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如果“限制營養”攝入對大腦有什麼影響?更聰明?還是更愚蠢?

為了闡明觀點,先假設一個孩子患有心理疾病:

孩子站在黑乎乎的山洞面前,無論母親怎麼勸都不敢進去,我們診斷孩子有“

山洞恐懼症

”。接下來看看目前主流的心理行為治療方法如何治療,以及我的營養限制方法是如何產生治療作用。

按目前主流行為科學是這樣處理的:母親先抱著孩子走到山洞口,這時孩子剛想哭,母親立刻提醒孩子“你看,山洞口有你愛吃的巧克力(提前放的)”。母親抱著孩子接近洞口,孩子拿到巧克力後,讓孩子吃,並抱著孩子離開洞口;

一天後,母親抱著孩子走進山洞找巧克力,這時巧克力位置放得更深了;反覆如此,直到孩子被抱著走進山洞時已經不焦慮了,母親開始讓孩子自己走去拿離洞口最近的食物;一天比一天,食物放得更深一點,直到孩子能自己走進山洞最深處拿到巧克力,主流醫學宣佈“治癒了山洞恐懼症”。

這也是目前處理心理行為疾病的基本方法。

還有什麼方法治療“

山洞恐懼症

”呢?當著孩子的面把大塊巧克力扔進山洞深處,這時讓孩子進去拿,他是不敢去的。接著每天就只給孩子喝水,不給任何的食物。孩子每次來問要食物,就告訴他“食物在山洞裡,你自己去,不敢去就喝水。”你認為孩子最後是餓死了還是去山洞裡拿了巧克力?保證他選擇了後者。當然,這樣不太人道,只是假設方便大家理解,實際操作時降低總蛋白質就足夠了。

設想一萬年前的一個人類,站在山洞口,根據原有經驗在山洞裡可能找到食物,也可能遭受裡面的野獸攻擊,到底進不進去?

影響大腦決定的因素很多,如果這個人非常強壯,每次和野獸搏鬥都以勝利告終,並得到食物,那麼大腦會釋放更多的自信和好奇訊號,讓他選擇進入洞裡;反之如果每次進入山洞都得不到食物,還會被攻擊,大腦會釋放恐懼訊號,阻止他進入山洞。這是我們所說的經驗決定大腦決策,而大腦透過釋放不同的神經遞質控制我們的行為服務於決策。但營養狀態的改變能明顯減弱過往經驗對決策帶來的影響:當所有地方都已經沒有食物,但山洞裡可能有,人又飢餓到一定的程度時,無論瘦弱與強壯,無論之前的經驗,必定做出進入山洞找食物的決定。

大腦對機體所有器官都具有

管理權

,大腦讓無數細胞和器官成為整體,共同應對環境變化。人類所有的功能都具備兩面性,並非越高越好。

比如血紅蛋白越高,攜帶氧的能力就更強,耐力和爆發力都加強,但血液阻力提高導致心臟負擔增加,造血也增加了肝腎負擔。血紅蛋白調控也遵循“夠用即止”,所以如果我們到了高原生活,因為氧氣濃度下降,被迫提升血紅蛋白。我們重新回到低海拔地區,血紅蛋白又會降低到適合水平。

人體所有指標的都有個體差異,這種差異是大腦被大腦嚴格調控的,也是最適合自己的。目前,以平均值±2個標準差作為正常參考範圍的方法大多數情況是不科學的。人體面對任何複雜的、不利的情況,都能結合自身優勢和劣勢,做出最佳的應對,這依靠的是就

大腦

大腦調節好奇和恐懼的程度也是嚴謹的,並非隨機。釋放越多的好奇,越少的恐懼,人更勇敢激進。這時得到食物的可能是增加的,而受傷的可能也同時增加。

如果機體處於沒有營養缺乏的過飽狀態,大腦並不希望我們冒險,釋放更少的好奇。同時大腦會對傷害更敏感。一旦遇到挫折,就會釋放更多的恐懼。相反如果機體營養不足,大腦會釋放更多的好奇和更少的恐懼,是時候冒險去獲得食物了。

我們的七情六慾,我們的喜好並非隨機的,而是為了生存精準制定的,是根據經驗和需求共同決定的。

道理也是一樣的。母乳量嚴重下降又沒有新增其他輔食時,那些原本拒絕吃配方奶的嬰兒,會很快接受配方奶。

對於“山洞恐懼症”,主流心理醫學還會用心理疏導的方法,讓孩子在主觀意識層面認識到山洞無害。透過不斷地鼓勵孩子說:“媽媽剛才進了山洞,裡面沒有野獸只有巧克力,你自己進去吧。”這類的治療效果作用微弱,因為釋放恐懼訊號的大腦並非意識層面。

更實效的方法是解決非意識層面大腦的決策,恐懼的訊號是非意識層面的決策,這個決策是根據當前機體的需求狀態和過往經驗共同決定的,是非意識的。

行為心理學透過改變經驗,讓非意識層面認識到:“進入山洞得到的好結果”,以此來減弱恐懼訊號的釋放。

但這個方法的缺點就是我們解決了“山洞恐懼症”,不能同時解決這個孩子的其他恐懼症,比如他還存在“爬樹恐懼症”,“打雷恐懼症”。

也就是說,行為治療能解決某種“恐懼”,但不能改變一個孩子膽怯的個性。但降低孩子的總體營養狀態的方法,能讓他更具探索和冒險精神,更少的恐懼情緒,這才是本質上的改變。

這已經看似合理了,那麼在實際中應用有效嗎?當然!而且效果很明顯。有部分自閉症孩子,他們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巨大的恐懼。這些孩子接受低蛋白質飲食後,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抗拒明顯緩解。開始用降低蛋白質攝入量來治療單純的社交恐懼和情緒問題,效果同樣是驚人的。

一些孩子表現出極大的恐懼。安排一個低蛋白質飲食的方案,讓家長執行一個月。再來的時候,大多數孩子的恐懼都明顯降低,甚至有些完全不哭鬧。

家長也反饋孩子在其他場所的恐懼也減弱,而且情緒也比原來更好了。3歲看老,兒童早期的大腦情緒和行為模式會影響終身。

目前傳統的行為科學從幫助個體建立經驗去解決心理行為和認知問題,如果加上限制營養的方法,去影響非意識層面的決策,就會產生更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我是康復治療師振宇哥,三甲兒童醫院;兒童康復治療師。致力從神經發育學科普更多的土味育兒知識,讓更多人少走彎路。喜歡的小夥伴,歡迎關注哦!

上一篇:節後刮油減肥,會吃才能瘦,越吃越瘦福利來了
下一篇:兩性運動時可能引發心梗?還有哪些要注意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