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長平之戰秦國為什麼能夠取勝?糧草不濟的原因是什麼?糧草不濟嗎?

在古代,想要擊敗對手統一天下,光有能征善戰的將士還不行,糧草後勤也十分重要。因此,民間自古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歷史上因為糧草不濟而戰敗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比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國之所以能夠取勝,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秦國的糧草遠比趙國充足。

長平之戰是古代歷史上的一場著名戰役,交戰雙方分別是秦國和趙國,這兩國開戰的原因則是因為雙方爭奪上黨地區而起。從秦國出兵迫使趙孝成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前後耗時長達三年。而決定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則僅僅持續了5個月,最後以趙軍戰敗而結束。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長平之戰不光影響著秦趙兩國的命運,對於戰國曆史的走向也有著重要影響。秦國贏得長平之戰,不僅僅是佔領了長平這個地方,更為秦國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趙國的戰敗,不光是關乎自身命運,更是使得關東六國震動不已,各諸侯國更加懾於秦國的威勢,再也難以形成聯手抗秦之勢。

趙軍在長平之戰中戰敗其實和趙括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都說趙括紙上談兵,實際上趙括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代打仗,拼的就是錢糧,可是長平之戰僵持到最後,趙國已經被完全掏空,再也無法湊出趙軍所需要的的龐大糧草。而且當時趙軍主力糧道已然被秦軍截斷,再加上秦昭王親赴河內郡動員當地百姓阻截諸國援軍和糧運,長平之戰後期趙軍再也沒有獲得過一石糧草。

趙軍四十五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是一個天文數字,就算趙軍的糧道沒有被秦軍阻截,趙國也支撐不了多少天了,趙軍的戰敗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可能有人看到這裡覺得很奇怪,既然趙國平時的糧草能夠養得起數十萬大軍,為何長平之戰時卻供應不上呢?士兵們平時不打仗也會吃糧草,可是為什麼一旦打仗,就經常會出現不夠吃的情況呢?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古代打仗時,對於糧草的消耗都會有一個預估數值,大軍每日消耗多少糧草都有著嚴格的控制。可是如果沒有補給,早晚也是坐吃山空。而在古代,最難的恰好就是糧草補給的問題。如果古代計程車兵一直分散駐紮在一個地方,在不用運糧草的前提下,是可以一直滿足大軍糧草消耗的。可是一旦發生戰事,大軍開撥後,平時看起來夠吃的糧草就遠遠滿足不了大軍的消耗了。

古代的生產力本就低下,一旦發生戰事,勞動力銳減的情況下,糧食的供給也會大幅度降低。因為青壯勞力都被拉去從軍,剩下的老弱婦孺很難維持相應的生產力水平。除此之外,在運送糧草時,也會有相當大的損耗,途中運輸糧草的人員本身也要消耗掉大量糧草,再加上途中的損失和敵軍的偷襲,能夠將七八成的糧草運到就已經十分難得了。

古代的道路條件也差,運輸裝置也很落後,每次能夠運送的糧草也十分有限。現在一卡車能夠裝幾十噸糧食,古代的獨輪小車一次能裝三四百斤糧食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十萬大軍的糧草後勤,恐怕需要相同數量的人員來運輸維持,才能源源不斷地保證供給。而這些運輸糧草的大軍,每天也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糧草。如果運糧的過程中出現一點意外,那麼大軍就會出現糧草不夠吃的情況。

以長平之戰為例,如果秦趙兩國沒有開戰,那麼趙國供養數十萬趙軍根本不成問題。可是兩國交戰之後,趙國的國力就支撐不住了,無法供應趙軍巨大的糧草開銷。趙軍糧道被截斷,也不過是將戰敗的結局提前罷了。而秦軍在勝利之後坑殺四十多萬趙軍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秦軍同樣無法負擔四十多萬趙軍的額外消耗。整個長平地區,也無力供養如此多的趙軍,所以白起只能下令殺掉趙軍俘虜。

古代的皇帝們為了解決糧草問題,也是頗費了一番心血。比如唐朝時期,朝廷設立折衝府,採取府兵制的辦法,將農民和士兵的身份相結合,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後來府兵制淘汰後,宋朝又建立了廂軍制,將那些流民和罪犯都吸收進廂兵,令他們開墾田地為朝廷做工。

無論是府兵制還是廂兵制,都沒有徹底解決糧草的問題,而且這兩種方法都有著各自的缺點。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創了屯兵制,將土地分配給駐守邊疆的將士,令他們開墾耕種,算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糧草的辦法。如果不是屯兵制的出現,明朝也無法負擔戍守北元邊疆數十萬大軍的糧草消耗。由此可見,屯兵制確實是古代解決糧草問題的一種很好的辦法。

上一篇:王莽和劉秀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位面之子劉秀是穿越者呢?
下一篇:明朝的錦衣衛有三大職能,除了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