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府要塞一塊腥臭生肉?犯人看到都感激不已

說起“最後的晚餐”,很多人或許都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死刑犯臨死前吃的“斷頭飯”。歷朝歷代都有死囚,這些人或是罪惡滔天或是含冤被誣,但不論貧富貴賤,他們在臨死前通常都會吃上一頓還不錯的飯菜。這頓飯菜,其實也體現著古人對於死者的寬容和生命的慎重,抱有“死者為大”的觀念。

▲清末囚犯舊照

對於死者的寬容,源於古代先民對於生命的重視,那時醫療水平差,人們往往經歷了太多人病而無藥可醫的場景,也經歷了太多親友的生離死別,從而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從三皇五帝制定育民養民的策略,再到孔子宣揚仁政,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文情懷逐漸發展成熟,人們對生命又多了一絲敬畏。在封建時期,人們強調皇帝是天道,視萬物為螻蟻,此為“大仁不仁”。然而凡是濫殺無辜、視人命如草芥的王朝和君王,最後往往都沒有好的結果。

▲今人仿建的大理寺

歷朝歷代,官府對於死刑的判定和執行都十分慎重,而且有嚴格的處理程式——先是由地方衙門判處罪犯死刑,而後將其檔案卷宗上報,經掌管國家刑案的大理寺和刑部複核。隨後,中央部門將全國各地確定判處死刑的罪犯彙總,整理成冊送至御前,交由皇帝批紅才能生效,最後才由地方執行死刑。從這些繁複的程式,我們不難看出,歷代統治者都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對死刑的執行也尤為慎重,其中包括了行刑時間——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死刑犯放在秋後問斬,一是順應天時地利,二也是為了給地方官府向上級層層通報的時間,避免冤假錯案和等待皇帝的最終裁決。

▲清末菜市口行刑舊照

此外,這種慎重也體現在給死刑犯提供的最後一碗飯上,也就是俗稱的“斷頭飯”。據史料記載,“斷頭飯”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國之間為爭奪疆土而戰爭不斷,死傷自然無數。在戰爭結束後,戰勝的一方為消滅敵國有生力量,常常會將那些俘虜進行活埋或者斬殺。基於這種情況,為安撫士兵及其家人,楚莊王制定了“斷頭飯”,讓士兵在臨死前好好享受人世間的滿足感,以免帶著遺憾和怨恨死去。這種做法後來逐漸被其他國家和此後的封建王朝所採納,並漸漸延伸到死刑犯身上。

▲清代監獄實景

在宋朝時,官府甚至明文規定“斷頭飯”不得低於5000文銅錢的標準,按照當時的市價,這頓飯無疑相當豪華。然而對大多數死囚而言,飯菜再精美奢華也難以讓他們產生食慾,畢竟當他們一旦見到那些可口飯菜,就知道自己即將赴死,誰還會有心思和胃口去享受這最後一頓飯呢?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斷頭飯”也慢慢發生變化。在明清時期,死刑犯的碗裡往往還會有一塊生肉。

▲清末劊子手舊照

這種奇怪的做法源自民間傳說,相傳人死後靈魂離體,黑白無常勾魂至陰曹地府,牛頭馬面押解鬼魂經歷陰間十殿閻羅的審判,然後才走上奈何橋進入六道輪迴。奈何橋上除孟婆之外,還有一條極為兇惡的狗,一旦魂魄被這條惡狗吞食,那麼就無法轉世投胎。倘若人死之後,在奈何橋邊給這條狗送上一塊生肉,那麼就可免遭魂飛魄散之苦,投胎轉世也更容易一些。因此死囚們每當看到獄卒送來的“斷頭飯”上有一塊生肉,都會感激涕零,哪怕腥臭無比也毫不在意。事實上,如今在各地民間,百姓家中籌辦喪事時,有時依然會在靈案上以及死者墳前擺上一塊生肉,目的是招待各路神祇,希望他們庇護逝者得以安息,靈魂能夠轉世投身,這其實也相當於對死者的另類祝福。

上一篇:曹丕見兩牛打架,讓曹植為牛作詩但不可以有牛字,結果寫出千古名作
下一篇:57歲雅子皇后好驚豔,攜手天皇主持親蠶禮,成為全日本女性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