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養生重在養心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因此,古人養生重在養心,主張心平氣和,精神愉快為養生上策;去心中之憤恨,抑鬱邪念,置神於無憂無慮坦蕩之中。故《太上老君養生訣》曰:“善攝生者,要當心靜,然可保性命,延駐百年。”縱觀古人養生養心之法,有以下幾方面。

《管子·樞言》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這說明生命現象的一切均由心而思慮,而反映其對生命的作用最大。《衛生保鑑》中雲:“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長存。“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所以,祖國醫學認為養生重在養心,心靜方可固元氣,通神明,精神鬆弛,身心愉快,孕發生機。

古人云:“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內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所以,要養身多壽,必須做到,外不為欲而貪心,內心清靜,心神內外協調平和,順應天地自然之美。祖國醫學認為保心神養生機,使其順從自然,才能提高身體素質,達到少生病或不生病獲得健康的目的。

“有德則樂”是祖國醫學養生的重要部分。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所以,只要有邪念則神馳以外,氣散於內,有疾相攻;人祛邪念,則心正神寧,心安理德,以理順氣,氣順、氣和、形和。

養生養心,心平氣和,人體陰陽才能調和平衡,才能與天地大自然相通相和,才能達到祛病、保健、祛老、延年、益壽之目的。

上一篇:月經淋漓不斷是崩漏,中醫有效驗
下一篇:同樣的老胃病為何別人好了,自己卻總是反覆?可能你犯了這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