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秦始皇臨死前留下一道聖旨,竟讓他死的很慘,難怪秦二世會被逼死!

歷史都是司馬遷筆下留給我們的,至於是否屬實,只有你猜猜。我看到的是他死的很無奈,死的很悲涼。很明顯,他是被秦王嬴政的那封詔書逼死的!呂不韋對秦國,對嬴政都有大功。僅僅因為政見不同,嬴政將其貶黜。又因為擔心呂不韋去他國效力,威脅到嬴政的統一天下的目標,竟然下如此侮辱性的詔書,太令人寒心了!嬴政有弒父之罪!難怪秦二世而亡。之前看到很多人說扶蘇太傻了,因為一道聖旨就自殺了,看看呂不韋,白起,他們不比扶蘇聰明?還不是一道詔書就自殺了,所以說看問題要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評論。

其實秦王的話是一語雙關,自問自答!秦王問自己,呂不韋對秦王有何功勞?秦王答:是的,有大大的功勞,所以秦王分封呂不韋!秦王又問自己,呂不韋和秦王親近嗎?秦王又自答:是的,非常親近,所以秦王稱他為仲父。秦王又問自己:可是現在該如何對待呂不韋呢?秦王糾結萬分又自答道:唉,不忍心殺,還是把呂不韋和家人發配到蜀地吧!呂不韋看信後,思緒萬分,對自己說:大事已成,自己留在世間為難秦王為難家人,生不如死,再見世界!

呂不韋畢竟是商人。不懂得進退,只考慮自己利益。 呂不韋適合統一後治國,不適合現在處境。 如果呂不韋早放權,秦國統一後、可能不會二世而亡。呂不韋死的早,他所做一切也確實為了大秦,但是權利越大越膽小越沒了滅六國勇氣。導致最後這個下場。

秦始皇已經給足了呂不韋面子了,沒有誅其族,呂不韋這個掌控秦國大權多年的人可以說就是秦王了,這個人絕對不能活著,活著就是很大的威脅,所以呂不韋也知道秦始皇的意思乾脆自己死了算了,要不然連累全族,秦始皇夠意思了!呂不韋的初衷不過是要改變自己商人的地位,在政治上幹一番大事業,不是為了要幫秦國強大,統一六國。但卻歪打正著,給秦國送去了一個有能力統一六國的秦始王,如果沒有呂不韋這一切還真難說,也許其他王子也有這個能耐,也許沒有。

如果呂不韋不死,秦朝不會二世而亡,李斯趙高也翻不出什麼浪花如果按呂不韋的部署,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哎,天不假年曆史不容假設,哎,啥也不說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陶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秦始皇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別小看古人,可精著呢!嬴姓皇族那麼多人對王位虎視眈眈,哪怕有一絲對嬴政血統的懷疑都不可能讓他當上秦王。異人在趙國當質子,其實就是駐趙國的外交官,再怎麼不濟與趙姬結婚生子這等大事嬴姓皇族必然是知曉承認的。而且正史記載趙姬懷嬴政是足月才生下來那就更能說明問題。始皇帝死後六國遺留的王族為了師出有名,肯定拿這事兒使勁兒黑,嫌疑最大。

看看八年時間呂不韋的行為:開啟滅國舉動,文人學士準備,將軍猛士留好,剪除二王威脅,毀掉太后攝政。他為嬴政鋪好所有的道路,甚至於呂氏春秋那種把秦國從軍政到和平框架都寫好了。真是當時商鞅變法後最偉大的人,卻因為軍國軍功思維沒有軟著路,秦亡!漢朝可是學了不少東西的,時值當下呂氏春秋都有學習學習的。

秦始皇的前期統治事實上就是呂不韋趙姬為代表的秦國王室氏族派+外來士族勢力,與華陽夫人和成蛟代表的楚國韓國後宮勢力的角力,秦始皇跟呂不韋的矛盾在於最高權力應該歸屬王還是歸屬於相,華陽夫人等只是利用了秦始皇必須從呂不韋手中奪回最高權力的時機,趁機在年輕的王與野心勃勃的相決戰時分到了一杯羹。

呂不韋是必須要死的,他是秦始皇親政大權在握之後唯一還能威脅到始皇帝權柄的人,你不死誰死?還有就是始皇帝掃除嫪毐叛亂之前,秦國軍政大權其實一直都是在外戚(華陽夫人代表)與關東人士(呂不韋)手裡的,雖然兩方相互掣肘,但這對雄心勃勃的始皇帝來說無疑是他集權路上的絆腳石,所以,一旦親政,必然是要拿來開刀的,第二也是為了拉籠關中貴族階層,不至於在大刀闊斧之下出現動盪,畢竟關中士族才是秦國的根本!所以,呂不韋是必須要死的!!!

功成名就,隱身退,為千古名人名士活命唯一策。呂不韋給後世做了個榜樣。明朝劉伯溫就深諳其理,可惜朱元璋就想要他命,沒退成。自古能從高處退到底處,不是想不想的問題,是身不由己,想在名人身上蹭熱度的人忒多。秦王為國之大計筆伐呂不韋,未必就是對呂不韋沒有感情。這就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孤身亦受之。呂不偉如不甘心,出任他國宰相併非沒有可能,還是應為心中的執念,要成就大秦一統天下。能一統天下之帝王喜怒哀樂只能深藏於心,使命高於一切,只有權集一身,方能指點縱橫兵馬於天下。必須要殺一個自己愛戴並且尊重的人,哪是天下人所能理解並真正知道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你擁有千億身家,習慣於繁華煙雲時,自然不屑於門前清冷,種菜燒飯的日子。人性使然而已!但不可否認,呂不韋對秦國的重大貢獻。私以為甚於李斯!李斯甚於呂不韋之處,不過善察人心耳!假使嬴政滅六國後能用呂氏之策,何止於二世!諸子百家各有優缺,因時因勢而宜用,然呂氏春秋集各家之所長,固本安民治世之用也。誣陷嫉恨同窗韓非,“具五刑論”,呂不韋尚有自知之明,然則遲矣!

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家好好研究一下《史記》和《資治通鑑》或者說離秦朝最近的人更確切清楚前朝的事,比如我們更清楚清末民國和當代的人,而以後的子孫只能是痛或書記了解以前的人和事。後人沒有話語權。兩部歷史鉅著都點名了始皇就是呂不韋的子,而我們後人所謂的史學家非得說不是。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說的是你呂不韋功高蓋主位極人臣。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說的是你呂不韋與嬴政關係不清不楚。因為這兩個原因,呂不韋或者嬴政的皇帝當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呂不韋必須死。始皇說的是對大秦有什麼功勞,不是對他個人。太從私心了,沒贏政的肚量。還有仲父是恩,他搬開查呂不韋后查出了他的問題不是施恩而是亂秦。內部問題一大堆,都是呂氏搞的不安寧。又外放中搞鬼,不老實,狂妄的很。

看這段歷史,都是以馬馬遷的觀點為主。看來司馬遷不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他把秦始皇以及與秦始皇有關的人的事蹟記錄,參入了非常常濃的個人好惡,夾雜著個人感情。儘管他和儒生把秦始皇記錄為一個暴君 ,也掩蓋不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歷史性貢獻!

呂不韋已是無憾而終了,把自己的兒子送上統治天下的最高位置,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部《呂氏春秋》,任何一個凡人實現這二個目標後,人生還有什麼可遺憾的。錦衣玉食到終老只是平庸之輩的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上一篇:他是李自成的起義軍領袖,他是闖王名號的開創者,最後結局怎麼樣?
下一篇:哥薩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他們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族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