元882年基輔羅斯建立,到1238年蒙古人入侵,這中間大約350年的時間裡,雖然這個國家是由各個公國組成的,近似於中國的東周列國,但羅斯人鐵板一塊,基本上沒有分化。隨著蒙古人的到來,這種局面被打破了。

公元1234年,蒙古大軍滅亡金朝,隨即掉頭西征。1238年他們攻入東歐大平原,羅斯大公們哪裡見過如此兇悍的對手,兩年後基輔被攻陷,基輔公國淪為金帳汗國的附庸。

▲窩闊臺死後沒多久,蒙古帝國便分裂成四個國家,統治中國的是元朝,統治俄羅斯的是金帳汗國

幸運的是,蒙古人並沒有建立對羅斯人的直接統治,而是保留了羅斯大公們,讓他們為自己收稅、服兵役,也不干涉他們的宗教。由於金帳汗國的統治區域更為廣大,反而促使羅斯各公國的貿易往來大增,迎來了新的一輪經濟繁榮期。

打到東歐的蒙古人已經接近強弩之末,加上基輔羅斯的面積又足夠大,使蒙古人沒能將其完全吞下,因此位於西部的波洛茨克公國逃過了這一厄運。

▲金帳汗國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瓜分了羅斯,埋下了日後民族分化的種子

波洛茨克公國主要包括維亞季奇人、拉季米奇人、德列維奇人的部落。不經意間,這些沒有遭受過蒙古人統治的羅斯人,走出了東斯拉夫民族分化的第一步。這批沒有蒙古痕跡的羅斯人被認為是白俄羅斯民族的前身。

▲波洛茨克公國在基輔羅斯的位置

沒過多久,西部的波羅的海沿海崛起一個新的國家——立陶宛大公國,趁著蒙古人無暇西顧、羅斯人虛弱不堪之際,吞併了波洛茨克公國,還不斷地騷擾基輔公國。

▲波蘭能與兇悍的蒙古大軍平分秋色,離不開翼騎兵的強大戰鬥力

立陶宛大公國是現代立陶宛國家的前身,屬於波羅的海民族。別看現在它很不起眼,在15世紀時,立陶宛和波蘭組成的聯邦曾經是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大半個東歐平原都在這個聯邦的統治下。

就這樣,羅斯人被蒙古和立陶宛瓜分,開啟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分道揚鑣。儘管他們在各個方面仍然保持著緊密的聯絡,但分離的種子已經埋下。

三、白俄羅斯民族的形成

當大部分羅斯人掙扎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下,波洛茨克地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許多史學家認為,立陶宛對羅斯的統治不能完全算作是外族統治,兩個民族之間的聯絡非常緊密,人口和文化方面都以羅斯人為主,甚至有人稱其為立陶宛——羅斯國家。

波洛茨克的羅斯人和部分立陶宛人漸漸融合在一起,而波蘭與立陶宛的合併,又使西歐文化和天主教傳入波洛茨克。於是便逐漸形成了單獨的白俄羅斯部族。

在波蘭的影響下,白俄羅斯部族實行公社管理制度,有點類似於原始的共產主義,牧場森林等等都屬於公社所有的公共財產,公社成員在經濟上互幫互助。

▲紅色區域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經過數百多年融合,白俄羅斯民族開始形成

在東歐大平原的東部地區,蒙古統治下的羅斯人正經歷著長達240年的黑暗期。金帳汗國一方面故意在羅斯大公之間製造矛盾,挑起他們的內戰,以利於自己的統治。

另一方面加強與大公們的通婚,給羅斯人深深地打上了蒙古人的烙印。這種手段的效果做不到立竿見影,卻潛移默化影響著羅斯人的民族性格、乃至民族成分。

俄羅斯從金帳汗國統治下獨立後,一直熱衷於擴張領土,疆域面積一度達到2240萬平方公里。在這一點上,多多少少能看到蒙古人性格的影子。

▲沙俄/蘇聯的一眾名人之中,很多都有蒙古人的血統,比如列寧據稱有四分之一的蒙古血統

歐洲有句笑話:剖開一個俄羅斯人,你能看見一個蒙古人。在歐洲人的眼裡,俄羅斯在很多方面都與那個蒙古帝國非常相像。在現代的不少俄羅斯人身上,常常會體現出蒙古人的部分生理特徵。因此有些歐洲歷史學家認為俄羅斯人已經不夠“白”。

蒙古人的遊牧民族性質,使他們所建帝國的衰亡與崛起一樣迅速,這才給了羅斯東北部莫斯科大公國絕佳的機會。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結束了蒙古人的統治,標誌著羅斯人取得獨立地位。

▲莫斯科公國在推翻金帳汗國統治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奠定了現代俄羅斯的基礎

莫斯科大公國透過加強中央集權等措施,逐步統一了羅斯。1547年,大公伊凡雷帝自稱沙皇,我們熟悉的“沙皇俄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沙俄從一開始就是個野心勃勃的國家,不斷向周邊擴張。經過一百多年血戰,沙俄聯合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1793年第三次瓜分後,白俄羅斯被沙俄吞併。

從13世紀波洛茨克公國被立陶宛吞併,到18世紀末重新回到羅斯人的王國旗下,這次迴歸反而促使白俄羅斯民族的最終形成。五百年的分離,尤其是與立陶宛人、波蘭人的融合,都使這個民族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與沙皇俄國有了不小的差別。

▲黃色、淡褐色、深褐色三塊區域,分別代表沙俄三次瓜分的地區,至1795年,白俄羅斯完全落入沙俄的控制

白俄羅斯已經有了獨立的語言和文字,即白俄羅斯語,以及自己的風俗習慣,比如喜歡白色衣服,以白色為尊。在宗教上,白俄羅斯沒有國教,東正教依然處於主流地位,受波蘭影響而信仰天主教的人數也不少,不像沙俄那樣以東正教為國教。

從此以後,白俄羅斯一直處在沙俄的統治下,到了蘇俄和蘇聯時代也不例外。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白俄羅斯才重新獲得獨立。

四、“白”的由來

白俄羅斯處在沙俄/蘇聯統治下時,英語借用俄語名稱Белороссия,直接音譯為Byelorussia。1991年獨立後,白俄羅斯把英文名改為現在用的Belarus,更符合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ь的發音。

中文譯名從一開始就保留了Бела“白”的原意。直到2018年,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才把“白俄羅斯”這個從清朝通行至今的名稱,改為“白羅斯”。

為什麼白俄羅斯人用“白”來稱呼自己的民族和國名,國際史學界有著好幾種說法。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曾發文表示,白羅斯這一名稱有“獨立的,自由的,不屬於韃靼蒙古的桎梏”的意義。這應該是最官方的說法。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勝利廣場,這座城市裡的白色建築隨處可見

前文提到過,金帳汗國統治羅斯期間,蒙古人與羅斯人通婚,經過兩百多年的融合,俄羅斯人的基因裡已經帶有大量的蒙古人成分。而歐洲人對蒙古帝國的印象是野蠻、殘酷和痛苦。

因此,白俄羅斯人要用“白色”來強調本民族的純潔,跟金帳汗國統治下的羅斯人區分開來,使人不會混淆。

與官方說法有關聯的另一種觀點,就是歐洲人有用顏色來區分不同地域羅斯人的習慣。稱信仰基督教的白俄羅斯地區為白羅斯,稱烏克蘭為紅羅斯,其餘地方為黑羅斯。不過,這種區分似乎不是固定的,不同資料裡紅、白、黑代指的物件經常會有變化。

▲白俄羅斯“樺木之夜”舞蹈團,最能代表民族特色的衣物,同樣以白色為尊

有些俄文資料甚至稱,這種用顏色來區分的辦法是源自於蒙古人帶來的中國文化“四象”。朱雀代表南方紅色、白虎代表西方白色、玄武代表北方黑色、青龍代表東方青色。這種解釋雖然無法考證,卻頗符合實際情況。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白俄羅斯民族的風俗,因為他們以白色為尊貴之色,喜歡穿白色的服裝和服飾,所以用“白”來稱呼自己。

無論哪種說法,白俄羅斯人對“白”的喜愛都是明顯的。巧合的是,Бела的發音與“白”相近,這才有了這個音意俱佳的譯名。

五、哪裡來的“俄”

“白俄羅斯”中間的那個“俄”,其實來自於翻譯過程當中的陰差陽錯。最早跟俄羅斯人打交道的是蒙古人,在他們的語言習慣裡,要在子音詞首加上母音,便翻譯成了“斡羅思”。

明朝時,人們根據俄羅斯人自己的讀法,翻譯為“羅剎”,雖然不太好聽,但更為貼合,不存在“俄”這個字。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將該國譯為“魯西亞”,與日語譯法“露西亞”有異曲同工之妙。

▲《尼布楚條約》簽訂時,清朝已經將“俄羅斯”的譯法給固定了下來

到了清朝,蒙古人一直充當著中俄交流的中介,他們的翻譯方法再次成為官方用語。根據俄國曆史學家卡緬斯基的記載,當時漢人稱他們為“俄羅斯”,滿人則稱之為“鄂羅斯”。

乾隆編撰《四庫全書》時,把元史中的“斡羅斯”改為“俄羅斯”,正式將這個外國民族的譯法給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而“白俄羅斯”這個譯名的產生,也跟俄羅斯人有關。據考證,Беларусь這個名稱很早就有了,莫斯科公國吞併白俄羅斯後,故意在россия(俄羅斯)前面加上Бело,構成新的名稱,使白俄羅斯看上去像是俄羅斯的一個“小弟”。

▲雖然還沒得到我國政府的正式認可,但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網站已經改本國為“白羅斯”

正因為如此,不瞭解內情的人一看到白俄羅斯,便會想到它跟俄羅斯是什麼關係,讓白俄羅斯方面的宣傳比較尷尬。因此才有了2018年3月,白俄羅斯宣佈將中文國名改為“白羅斯”。

此舉一方面突出了本國本民族與“羅斯”的淵源,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白羅斯的“純潔”,與俄羅斯進一步劃清了界限。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上一篇:佛教修行之人對世俗的責任和生活的影響還大嗎?
下一篇:王子文頻曬親密照,疑似跟吳永恩同居,男方玩咖身份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