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家庭教育】為什麼有些城市新生兒出生這麼難?原因竟然是這個

2019年新生兒是1465萬,10。48‰,連續三年下降,有些城市出現負增長,是什麼原因讓寶寶出生這麼難?

Hello,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Matt,提倡體驗式家庭教育,倡導科學育兒、理性育兒。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

補短不如挖掘潛能

新生兒出生率低有多種原因,其中一種原因應該是很具有代表性,就是養孩子太難了,這是很多年輕夫妻共同的感受,為什麼會覺得難,因為,我們的生活並不輕鬆,現在的生存法則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

我們的父輩在養育孩子方面似乎更看重養,而輕育,那個時代,雖然並不富裕,但是生活成本低,社會競爭壓力也沒有多大,大家都有工作,可以接父母的班,大學生畢業就有工作,中專生、大專生找個普通工作一點都不難。

可20年後,全變了,如果不是985、211出來的大學生,找工作想去大公司幾乎沒有可能。城市物價飛漲,以前三五好友聚會吃個飯也就是1、200,現在沒個大幾百、百八千的,就別想吃個像樣的館子。

年輕人每天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早出晚歸,從通州五環外,到西三環,從燕郊跑到上地,一天通勤時間超過4個小時,回家就想睡覺,一睜眼又要出門上班。35歲以上千萬別辭職,因為已經沒有合適你的崗位。

這些所有的變化都轉化成壓力 ,在這種壓力下,要想養育一個優秀的孩子,好像成為了幻想。

那些已經有孩子的家長,把壓力變成了焦慮,為了能讓孩子將來的生活更容易些,超前教育、挫折教育、快樂教育、散養教育,各種教育模式和興趣班、培訓班把家長和孩子弄得疲憊不堪,可大多家庭還是沒有看到效果。

這不是在抱怨,而是真實現狀,家長希望孩子未來生活開心就好、做一個普通人就夠了,可就算這看似普通的願望,實現起來也並不輕鬆,更何況,太多的家長使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路走的更艱難。

我們的家長很喜歡做這樣的一件事,為了讓孩子變得優秀,就會不斷地要求孩子改成家長眼中的不足,你怎麼不看看比你好的,你怎麼不學學人家,你以為我願意給你報班啊,你要是語文好的話,我還用花這錢,讓你練琴不是指望你當朗朗,但好歹將來能指著有口飯吧。

看,這就是我們的家長的想法,嘴上說著不強求,做個普通人,快樂就好,心裡想著,現在不學以後飯都吃不上。想法沒錯,可勁使錯了。

在普遍家長意識裡,對於孩子的培養,大多是廣撒網,重點捕撈,就是說,家長對孩子有哪些特長或者天賦一點都瞭解,只是先給孩子報一堆班學著,哪個學好了算哪個,沒學好那是孩子的事。

在管理學有一個理論叫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應

,講的是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這個定律被放在育兒裡就產生了蝴蝶效應,不少父母理解成,孩子要想有出息必須把短板變成長板,所以,為了這塊短板,父母是拼了命的想補上。

這種做法其實恰恰壓制孩子真正的特長髮展,家長只看到孩子的短板,而忽視了長板,如果能夠抓住長板並給予最大的支援,孩子未來或許會更大的成就。

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能發現孩子的特點、潛能,這可能是很多家長都不知所措的地方。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透過研究,為父母羅列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種表現,而這些表現正是孩子發揮潛在智慧的體現。

在這份潛能測試表裡包括了語言、邏輯、音樂、運動、想像力等方面,各位家長可以對照圖片進行測試。

也許一份自測表並不能代表什麼,但是如果透過測試能發現家長以前並未沒注意到的細節,那麼,這對孩子培養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這也達到了潛能自測的目的。

當然,家長也不要完全寄希望一個表,孩子未來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走,但作為父母,與其選一堆孩子沒興趣的特長學,不如挖掘孩子真正的特長去培養,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培養。

我是Matt老師,感謝大家關注,歡迎留言評論。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上一篇:孩子厭學,這位爸爸帶他去環遊世界去體驗人生,然而. . . . . . .
下一篇:父母的段位與家庭教育有好事者,把父母分成9個段位,還一一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