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心經》是佛經中最低的價值觀,是一個人永遠不滿足當下的人的痛苦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我之前有篇文章叫《<心經>是一部具備強大心理治療的經書》。

很多抑鬱症的朋友讀經書發現能夠從中找到智慧的源泉,而《心經》全稱《摩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經書中字數最少的一本,含義深遠,影響非常大。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心經》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佛經,而是般若學的觀點摘要。

在佛學中認為人的痛苦無外乎這三種:

貪嗔痴

:就是一個人永遠不滿足當下,你有了100塊,你可以有希望更多的願望,但是真正讓人痛苦的是你不滿足此時此刻擁有的100塊。

嗔:

一個人對任何人事物都充滿了戾氣,覺得這個世界的人都虧欠ta。

痴:

總是把假當真,對事物的規律一概不知,就像小孩子一般。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上述這三個問題,後來印度王子悉達多希望解決這些問題毅然出家,後來經過各種苦難折磨終於領悟真諦。

而在他領悟的過程中,他發現人的大部分痛苦都和我們的執念有關,後來他在2500多年前菩提樹下悟道時說: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不能證得。”

我們閱讀《心經》也會發現有一句和這個觀點非常相似: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心沒有了掛礙也就沒有痛苦,沒有痛苦了就會遠離這個是非顛倒的世界,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境。

那麼用我們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如果一個人能夠放下執念,那麼就會減少很多的內心衝突。

心理學認為,

萬病源於內心衝突

內心衝突是外在衝突內化的結果。心理學家霍尼在他的書中這樣說:

神經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由於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其實是脆弱的。

所以一個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內心的衝突,而導致內心的衝突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放不下,按照佛教的觀點,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執念太深,越沒有越焦慮,越焦慮越想執著。

很多人讀到這裡會疑問,我也想放下很多事情啊,到底怎麼才能放下呢?

其實心理學和佛學都有很多方法幫助我們去除執念,比如心理學參考佛教發明的一個方法叫做“正念”對我們緩解心理痛苦有很大幫助。

1979年,卡巴金(Jon Kabt-Zinn)為減輕長期疼痛患者的壓力和痛苦,首創了正念練習技術,將其運用於心理健康和醫療領域。

它的方法中主要有兩個操作,

首先我們要學會沉浸在當下做的事情上,其次試著無條件接納在沉浸當下的事情上面可能出現的任何情緒無論好壞。

當我們可以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接納發生在當下的任何事情,而不是以分別的態度來對待生活,這樣就不會形成新的衝突,長時間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我們還能越來越接納真實的自己。

這裡我要強調一點,很多人可能會走到另一個極端,比如知道了放下,所以對發生的問題完全不管了,就像鴕鳥鑽進土裡一樣,這肯定不是真正的接納。

如果這樣把頭埋進沙土裡,對缺點和不足視而不見。那麼,這一定不叫接納,這叫逃避。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群,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和放下呢?

接納缺點

——與自己和解,不糾結,不內耗,才能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接納現實

——不怨天尤人,不擰巴,不鑽牛角尖,才能腳踏實地,生活在每一個當下。

接納過往

——從失敗裡吸取經驗,不後悔,不自責,才能大膽向前,過好明天的生活。

這就是真正的放下,當你這樣做了,你就會遠離心魔或心理疾病。

⭐️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上一篇: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下一篇:健身丨平板臥推的正確開啟方式,你一定不知道這些,你就是失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