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佛教修行之人對世俗的責任和生活的影響還大嗎?

釋教的世俗化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其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宗教都面臨著世俗化的問題,因為宗教作為一種文明,它在傳達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腐蝕。但是,也面臨著在世俗化面前怎樣據守的問題,因為宗教要保持其本身的神聖與出世精力,就有必要與世俗的權力、政治、經濟、制度等差異開來。該怎樣看待現在我國釋教的世俗化問題,這是一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但就我個人的觀念而盲,是弊大於利的,有必要加以遏止,有些提法與做法,也值得好好反思。

1、有理論上有必要仔細解讀與詮釋“人世釋教”思維。近些年,對“人世釋教”的瞭解,存在著“庸俗化”、“膚淺化”的傾向。我認為“人世釋教”絕不是讓法師、法事走向人世,更不是讓法師按人世法經商辦釋教經濟,而是讓法師的積德行善走向人世;“人世釋教”不是讓他們的日子,讓他們的衣、食、住、行跟上年代的潮流,而是讓佛法走向人世。所謂積德行善走向人世,就是運用寺院的財力、物力為社會服務,像香港及周邊地區的釋教組織那樣,去興辦校園、醫院、釋教公墓、青少年中心、安養院、護理院等,為社會服務。所謂佛法走向人世,就是讓釋教的動靜,釋教的智慧走向人世,去化解人世的不幸,人世的恩怨,人世的對立。和尚走向政壇,寺院運用聲、光、電建造的綺麗堂皇,絕不是人世釋教,那是真實世俗化的釋教。我認為,“人世釋教”的真義.需求高僧大德們進行詮釋與傳達。不然,我國的釋教或許真會不斷墜入人世的社會化、世俗化和庸俗化。

2、在行為上,各宗各派最好能在世俗化過程中,不要丟失掉傳統釋教的精華。在這個國際上,釋教之所以能得到許多信眾的敬仰與跟隨,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釋教對人生、對國際的大醒悟和大智慧。因此,只要本著釋教的底子義理,堅持釋教的底子精力,釋教才有或許獲得更多的敬重,才幹得到更多人的信奉。一個寺院假設殿堂綺麗,經濟興旺,但戒律鬆懈,日子奢華,和尚說話做事不三不四,不僧不俗,佛又怎樣令人生恭順心呢?傑出的道風是釋教賴以生計的底子。歷史上幾回滅佛作業證明,釋教的展開不在於錢多錢少,僧多僧少,底子問題乃在於寺院道風的純粹。為避免釋教的世俗化與衰落,關於各宗各派傳統釋教的精華,有必要做到不棄不離。假設拋棄了對佛陀本懷的據守,而讓釋教的世俗化任其展開下去,將是一件值得憂慮的作業。

3、在教育上,要有一個至死如一的據守,那就是佛的實質。和尚,是佛法宏揚的主體,也是釋教能否發揚光大的決定性要素。僧眾實質的高低,直接聯絡到釋教展開的速度和質量。在社會大眾看來,和尚是釋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徹地領會釋教精力的和尚,不只能為釋教的展開與昌盛不遺餘力地貢獻力量,並且必定能夠代表釋教的健摩形象。大力加強和尚的專業化教育,前進理論素養,全面提升綜合實質,也是處理當代釋教世俗化等許多問題的有用辦法。

4、在政治上,釋教應該有自己的不妥協性。古代的高僧大德,有不拜皇帝的,比方清代壽寬法師;有給予高官厚祿而不出山的,比方唐代的玄藏法師。參政議政當然無可厚非,但趨之若騖就不正常了。釋教的世俗化與政治需求有必定的聯絡,但與現在法師的社會化、世俗化思維嚴重是分不開的。我認為,什麼時候法師們的政治願望低了,我們釋教的世俗化現象也就能夠削減多半了。

四攝法門中,首要就是佈施:佈施包括財佈施,就是當他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忙他人;還有是法佈施,就是以我們把握的生計技術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忙他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會、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勸導、幫忙他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時機觸控佛法,這才是最大的佈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忙他人處理一些日子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忙眾生脫節煩惱甚至脫節存亡。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忙他人,所得的積德行善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慈好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欠好的言語。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言語損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詐騙他人,綺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言語使人發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育一種坦白的心態。當我們說真話時,在生射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而真實的種子是開發智慧的底子,假設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就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話,一方面要說有利於他人的話,假設是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用說。

第三是要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他人有長處、有幫忙;但凡會損害到他人利益的作業,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夥伴:當他人從事一些利益眾生的工作時,我們應極力去參加或隨喜,不要因吃醋而排擠他人。一起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我們因為我執的聯絡,總是喜愛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主意強加給他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他人依從。哪怕是在一個家庭裡,不論父母對子女或許妻子對老公,總是兩相情願地希望對方怎樣怎樣,而不能依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瞭解。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擔負就越重越苦楚,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糟蹋。夥伴法門就是告知我們,當我們幫忙他人時,要知道對方需求什麼,要依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忙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假設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給他人帶去歡喜、帶去決計、帶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可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僅僅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經過不斷地聽聞、思維經教,如理思維才幹獲得。佛陀是具有滿足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瑰寶。在我們每天朗讀的“三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真實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學習佛法不僅僅誦經、唸佛,還要聽聞、思維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痴”,就是說盲目而缺少智慧的信奉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頑固,越來越狂熱。所以信奉需求智慧來引導,也只要這樣,才幹前進信奉的層次,前進信奉的水準。

上一篇:佛教經典的愛情故事
下一篇:白俄羅斯,真的比俄羅斯“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