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醫為什麼看病慢,看一則頭暈案例

我們假設一組情景:

小明去某大型綜合性醫院看西醫,在排了長長的隊伍之後,終於輪到他了,但是大夫在簡單問了主訴之後,開了化驗單,接著就輪到了下一位患者。全程可能幾分鐘,然後再經過化驗室或者相關醫技科室的幾十分鐘的排隊取樣和等待檢查結果之後,小明拿著檢查結果又找到了門診大夫,大夫一看結果,然後又花了幾分鐘交代了一下檢查結果或者是病情,之後開藥,小明再排隊取藥。

又一天,小明這次是去看中醫,小明說了自己主訴,大夫聚精會神摸了幾分鐘的脈,看了看舌頭,然後一邊寫脈案一邊開始問小明主訴的詳細情況,比如發病的原因啊、特點啊,然後接著又問了一些類似吃喝拉撒的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情。幾分鐘後便見大夫寫完脈案之後通讀了一遍,略微思索之後開始寫處方,寫完之後大夫又檢查了一遍,之後開始一味藥一味藥的敲到電腦螢幕上,然後大夫交代了一下小明的病情和服藥注意事項,最後小明排隊取藥。

接下來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兩次看病所花時間:

看西醫,大夫問主訴(小明哪裡不舒服)和小明敘述病情花3分鐘,排隊檢查和等結果約1小時(往往會多於1小時,甚至大醫院排片需要早上預約下午的),取結果找醫生開藥和醫生交代病情(不寫門診病歷條件下)3-5分鐘,與醫生接觸時間6-8分鐘(10分鐘以內),整個看病週期(從見到門診醫生到醫生開完處方)1小時開外。

看中醫,大夫問主訴和小明敘述病情花3分鐘,把脈1-3分鐘,大夫問診寫醫案5-7分鐘(真正有心得中醫一定都會寫脈案,當然有些專家有專門助手書寫),大夫敘述病情和交代服藥注意事項3分鐘,總共15分鐘,看病週期15分鐘左右。

也就是說,從看病週期來看,由於看中醫不需要那麼多檢查,所以所需要時間短。從患者接觸門診大夫來看,看中醫基本全程都是與醫生面對面接觸,說話時間長於看西醫大夫。

所以大家常常會感覺,中醫看病慢一些。

但這就是中醫看病慢的原因嗎?不,這其實只是客觀原因。中醫看病慢的主觀原因,我們需要透過一則案例來看。

上週六,領導帶來一個親屬過來看病,看頭暈。

患者自己一開始說要治頸椎病,接著又說頭暈2年了,怎麼也沒治好,還準備找我開了藥再去給頸椎扎個針。但此時,我左手搭他右手脈,脈濡,仔細辨別後換左手脈,弦中帶濡。

再看看患者,頸椎活動度絲毫不受限,頸肩也無疼痛,也不嘔吐(排除頸椎病型的頭暈)。於是我問:“有沒有感覺頭重腳輕,想磕倒,或者是抬頭起身等動作變化暈的更厲害”(排除耳石症),患者回答都沒有。

於是我便堅定的告訴他:頭暈與頸椎關係不大,也不是美尼爾氏綜合徵。

再問:“有沒有明顯的上午厲害,下午輕的頭暈或者相反”,患者回答:“就整天模模糊糊的(後來患者又自己補充“整天想睡覺”)”(於是排除血虛頭暈或鼻竇炎頭暈)。

透過以上一看、兩問我排除掉了患者的頭暈不是頸椎病、不是耳石症、不是血虛、不是鼻竇炎,然後透過患者脈濡和“整天迷迷糊糊,想睡覺”,最後斷定為是“溼邪”為患,屬於溼重於熱,最後予以三仁湯加味。

那麼這則案例說明了什麼呢?

同樣是鑑別診斷,西醫可以透過各種輔助檢查的資料來鑑別他們的病,而我們中醫則透過相似“方證”細微之處的不同,和各種證候獨特的特點,進行鑑別。

西醫哪怕是年輕大夫,都可以藉助自己所學和實驗室資料進行鑑別,而中醫的方證鑑別和疾病證候鑑別則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於是為了鑑別診斷,西醫的輔助檢查只需要開單和等待結果,而中醫則需要先心中有譜,然後再透過問詢和其他診法(望診、聞診、切診)綜合考量,最後再得出結論。

於是,中醫看病的時間就會長於西醫。再加上有些中醫大夫像我一樣,還要寫脈案,還要手寫一些醫囑,那時間會更慢。

附,19年一個患者的脈案

同時大家廣受詬病去綜合醫院“排隊2小時,看病幾分鐘”,尤其去看一些專家的時候,有時候寥寥幾句問詢,檢查做的不多就被告之“問題不大”的結論,因為他們也是心中有譜。

上一篇:綠豆、綠豆衣:清熱在外,解毒在內
下一篇:腹肌馬甲線,中看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