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夏朝真的存在嗎?周武王周成王周成王都曾向夏朝致敬,並非一無所有

上世紀二十年代,在西方影響下,中國疑古思潮盛行,懷疑、推翻上古歷史成為潮流,一些學者認為“夏代傳說之確立,至早在殷周之際。夏史大部為周人依據東西神話輾轉演述而成者,故周人盛稱之,而殷人則不知,亦無怪乎卜辭之不見其蹤跡矣”,究其原因在於認為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證明夏朝存在。這一觀點流傳甚廣,至今仍被不少學者奉為圭臬。

然而,從考古上看,甲骨文未必沒有夏朝。在甲骨文卜辭中,就記載了一個特殊的諸侯國——杞國,周武王、周成王、孔子等先後向其致敬,證實杞國是夏朝姒姓之後。

01:夏亡之後,姒姓後裔何去何從?

大約公元前1600年,鳴條之戰後夏朝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援下,商湯在亳稱“王”。夏朝滅亡之後,商湯肯定不可能全部放過夏朝王族,但也不會全部處死,大約就是既想立牌坊,又要進一步削弱夏朝東山再起的潛力。

根據文獻記載,夏朝滅亡之後,夏族人大約分為三支:一是部分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帶著不少族人從歷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進入蒙古高原,與當地諸族融合,司馬遷認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但現代考古發現匈奴並非夏人。關於第三支,郭沫若等考古認為甲骨文中記載的、位於山西北部的土方,應該就是夏朝後裔,因此夏朝後裔可能向北遷移了,但沒有進入蒙古高原。

留在中原的這一部分,商湯允許其建國,繼續祭祀夏人祖先,這也是中國的“二王三恪制”。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國語·周語下》中記載王子晉的話說:“有夏雖衰,杞、鄫猶在。”西漢的《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滅夏之後,將夏禹後人封在杞地為諸侯王。

商朝建立之後,作為“前朝餘孽”的杞國有何命運?甲骨文卜辭中有杞國的大量記載。

02:甲骨文中,商王經常巡視杞國

迄今為止,一共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為商代杞國存在的鐵證。

甲骨文卜辭最早記錄的是武丁時期,其中一篇甲骨文記載了武丁問候杞侯:“丁酉卜,嗀(hù)貞,杞侯爇(ruò),弗其禍?凡有病。”這句話的大意是,商王武丁貞問杞侯爇,不會有災禍吧?另外甲骨文記載,武丁曾娶一位杞國的女子為妃,是其六十多個后妃之一。可見,武丁與杞侯爇關係極為密切,曾經的家國仇恨已經煙消雲散。

武丁之子是祖甲,在征討人方(大約在山東或安徽境內)的返回途中巡視杞國:“已卯卜,行貞,王其田,亡災?在杞。”大意是,祖甲在杞地進行佃獵活動,祭祀問是否會發生災害。

商代晚期,在祖甲和帝辛(商朝末代帝王)時期,發生兩次徵人方的重大軍事行動。帝辛“徵人方”返回時,也有巡視“杞”國的卜辭,兩條:一是“庚寅卜,在香貞,王步於杞,無災?”紂王祭祀問從香地步行到杞國有沒有災難;二是“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詗,無災?”紂王祭祀問從杞國步行到詗地是不是有災難。可見,直到商朝晚期,杞國還依然存在。

當然,這個杞國是不是姒姓杞國,就很難說得清了,畢竟商朝國祚長達六百年,中間杞國發生點什麼政權變化,以當時的交通與通訊條件,其他部落也很難搞清楚。先秦之前,古人即便鳩佔鵲巢,如田氏代齊、周朝之周源於商朝武丁時期的妘姓周國之類,通常不會更改國名,因此商朝晚期的杞國還是不是原汁原味的姒姓杞國還真不好說。

但不管怎麼說,杞國始於夏朝姒姓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才有之後周武王、周成王、孔子的一系列異常舉動。

03:商亡之後,周人如何看待杞國?

周朝推翻商朝之後,周武王就尋找上古舜禹後代,《禮記·樂記》記載“武王克商,封帝舜之後於陳,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最終找到了結果找到大禹後代東樓公,便將他封到杞地(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周武王找到的東樓公,與甲骨文中的杞侯是什麼關係,這就見仁見智了,或許甲骨文中杞侯支援商朝而被滅,周武王重新扶持了一位杞國王族之人。

西周初年,周成王舉行“成周之會”時,在堂下左側有“夏公立焉”,顯然朝拜周成王的“夏公”就是杞國的君主。

杞國雖然來歷不凡,但在周朝時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連司馬遷都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由於杞國過於弱小,在強敵環伺之下,只能不停地遷徙。大約在西周晚期,杞國東遷徙到了如今的山東境內,《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莒人伐杞,取牟婁(今山東壽光一帶)”,顯然在春秋之前杞國已經遷徙到了山東。

春秋晚期,孔子為了考證夏朝之禮,特意拜訪了杞國,但可能時間久遠,又不停地遷徙,導致杞國文獻大多散失,最終孔子無奈的感慨:“我欲觀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證明)也,吾得夏時焉。”漢朝大儒鄭玄註解指出:孔子“得夏四時之書,其存者有《小正》。”也就是說,夏朝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孔子對夏禮的理解,不過孔子得到了夏朝四時之書,所寫的《小正》就是夏代留存的歷法典籍。孔子是商朝王族後裔,家族藏書豐富,可以瞭解一些他人不瞭解的歷史,因此孔子認為夏朝存在絕非人云亦云。

孔子拜訪杞國沒多久,在公元前445年,杞國最終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滅國,杞簡公成為杞國末代君主。如果從商初開始計算,杞國延續了大約千餘年。

04:若杞為夏,甲骨文中為何無夏?

如果杞國是夏禹後代,說明商朝人知道夏朝,心中有夏,那麼為何甲骨文中卻沒有“夏朝”的相關記載?

從甲骨文的功能來看,這只是記錄商王祭祀的卜辭內容,特意刻在龜甲上,並非專門的史書,不記載夏朝並不奇怪。周代文獻中說商朝“有冊有典”,而甲骨文中有“冊”字,說明商朝已有類似竹簡這一類書籍。也就是說,商朝記載了夏朝歷史的“冊”可能已經腐爛,或毀於戰火,或被周人帶走。

從甲骨文的破譯來看,甲骨文一共有4500餘字,如今才破譯了2000多個,焉知夏朝不是藏在未破解的文字之中?同時,郭沫若等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夏人殘餘,這一觀點是否正確暫且不說,卻可以看出商朝時期對“夏朝”的稱呼未必是“夏”,或者說夏朝敗退其他地方之後,國號上出現了變化,就像田氏代齊一樣,根據地名而已經換了一個國號。總之,除了杞國之外,甲骨文中未必沒有夏朝,只是有待進一步破譯。

從周朝人的心態來看,周朝有無必要虛構夏朝與大禹?統治者虛構夏朝,無非是政治目的;文人虛構夏朝,無非是政治理想,至於譁眾取寵估計不存在。但根據文獻記載,夏朝一點都不完美,有夏啟晚年荒淫、太康失國、夏桀殘暴等,這樣的夏朝能給周朝統治者與文人帶來什麼?至少從目前的文獻來看,周朝人完全沒有理由虛構出夏朝與大禹。

從先秦知識傳承來看,百家爭鳴之前,知識都被各大貴族壟斷,往往都是傳之子孫,並不外傳,隨著春秋戰國亂戰,很多諸侯貴族破產,於是知識與一些上古記載才逐漸外傳,這是百家爭鳴的前提條件。因此,大禹、黃帝、夏朝等突然在春秋戰國文獻中出現並不需要驚訝,可能就是之前被束之高閣。事實上,周朝初期的遂公盨上,雖然沒有記載夏朝,卻記載了大禹治水澤被萬民而被推舉為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綜合文獻中的杞國與甲骨文中的杞國可見,夏朝的確存在,商朝人也知道夏朝傳說,只是某些原因導致如今還沒有找到最直接的證據罷了。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人們要勇於質疑書本、質疑權威,但不意味著應該全盤否定古書記載。中國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人辛苦留下的,其中固然存在為了某種目的篡改、扭曲的成分,但至少基本事實還是存在的,整體歷史還是可信的,因此可以質疑如太康是不是真荒淫、夏桀是不是真殘暴,但質疑夏朝存在與否,等於全盤否定古人對其的記載,這種行為不是蠢就是壞。

參考資料:《尚書》、《大戴禮記》、《史記》、《禮記》、《甲骨文編》等

上一篇:美國兒童演員的工資要這麼計算,看完後我不敢再給孩子買這種車了!
下一篇:康熙帝點名要1個男人陪葬,這個男人是誰?康熙帝為何要這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