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獨家】如果不是唐玄宗還有唐肅宗的胡亂指揮,這場動亂二三年就平

引言:

顛覆大唐國運的事件是什麼?當然是讓開元之治戛然而止的安史之亂。

一場持續七年兩個月的叛亂,讓曾經君臨世界的最強帝國,元氣大傷,從巔峰淪落。

而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除了引發叛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之外,還有大唐帝王的亂作為。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大唐帝王唐玄宗還有唐肅宗的胡亂指揮,這場持續七年的動亂,只要二三年就能平定。

(大唐雄風)

一:唐玄宗作死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主政的帝王是創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那個時候的李隆基,已然垂垂老矣,最關注的事情除了享受生活,就是致力於權利的穩固。

用權利交叉制衡的方式,將權術運用到極致的唐玄宗,最後因為李林甫去世,楊國忠亂作為,終於自食其果。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一場席捲全國的叛亂,山雨欲來!

危難的時局,讓自信的唐玄宗不敢相信了。我治下的帝國,何為會如此?

在往日榮光中沉湎的唐玄宗,致力於快速平亂。

在接連錯誤指揮之下,唐玄宗先是逼死了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隨後又逼迫年邁的哥舒翰出潼關作戰,想要快速平定叛亂,結果二十萬大唐軍隊全軍盡墨,長安也因此而淪陷。

明明可以立馬好轉的平叛形勢,變得錯綜複雜起來。

唐玄宗本人也在逃亡路上失去了愛妃,自己也從皇帝變成了太上皇。

這段歷史,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多說了。

相較於唐玄宗的亂作為,其實後續登場的唐肅宗,也好不到哪裡去。

(唐玄宗和安祿山)

二:安祿山身死,唐肅宗面對如此良機,居然自毀前程。

公元757年1月29日,安史之亂罪魁禍首安祿山,在皇宮之中遇刺身亡。

安祿山身死,讓大唐軍隊面對的是群龍無首的叛軍力量。

長安、洛陽,在郭子儀和太子李俶率領的唐軍帶領下相繼被收復,叛軍二號人物史思明一看前線局勢如此,也不管盟友之情,率領八萬叛軍投降了。

唐軍在如此利好訊息之下,一路勢如破竹,將叛軍團團圍困在了鄴城。

眼見叛軍已然成了強弩之末,再加把勁就能平定了。唐肅宗也不含糊,調集了各地十多個節度使,集結數十萬大軍,任命自己的兒子唐代宗李俶還有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大元帥和副元帥,意圖一舉平定叛亂。

可就在這平叛的關鍵時刻,唐肅宗開始作死舉動。

他認為自己的太子李俶,長期跟各個節度使弄在一起,又是兵馬大元帥,要是有了異心難免會出大問題。

唐肅宗本就是逼迫唐玄宗退位,進而成帝王的人,以己度人下難免會尋思,自己的兒子是不是會有樣學樣,跟自己一個尿性,在節度使擁護之下,成帝王,讓自己退位。

(唐肅宗關鍵時刻犯錯)

於是關鍵時刻,不放心的唐肅宗,一紙調令讓自己的兒子回到了長安。

兵馬大元帥臨陣被調回了長安,嚴重影響了唐軍士氣,可唐肅宗作死之舉依舊不斷。

在調回了太子李俶之後,不放心的唐肅宗,還將郭子儀這個兵馬副元帥也調回了長安,原因是怕郭子儀功高震主。

就這樣,前線唐軍,在短時間內失去了正副兩個元帥,而紛紛雲集前線的十大節度使,關係本就一般,互相都不認識,沒有了正副元帥的統一指揮,他們在前線難免亂成了一鍋粥。

這仗,看局勢就要遭!

前線的狀況如此,唐肅宗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可是他依舊這樣幹了,由此可見,這大唐帝王位置的吸引力,可以讓君王放棄平亂也要以自身皇位穩固為目標。

但唐肅宗並不是傻子,眼見前線的混亂,他選擇了一個自己的心腹去收拾殘局。

這個人就是大太監魚朝恩,一個完全不知打仗為何物,只知道完成唐肅宗指令的太監。

魚朝恩到了前線之後,充分發揮了狗腿子特長,他秉持唐肅宗的授意,讓十大節度使們各自為戰,至於統一指揮什麼的,他是不管的。

唐軍如此慌亂的時局,讓已然投降的史思明又起了反叛的心思。

史思明的臨陣倒戈,又讓唐軍損傷慘重。

一個曾經的友軍,居然開始攻擊自己人,失去統一指揮,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唐軍,面對史思明還有安慶緒的聯軍,當然是一敗塗地。

十大節度使,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退外,其他八個都損失慘重。

此戰過後,安史叛軍內部又出內訌,不甘心久居人下的史思明悍然殺掉安慶緒,自己稱帝。

(形勢急轉直下)

三:唐肅宗的手腕,和郭子儀的噩夢。

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平亂局勢,因為唐肅宗的瞎指揮,最後成了全線潰退。

指望能平定叛亂,恢復大唐穩定的無數人,不由焦慮起來,進而開始憤怒。

這時局和輿論,讓唐肅宗大為恐慌,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是他臨陣換帥,臨陣耍心思,弄得前線萬劫不復的。

可,帝王是不能認錯的,帝王要是認錯,往往意味著威信降低,地位不穩。

怎麼辦?

唐肅宗的辦法是,找個背鍋俠,那麼誰最合適,答案是郭子儀唄。

於是,悲催的大唐名將郭子儀成了唐肅宗瞎指揮引發戰敗之後的背鍋俠,從此離開前線,去往老家修養去了。

唐肅宗還算厚道,沒學他爹唐玄宗,亂殺人,也算為後來的大唐續命了。

唐肅宗打壓郭子儀的舉動,在唐軍中引發了軒然大波,為了穩定軍心,秉持拉一個打一個帝王心思的唐肅宗,又在軍中扶持起一個標杆。

這個標杆就是李光弼,他透過不斷誇獎李光弼,升李光弼的職位,讓李光弼坐鎮洛陽的舉措,穩定了軍心和戰線。

如果不繼續作死,憑李光弼的能力,還是能快速平定叛亂的、

可唐肅宗致力於作死從來不停歇,關鍵時刻他又作死了。

(苦命的李光弼)

四:苦命的李光弼,手下五百親軍如何打仗?

在透過提拔李光弼安撫好大唐軍心之後,唐肅宗依舊不放心,或許在他看來,只要是武將就有叛亂的可能。

於是,光榮成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坐鎮洛陽的李光弼遭殃了。

唐肅宗悄無聲息地調走了屬於李光弼的軍隊,讓躊躇滿志的李光弼成了一個空頭司令。

當上天下兵馬副元帥並沒有讓李光弼獲得什麼,反而遭到了無數的嫉妒。

一個手下僅僅五百親軍的統帥,面對兵強馬壯的節度使,如何指揮?

就在李光弼苦於無法調動部隊的時候,史思明率領十三萬大軍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

李光弼一看敵軍勢大,唐軍內部無法形成合力,完全沒辦法打仗。

就乾脆地放棄了洛陽,然後用天下兵馬副元帥的名義對所有節度使說,你們自行作戰,分來抵抗叛軍。

這言外之意就是,你們都不聽我的,我就不帶你們玩了,我先去後方集合後備力量,尋求再戰去。

李光弼這招以退為進,還是很有效果的。

史思明叛軍雖然快速佔領了洛陽,卻在佔據洛陽之後,遭遇了所有節度使的騷擾進攻,完全無法消停,以至於數次想要放棄洛陽,撤回老家。

史思明在戰略上已然處於被動狀態,只要撤回後方的李光弼集結兵力,發動反擊,這場叛亂估計會更快平定。

但是唐肅宗又作死了,他開始懷疑起空頭司令李光弼了。

(光桿司令不好混)

五:唐肅宗的反擊命令,讓李光弼有苦難言。

以退為進主動放棄洛陽的李光弼,讓史思明部隊深陷洛陽進退維谷,如果一切按李光弼所預料的那樣。

這個時候的他,最該做的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再行平叛。

可唐肅宗不這麼想啊,在他看來,以退為進的李光弼居然按兵不動,不想著收復洛陽,這可能有問題啊!

什麼問題?是不是李光弼和史思明暗通款曲,準備把自己給賣了。

懷著這樣的擔憂,唐肅宗下令李光弼必須立刻馬上反擊,不僅如此,他還專門調遣名將僕固懷恩增援李光弼,指望一舉平定叛亂。

一般而言,只要打仗打急了,都會出問題,這不,唐肅宗強令出兵讓李光弼傻眼了。

原因無他,李光弼是個空頭司令手下沒兵啊!

所有節度使各自為戰,都不聽他的指揮。

調來幫忙的僕固懷恩依靠背後有回紇軍助陣,也是自信滿滿不聽調遣。

臨陣關鍵時刻,唐軍兩個統帥李光弼和僕固懷恩意見相左。

僕固懷恩說要打野戰主動出擊,殲滅叛軍。

李光弼說要依山列陣打反擊戰,驅趕叛軍。

這兩個最高統帥意見不統一,讓本就不聽命令的節度使軍隊,更加不聽命令了。

這兩個人僵持不下,最後弄的兵臨城下了,依舊沒定好怎麼打?

然後,唐軍又一次悲劇了,一場佔盡優勢的戰鬥,因為不斷延誤戰機,不斷爭執,引發的混亂,讓唐軍被叛軍抓住機會打了個措手不及。

(敗仗不斷)

六:又一次慘敗,唐肅宗習慣性甩鍋。

唐軍在前線因為指揮混亂,引發的慘敗,讓唐肅宗又一次遭遇了信任危機。

如果不是他瞎指揮,讓李光弼當光桿司令,讓僕固懷恩制衡李光弼,如何會有這樣的慘敗。

這樣的時局下,唐肅宗又一次使出甩鍋大法,這一次倒黴的人成了手握軍權的僕固懷恩,至於光桿司令李光弼,因為威脅更小成了幸運兒。

李光弼依舊擔任前線最高指揮官,只是手下還是沒有兵權。

沒有兵權意味著無法組織起反擊,無奈的李光弼只能憑藉堅城和史思明部隊對峙。

對起來對峙去,安史之亂第六年,史思明被兒子給刺殺了,叛軍內訌讓唐軍看到了機會。

高興無比的唐肅宗立馬下令李光弼讓他反擊。

誰曾想,這命令下達後沒多久,大唐江南地區又起叛亂,無奈的唐肅宗只能調遣李光弼去鎮壓江南叛亂。

江南平叛戰爭進行近一年之後,唐玄宗病死了,隨後不久善於作死的唐肅宗也去世了。

安史之亂經歷連續兩代帝王的作死之後,終於迎來了第三代也是徹底平定叛亂的帝王唐代宗李俶(李豫)。

(終於來了個清白的唐代宗)

七:平叛最關鍵是什麼?答案是:帝王知兵。

前文說過,在安史之亂早期主持平叛的就是這唐代宗李俶。(李豫)

一個曾經在前線知道兵事的帝王,無疑比生活在深宮中的帝王更懂如何打仗。

果不其然,在叛軍首領史朝義聽聞唐肅宗去世之後,頓時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為了保險起見,他派人聯絡回紇牟羽可汗。

信誓旦旦地說,大唐帝王剛去世,陷入了混亂之中沒有皇帝,這是好機會,我們聯合起來一起進攻,勝利了之後平分大唐,你拿你的婦女和財寶,我要領土和人口,可好啊?

收到訊息後的回紇牟羽可汗一看有便宜可佔,也很高興,立馬集結兵馬準備大幹一場。

聽聞訊息的唐代宗一看,尋思了一番後,派回紇牟羽可汗女婿,名將僕固懷恩出使回紇。

經過僕固懷恩一番陳述厲害之後,雙方談定價碼和條件(允許回紇敞開劫掠),原本史朝義的盟友就成了大唐盟友。

隨即唐代宗開始調兵遣將,任用兒子李適還有僕固懷恩為大元帥和副元帥,負責進攻事宜。

(歷經七年多終於平定了叛亂)

公元762年10月,唐軍出兵平亂!

這平亂組合跟數年前唐代宗李俶、郭子儀的組合一模一樣,一個儲君坐鎮軍中,一個名將運籌帷幄。

唯一的區別是,知兵的唐代宗李俶沒有學自己的爹,在前線瞎指揮。

沒有帝王拖後腿的唐軍,終於正常發揮了,只要正常發揮唐軍的戰鬥力那是沒得說。

在回紇援軍幫助之下,僅僅數個月時間就打的判軍節節敗退,史朝義也自殺了。

史朝義自殺之後,叛軍群龍無首,經過一輪分化瓦解後,叛軍將領們在官職權位面前紛紛低頭,有不少人都被招安成了節度使。

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也塵埃落定。

八:為什麼

行文至此,不由感嘆。

要是當年,唐玄宗不輕易殺害高仙芝和封常清,何至如此?

要是當年,唐玄宗不逼迫哥舒翰出戰,何至於此?

要是當年,唐肅宗不臨陣換將,何至於此?

大唐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快速地平定安史之亂,卻一次次錯過。

為何啊?

歸根結底,不過是帝王皇權的排他性,還有對於權位的擔憂,讓他們不放心而已。

因為皇權的排他性,他們對自己的兒子不信任,對手握軍權的大將也不信任。

因為對權位的擔憂,他們的視角從不是軍事,反而是政治,平叛反而成了次要問題,自己的威信才是主要問題。

在這兩層因素之下,親兒子也好,忠心耿耿的武將也好,都是不受信任的。

至於叛亂,只要不是生死攸關時刻,誰在乎?

上一篇:瓦罐墳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挖掘呢裡面有什麼原因存在
下一篇:三國演義中最牛的謀士,一生謀略無數,卻被諸葛亮諸葛亮一直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