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深度好文】心理學家林毅夫:我們為什麼不能活在自己的過去裡呢?

文章摘要:

1、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人們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美好,而一個自我虛弱(骨子裡自卑)的人,往往活在對過去的不滿意和對未來的擔憂中。

2、在心理上,人們容易恪守過去的習慣,比如你的性格,往往是在延續原生家庭中和父母相處的方式,所以你在忠誠於你的過去,因此你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活在當下。

3、心理學的分析,就是在幫助大家看見問題,因為在心理世界,看見本身就能讓固化的問題產生鬆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改變。

在對自己的認識上,很少有人能坦然地承認自己內心自卑,因為這會引起自我的羞恥感,所以談到自卑,很多人會不適,會反駁。

但是成長的代價,就是要我們必須直面問題,看清真相,那下面我們就言歸正傳,從自我發展開始談起,進入今天的主題。

一個人的自我發展的怎麼樣,是內心強大,還是骨子裡自卑,這是要放在時間這個座標軸上去檢驗的,一般來說下面這3種跡象表明,你可能骨子裡自卑,沒法活在當下:

1、容易對過去後悔、自責

什麼樣的人容易對過去後悔、自責呢?通常情況下,這樣的人,他會是一個有選擇困難的人,他會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或者他會是一個謹小慎微,不會乾脆利落地做決定的人。

上面的這幾類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都不能“自己選擇,自己負責”,因為他們的自我是虛弱的,即他們骨子裡是自卑的。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

來訪者小秦(化名),他告訴諮詢師,他有選擇困難症,如果硬是要他做選擇,事後他會很容易後悔、自責。

還有他特別依賴別人,特別是依賴他的母親,他的愛人說他就是一個“媽寶男”,不過現在他也很依賴他的愛人。

其實所有的依賴可能都是一種逃避,逃避選擇,逃避責任,就拿這個例子中的小秦來說,他成長過程中的依賴是被動形成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強勢、控制,所以沒有給他選擇和成長的機會。

我經常說,自我的強大是在各種選擇和承擔中訓練出來的,小時候沒有這個機會,一個孩子的自我就會變得虛弱,長大後他就會感到自卑。

長大後他就會尋求別人去繼續依賴,而“媽寶男”就是這樣的情況,小的時候,他聽媽媽的話,依賴媽媽,長大了他沒有辦法離開媽媽,去獨立做選擇。

因為選擇的背後是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一個自我虛弱,內心自卑的人,他是不能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所以他需要找別人來幫助自己承擔。

最要緊的是他還可能會自己的依賴而後悔,為自己的不選擇而後悔,比如我今天不自己做選擇,我聽信你,我依賴你,可是事後,我又會為自己當初的不做選擇而後悔、自責。

總之對於過去,他總有理由不滿意,他總有理由後悔!

2、對未來擔憂和焦慮

對過去的後悔和對未來的擔憂,這好比一個硬幣的兩方面,往往是同時出現的,所不同的是,對過去的後悔,是一種自我攻擊,就是拿自己的能量來攻擊自己。

就是責怪、抱怨自己,這種攻擊過多了,就容易讓一個人變得抑鬱,感到心累,而對未來的焦慮則不是,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是擔心自己會被潛在的危險傷害到。

因為潛意識裡他覺得自己是如此虛弱,外面是如此沒有安全感,自己可能會隨時被傷害到,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所有的焦慮都是對死亡的焦慮”。

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身邊的焦慮,有的人懼怕自己的明天,對明天很焦慮,有壓力就失眠,有的人特別小心,從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對自己呵護備至,各種挑剔。

在這些心理和行為中,都存在焦慮,都是當事人對於自己虛弱的一種表達,但是沒有人能坦蕩地承認這是自己虛弱,大家都會合理化地說這是自己注意安全,這是自己注意衛生,這是自己生活講究。

但是我想說的是,當這種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比較嚴重,影響了自己享受當下生活的時候,這就需要自己去覺知,這就需要自己選擇承認,我承認我自卑,自卑就對我無可奈何!

3、和父母的關係有問題

心理問題的本質是關係的問題,而一個人關係的源頭就是和父母的關係,所以一個人的自我發展的如何,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他和父母的關係,特別是看他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

我們就拿兩個特徵來論述這個觀點,一個是安全感,一個是一個人社會化的能力,我們在本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最前面的章節中,也談論過著個話題,今天總結一下。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安全感往往是對母子關係的反映,不知道你看到沒有,我們今天論述的容易後悔,容易對未來感到擔憂和焦慮,其實都是說明了一個人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往往是在三歲之前,和母親的關係出了問題,比如母親自身可能沒有安全感,或者母親的控制慾比較強。

因此沒有按照嬰兒自身的特點去餵養他,沒有及時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最終他覺得外面的世界是不安全,眼前媽媽不喜歡自己。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一個人社會化的問題,所謂的社會化就是離開家庭,在社會環境裡去和別人建立關係,去和別人競爭與合作。

這樣的能力與一個人小時候和父親的關係有關,有的家庭,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是缺席的,有的家庭中,父親是特別嚴厲的,這些都非常不利於父親和孩子發展好的關係。

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就會不知道在社會環境裡和別人怎麼樣相處,他就會容易緊張不安、內心自卑,他就會性格軟弱,不敢和別人競爭,不知道怎麼樣和別人合作。

好了,這部分內容我們也不展開進一步論述了,今天主要是做一個歸納,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回過頭去複習。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論述的“這3種跡象表明,你可能骨子裡自卑,沒法活在當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再簡單總結一下。

這3種跡象表明,你可能骨子裡自卑,沒法活在當下:

1、第一個跡象,容易對過去後悔、自責,心理諮詢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生活,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是活在過去的情境中,總是在“咀嚼”自己的過去。

這樣的人總是處在不滿意中,對自己不滿意,就容易對別人不滿意,就容易對生活不滿意,因此他過得不開心,不快樂。

2、第二個跡象,容易對未來感到擔憂和焦慮,他總是在找尋一種控制感,但是誰都知道未來是不可控的,這種追求本質上是自己沒有安全感,而安全感就是自己早期的體驗,和現在的處境沒有關係。

3、第三個跡象就是和父母的關係有問題,特別是和父母小時候的關係不好,比如父親嚴厲,母親沒有安全感,當然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一樣,導致的問題也會不一樣,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針對上面的問題,我們要怎麼樣做呢?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因為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專業的幫助下,也需要很長時間,也許需要一年,或許好幾年,也許這就是一個畢生的課題。

我們的專欄就是幫助你覺察到問題的來龍去脈,幫助你看見固有的問題,這種看見本身就會鬆動固化的問題,然後你需要進入真實的關係中,去放下控制。

試著選擇信任身邊的人,不去控制,你要去看你擔心的事情會不會發生,你要給自己證明,你的擔心和控制是多餘的,只會讓你活得累。

這樣做得多了,自然而然,你的自我就會變得強大,你也就能活在當下了,好了,這就是我們本節課的內容,下一節我們再聊,下一節再見!

溫馨提示:本節內容可看作心理學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的1114節,由於內容設定,現在在這裡免費展示。如果你想進一步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請檢視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如下可檢視!

上一篇:【李向東】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被他所處,而你的關係是被他所處造成
下一篇:孩子的人格與原生家庭有巨大關係,並不是因為家裡貧窮,而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