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握手最早出現在人類刀耕火種的時候握手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在社交禮儀中,“握手”這一行為是極其常見的。不論是做生意還是交朋友,只要兩手相握,就能搭建起一道無形的橋樑,為接下來的溝通奠基。然而,在我國古代,“握手”卻未必是一種禮儀,直到百年以前,這個動作的意義都非常微妙。

有專家分析,握手最早應發生在人類“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爭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之後,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節。

但這個禮節很長一段時間卻在中國意義不同。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國古人見面,並不會兩手相握,而是雙手抱拳,躬身作揖。當然,這只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社交動作,在一些隆重的場合或特定關係下,還會跪拜甚至磕頭。在古代,“握手”這一行為只會出現在一種場合中,那便是:葬禮。說句玩笑話,倘若某位仁兄有緣穿越古代,可千萬別與古人提“握手”二字,因為,這個動作在古代的寓意相當不吉利。

那麼,究竟“握手”在古代象徵著什麼?這個動作在中國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握手”這一詞彙,該詞的意思就是:把某些事物用黑色的布帶系在死者的手臂上。在《新唐書》和《大明會典》裡,“握手”的意義仍與喪葬有關,雖然,具體的形式不一樣,但意義卻是大同小異的。

在古代,若有人去世,在殯葬儀式的過程中,家屬會在死者嘴裡放一枚銅錢,以及若干糧食。意思比較通俗易懂,就是為了讓死者在“那邊”有食可吃有錢可花。除此之外,家屬還會在死者的耳朵眼裡塞上棉花,據說,這樣死者在“下面”就不會受陰風鬼嚎所擾,塞在死者耳朵裡的棉花被稱作“充耳”,是以“充耳不聞”這個成語是貶義。

至於前文中我們提到的“握手”,就是被死者攥在手裡或系在手臂上的某些珍貴之物,通常是死者生前最喜歡的手把件,如:珠串玉石等。“握手”在古代的意義,就是讓死者手裡拿著東西前往另外一個世界,不至於兩手空空地走。

據此推斷,直到近代以前,我國古代從來不存在“握手”這一禮儀。至於我們今天慣用的握手禮,多半是晚清時期西方傳入的。也因此,有西方學者分析道:握手之禮應起於中世紀的歐洲,而當時恰是身著戎裝的騎士俠客的盛行時代,個個頭頂一頂銅盔,身披一身鎧甲,腰掛一柄利劍,就連一雙手也罩上了鐵套,方以示人,這身豪氣,讓人敬而遠之。可見了親朋好友怎能還這般冰冷待人,於是免去銅盔,脫下鐵套,與之握手,同時表示我的右手不是用來握劍殺你的,這正是握手之起源。

不過,如果按照這種思路去理解古代文獻中的“握手”,卻又不太妥帖。因為,在中國古籍中,還存在“握手言歡”這一情況。這個成語說的是一則歷史事件,當事人是劉秀與李通,原文如下:

“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言歡。”釋義為:劉秀與李通二人在見面之前神往已久,得此一見相見恨晚,兩人在一塊融洽地談了好幾天,相互握著手不肯鬆開。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這個成語裡的“握手”與我們現代的“握手”意義截然不同,此“握手”只是在形容兩人關係融洽密不可分罷了。

除此之外,史料中還有一些關於“握手”的記載。例如,在《易林》裡就用到了“空拳握手,倒地更起”的說法,這裡的“握手”是從手掌張開到合攏的過程,與現代詞彙中的“握拳”是一致的。在《管子》裡也提到了“握手”:“凡拼之道,實水於盤。攘臂袂及肘,堂上則播灑,屋中握手。”這裡面的“握手”是用雙手捧起液體(酒水)這一動作。

雖然,在我國古代“握手”與社交關係不大,但到了今天,“握手”已經成了各個國家約定俗成的社交禮儀,上至各國領導人會晤,下至民間好友會面,都會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向對方表達敬意。不過,在一些國家裡,握手需要格外注意一些細節,否則,將會觸犯忌諱。

例如:

在印度及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裡,左手被視作不乾淨的手,所以,在與人握手時千萬不能使用左手,否則便是一種對人大不敬的舉動。

但是,在日本等東亞國家,握手時一定要四手齊握才能顯示出敬意。顯然,日本的握手禮若放在伊斯蘭國家,是非常失禮的。此外,在伊斯蘭國家裡,握手禮對女性是不適用的。

在絕大多數歐美國家,握手的形式不受重視,但握手時一定注意目光要直視對方雙眼,若將目光放在其他地方亦是一種失禮的表現。

參考資料:

【《文明小史》、《官場現形記》、《易林》、《管子》】

上一篇:古代皇帝死後為什麼要帶著一堆金銀和珠寶?金銀珠寶的來源是什麼?
下一篇:明朝黑衣宰相姚廣孝,一生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