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宮春·立春日辛棄疾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

漢宮春·立春日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163年1月28號,這一天正逢立春。

立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一個節氣,立就是開始的意思,所以立春既標誌著春天的開始,也標誌著一年的開始。

紹興三十二年,這是23歲的辛棄疾人生當中第一個最重要的轉折,因為就在這一年的閏二月,辛棄疾剛剛從金人統治下的山東迴歸南宋朝廷,迎來了他南歸之後的第一個立春日,也迎來了他生命當中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春天,這也促使他寫下了他南歸之後的第一闋詞——《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這是辛棄疾詞集當中的第一首詞,也是他南歸南宋朝廷之後的第一首詞,也是他人生當中流傳到今天的第一首詞。

當然,不是說他在23歲之前就沒有寫過詞,只是沒有流傳下來。而激發他人生第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第一首詞作的靈感來源是誰呢?

是他的妻子。“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這個美人就應該是他的原配妻子趙氏夫人。原來在山東生活的時候,大約在辛棄疾十七八歲的樣子,在祖父辛讚的安排之下,辛棄疾迎娶了他的結髮妻子趙氏。

在紹興三十二年,趙夫人攜帶著他跟辛棄疾的兩個兒子辛稹、辛秬,一起回到了南方,所以這也是他們一家人在南方迎來的第一個立春日。

宋代的風俗,在立春這一天,無論是男女老少都要在頭上戴上“春幡”。“春幡”就是一種色彩比較鮮豔的小彩旗,一般會剪成燕子的形狀,來標誌著春天的到來。

辛棄疾寫下《漢宮春》這首詞的1163年,離金兵攻陷東京的1126年,已經整整過去了37年,宋金在東部以淮河為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對峙的局勢。

所以立春這天一大早,趙夫人就將豔麗的春幡戴在頭上,迎接春天的到來。年輕姣好的面龐,烏黑如雲的鬢髮,配上豔麗的春幡,她是以一種特別美麗又喜悅的方式提醒了丈夫又一年春天到來了。那趙夫人這種很愉悅的迎接春天的心情,當然會感染到辛棄疾。

也難怪夫人這麼開心啊,因為迴歸南宋朝廷之後,辛棄疾被任命了江陰籤判的一個差使,而他的夫人趙氏恰恰是江陰人。所以儘管江陰籤判這個官職還比較低微,他們這個時候的生活條件也比較地艱難,但是絲毫都沒有影響趙夫人戴春幡、迎春天的大好心情。

“無端風雨,未曾收盡餘寒。”乍暖還寒的立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的,當然“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也許是夫人頭上燕子形狀的春幡讓辛棄疾聯想到了候鳥燕子南來北歸的這樣一個習性。所以燕子能夠自由自在地飛到北方的家鄉,可是辛棄疾剛剛來到南方一年就已經開始激發起他思鄉的情緒了,他說我什麼時候也能夠像燕子一樣,能夠自由自在地在南方和北方之間飛來飛去呢?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黃柑薦酒”、“青韭堆盤”,這又是宋代人過立春的兩大風俗。在中國的古代,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跟農作物的耕種密切相關,而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還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所以辛棄疾這首立春詞當中的“黃柑薦酒”、“青韭堆盤”,反映的就是宋代人過立春要喝洞庭春色黃柑酒,然後要用韭菜、春餅這些食材來堆盤互贈親友,來享受立春的美好的感覺。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從立春開始,東風可就要開始忙碌了,東風開始忙些什麼呢?一會要忙著染紅梅花,一會兒要忙著染綠柳樹,沒有一點功夫,可是東風再忙,居然他也忙中偷閒。

“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它忙中偷閒幹什麼呢?它偷偷地溜進詞人的鏡子裡面來轉變詞人的青春容顏,這也是辛棄疾的詞集當中唯一的一次用朱顏來形容他自己的青春。

其實,辛棄疾當時還只有23歲,正是大好的青春時光,他已經有了那種生怕美人遲暮、青春流逝的這種擔憂和恐懼,他希望東風不要來讓自己的青春容顏轉變。這種擔憂可能會引發他更加濃厚的傷春、惜春的情緒,那就是綿綿不斷的清愁。

緊接著他有一個問句,“問何人會解連環?”說實話,在整首《漢宮春》這首立春詞當中,最令人難以解釋的就是“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為什麼呢?因為整首詞,像春幡、黃柑薦酒、青韭堆盤,還有燕子、大雁,這些都是跟春天緊密相關的意象或者是自然的景觀,唯有“問何人會解連環”好像跟詞的上下文沒有一點兒關係,因為“問何人會解連環”,其實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

在《戰國策》當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秦昭王派遣使者出使齊國,並且送給齊國王后一份國禮,就是一套玉連環。那秦國使者正等著看齊國的笑話呢,齊國王后非常機智,她略微一想,然後命人拿來一個鐵錘,一錘將玉連環擊得粉碎,然後告訴秦國的使者,我們已經把玉連環解開了。秦國使者沒有料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頓時是啞口無言,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齊國王后就是用這樣一種機智和勇敢化解了齊國有可能面臨的秦國的威脅。那麼,辛棄疾在紹興三十二年迎接的這第一個立春日和戰國時候齊國和秦國之間的這樣一種國與國間的恩怨,會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

表面上看來這首《漢宮春》從頭至尾都是在寫辛棄疾迎接春天的心情,還有立春的風俗,還有傷春、惜春的情感等等等等,但這都只是表面印象,而理解這首詞的關鍵恰恰在於這一句——“問何人會解連環”。

辛棄疾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他是山東濟南人,他出生的這一年的正是民族英雄岳飛被殺害的前兩年,而山東濟南已經被金政權統治了12年。

金人在北方統治區對於漢族老百姓是實行了非常嚴酷的統治的政策,由於父親早逝,出生在山東濟南的辛棄疾一直是由他的祖父辛贊撫養長大的。當時金兵入侵的時候,辛贊本來是在宋朝做官,他來不及跟隨王室一起南渡,被迫在金朝當了官,但是辛贊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金朝,但是日思夜想的是如何報效南宋朝廷。

辛棄疾後來在南歸的時候,曾經在一篇奏章中這麼寫道,“大父臣贊……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嘗令臣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辛棄疾回憶,他從很小的時候,他的爺爺就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著被金兵統治的大好河山,告訴他,希望他將來能夠繼承爺爺不能夠完成的志向,能夠收復北方的江山,恢復國家的一統,而且他還兩次讓辛棄疾跟隨著他的手下來到燕山去實地考察抗金的形勢。

爺爺的這樣一種言傳身教,是從小就在辛棄疾的內心種下了對於金國的深仇大恨,也從小就立下了一定要趕走金兵,收復中原的這樣一種志向。

所以,儘管是出身於書香門第、仕宦之家,但辛棄疾並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他是上馬能打仗,下筆能賦詩的這樣一個軍旅作家。在金人的殘暴統治之下,北方的老百姓可以說是“怨已深,痛已劇,而怒已盈。”他們都眼巴巴地盼著南宋的軍隊能夠打過淮河,將他們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救出來。

可是盼啊判啊,盼來盼去南宋朝廷他們發現是越來越指望不上了,所以在北方金人的統治區之內,漢人組織的起義是層出不窮。尤其是到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的時候,北方又相繼聚集了兩支聲勢很大的起義軍,其中一支起義軍的首領是一個農民叫耿京,另外一支起義軍的首領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辛棄疾。而且為了能夠集中起義軍的力量,辛棄疾是深明大義,他說服自己起義軍當中的一些骨幹力量,然後率著兩千多起義軍,一起投奔了耿京,而且做了耿京的掌書記。

有了辛棄疾這樣的幫手,耿京的起義隊伍是越來越壯大,很快就號稱25萬人,給了金兵迎頭痛擊,也嚴重地動搖了金兵在北方的統治地位。

紹興三十二年正月,耿京也接受了辛棄疾的建議,準備南下,派辛棄疾的作為起義軍的代表,南下建康去拜見駐蹕在那裡的宋高宗,表達他們要投奔南宋朝廷的這樣一種意願。

宋高宗是親自接見了辛棄疾,聽到他們表達這個北方起義軍想要歸附的願望,高宗當然很高興,而且還當即授予了辛棄疾右承務郎的官職。就在辛棄疾圓滿地完成這一使命,準備北歸的時候,途經海州,他突然聽到了一個訊息。原來就在他南下聯絡南宋朝廷的時候,起義軍內部發生了風雲突變。

起義軍有一個部將叫做張安國,趁辛棄疾南下這個空檔,因為收受了金人的賄賂,他發動了兵變,刺殺了起義軍的首領耿京,而且還率領了數萬起義軍的兄弟一起投奔了金國。

在路上,辛棄疾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很震驚,於是辛棄疾當機立斷,他的身邊只有五十來號兄弟,可是他就率領這五十來號兄弟,連夜闖入有五萬重兵把守的金兵軍營。

當時,張安國還在酒桌上和金兵的將領猜拳喝酒,沒想到神兵突降,就在酒桌上,辛棄疾活捉了張安國,並且立即把他綁在馬上一路衝出金兵的軍營,而且一路衝,一邊辛棄疾還振臂高呼,又號召了耿京當年萬餘起義軍的兄弟和他一起衝出金兵的軍營,而且是馬不停蹄,連續賓士了幾個晝夜,一直到渡過淮河,南下建康,把張安國獻給宋高宗給殺了,這一年辛棄疾才23歲。

活捉了張安國之後,辛棄疾就留在了南方,終身都沒有再回女真統治下的山東。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宋高宗禪位給皇太子趙昚,這就是歷史上的宋孝宗。應該說,在南宋的所有皇帝當中,宋孝宗還算是非常優秀的一位。

孝宗一上臺立即大刀闊斧地做了一系列的事情,讓朝廷的氣象為之一新。比如說第一件事情,孝宗一即位,就下令為岳飛平反,追復岳飛的原官,而且還下令厚禮改葬,還到處派人去搜尋岳飛的後代,決定要重用他們。

第二件事情就是官員的調整。趙昚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163年,他改年號為隆興元年,正月宋孝宗拜史浩為右丞相,而且任用著名的抗金將領張浚為樞密使,開府建康,對隔岸對峙的金兵形成了相當的威脅。

宋孝宗一上臺,這樣一個人員的佈置,就顯示出了孝宗北伐的態度。張浚經歷過多次宋金的戰爭,是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將了,但是張浚在高宗朝一直不得重用,宋高宗很不喜歡張浚這個人,甚至說過,只要我在位一天,哪怕是亡國,我也絕不會用張浚來帶兵。

張浚這個人確實是有這種北伐的志向,但他也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輕率、冒進、急於求成。

在隆興元年四月,準備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之下,張浚貿然發動了對金兵的總攻,這次北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宋的軍隊就在符離這個地方遭遇了慘敗。符離之敗對於宋孝宗北伐的決心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不僅他自己北伐的決心有所動搖,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施加的壓力,南宋朝廷又陷入了曠日持久的主和和主戰的拉鋸戰當中。

這就是紹興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63年立春前後,南宋朝廷的一個基本的局勢。

再看辛棄疾個人,他在這一年剛剛是衝破了千難萬難,好不容易迴歸了南宋朝廷。

儘管山東濟南是他生命當中的第一故鄉,但從小時候開始,辛棄疾和他的爺爺辛贊都將南宋朝廷視為他們精神上的真正的故鄉,是他們精神上的“孃家”。

他好不容易迴歸了孃家,本來是希望能夠在南宋朝廷當中以正規軍的身份正面和金軍對抗,可是沒想到,他一回來,立即被解除了武裝,南宋朝廷只給了他一個江陰籤判的小差事。而他帶回來的萬餘起義軍的兄弟,被當做流民遣散到各個州縣,即使是這樣,南宋朝廷還生怕他們起來作亂,這就是辛棄疾《漢宮春》的創作的基本的背景。

作為辛棄疾南歸之後的開篇之作,他不僅僅是要在這首詞當中來表達賞春、惜春的這樣一種喜悅之情。“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詞一開篇好像給我們展現的是一種喜悅的迎春的感情,可是馬上“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我想這兩句詞已經開始有了很明顯的象徵意義,這種無端風雨表現的其實就是辛棄疾對於朝廷、對於國事的深深的擔憂。他一直以來是那麼地盼望能夠以南宋朝廷正規軍的身份打回山東,收復自己的家園,可是沒想到“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去年南來的燕子,今年又可以飛回北方的故鄉,而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去呢?“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這幾句是這首詞的核心問題。南宋朝廷的統治者會不會有像當年齊國王后那樣智勇雙全的人,能夠解除南宋朝廷所面臨的種種危局呢?這才是辛棄疾在《漢宮春》當中最想表達的意願。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春光稍縱即逝,而朝廷抗金北伐的大好時機也稍縱即逝,所以他怕看到春天的花開,更怕看到春天的花落,因為花開花落意味著時光的流逝,而北方的燕子可能會比他還先回到故鄉,自己何時能夠堂堂正正的在南北之間自由的往來呢?所以我們看,立春這一天,在大家都戴著嫋嫋春幡、喜氣洋洋地迎接春天的時候,而辛棄疾卻在他的《漢宮春》詞當中表達了賞春、傷春、惜春、留春、思鄉、憂國、報國的種種豐富的意蘊。而這首《漢宮春》流露出來的這種創作風格和基本情緒,可以說也奠定了辛棄疾南歸之後所有詞作的基本情調。

十六年後,也就是淳熙六年的三月,辛棄疾從湖北轉運副使調任湖南轉運副使,在他的同事為他餞行的宴席上面,辛棄疾又寫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惜春詞作《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又是一個春天,自從1163年立春辛棄疾寫下第一首詞作之後,十六年過去了,這十六年來,辛棄疾沒有任何一次機會能夠像他一直所希望的那樣走上戰場,正面的抗擊金兵,他只能不斷地輾轉在各個地方官的任上。不過辛棄疾是一個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政治才能的官員。所以經常他到一個地方,沒過多久,這個地方的民情、這個地方的政治都會大有起色,可是因為他的才幹太突出,又會不斷地引起朝廷的猜忌。所以經常是在一個地方沒幹多久,剛剛做出一點政績來,朝廷一紙調令,又把他調到了另外一個地方。而淳熙六年春天從湖北調任湖南的時候,他在湖北轉運副使的職位上,也僅僅只呆了幾個月的時間。可以說,這十六年來辛棄疾是望志未酬,所以他的這首《摸魚兒》詞是非常強烈地表達了他這樣一種惜春的情緒。

落紅無數的春景引發了詞人無限的傷懷,那嬌嫩的春天,哪裡經得起一番又一番的風雨摧折呢。春天匆匆忙忙地來,又匆匆忙忙地去了,所以他想大聲地挽留春天,“春且住”,可是春天會不會理睬他呢?“怨春不語”,春天不說話,自顧自地流過去了。反而只有屋簷下的蜘蛛,好像還在成天盡心盡力地織著蛛網,試圖去粘住漫天飛揚的柳絮,來表達它們挽留春天的這樣一種情緒。可以說,詞的上一片是直接地來抒發辛棄疾惜春的這樣一種情意,而下一片就轉入了歷史的感懷當中。

這首詞的下一闋,連續用了三個歷史上著名的女性的故事來表達辛棄疾這個情緒。第一個女性——長門事,說的是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陳阿嬌的故事,就是那個金屋藏嬌的陳阿嬌。當年陳阿嬌皇后是漢武帝多麼寵愛的妻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可是漢武帝是個喜新厭舊的人,後來又擁有了年輕貌美的歌妓衛子夫,於是立衛子夫為皇后,把陳皇后打入冷宮——長門宮。據說在漫長而寂寞無聊的等待當中,陳皇后曾經花重金聘請漢朝的第一才子司馬相如為她寫了一篇《長門賦》,由借《長門賦》來向漢武帝表達,雖然你不要我了,雖然你冷落我了,但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等待著你,忠誠於你。所以,其實辛棄疾在這裡是以陳皇后來自比,他認為自己就是那樣一位高貴的、忠貞的賢臣,可是遭遇了皇帝的冷落。“蛾眉曾有人妒”,因為朝廷當中妒忌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詞中寫到的第二個女人是楊玉環。楊玉懷曾經專寵多年,有了楊玉環之後,在唐玄宗的眼裡,那可是“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在一身”,有了顧盼生輝的楊貴妃,其他所有的女子都不在唐玄宗眼裡了。可是就是這麼寵愛的楊貴妃,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在馬嵬坡發生兵變之後,唐玄宗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得已賜死了楊玉環,她的結局是很悲慘的。詞中提到的第三個女人——趙飛燕。趙飛燕是漢代漢成帝最寵愛的女人,也是專寵很多年,可是漢成帝死了之後,趙飛燕也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最後是被迫自殺。

楊玉環也好,趙飛燕也好,當年都是恃寵生驕的女子,當年都曾經風光得意,可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玉環飛燕皆塵土”,最後不過像塵土一樣消失在歷史的煙塵當中。所以辛棄疾一方面以地位最為高貴的陳皇后自比,一方面又把朝廷裡面那些小人比作是一時風光得意的楊玉環、趙飛燕這樣的女子。甚至這首詞一創作開來,有人就在裡面去挖掘微言大義了,比如說最後兩句——“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有人就說了,這個斜陽怕不就是指宋孝宗吧?宋孝宗一聽也很不高興,你一個大臣居然敢把皇帝比喻成是搖搖欲墜的斜陽,你有幾個腦袋都不夠砍呢。不過當時宋孝宗沒有馬上治罪,但是就在辛棄疾離開長沙,調任江西之後不久,朝廷的旨意下了,辛棄疾被徹底罷官,從此開始了長達20來年的閒居、退隱的生活。這二十來年,辛棄疾是“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廉頗還沒有老,英雄的利劍卻不得不長居劍鞘,再沒有一鳴驚人的機會。

開禧三年,也就是1207年,金人以索要權臣韓侂冑的腦袋為條件和南宋朝廷議和。韓侂冑勃然大怒,又再次想起了抗金作戰,又再次想到了要請辛棄疾出山來振奮士氣,可是這一年,68歲的辛棄疾,再也沒有辦法像當年一樣豪邁的出山了。

1207年,這也是辛棄疾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年,68歲的辛棄疾是抱恨長眠。

在他臨終前,他還曾經用他全身的力氣,高呼了幾聲“殺賊”、“殺賊”,那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心聲。我不知道在68歲的辛棄疾高喊“殺賊”、“殺賊”的時候,他有沒有曾經想起過44年前,當他23歲的青春年華當中,在南歸的第一個立春,興致勃勃地欣賞著美人頭上的嫋嫋春幡,然後期待著每一年的立春都能夠享受著“黃柑薦酒”、“青韭堆盤”的愜意,嚮往著能夠像燕子、像大雁一樣能夠自由自在的在南北一統的大好江山當中來來往往。我想那一定是辛棄疾這一生最堅定的願望——“春已歸來”、“春且住”。

上一篇:楚懷王為什麼會被稱為最愚蠢的皇帝?他的人生經歷裡曾經三次被騙過
下一篇:三國群英傳3頂尖猛將出場時間盤點,黃巾之亂劇本中的猛將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