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棣登基後,朱高熾為什麼不願意立朱允為太子?背後有什麼原因?

朱元璋去世後,朱棣發動了政變,把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推下了帝位,自己當了皇上。不過,他在登基之後,面臨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他百年之後,明朝的江山,該由誰來做主?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說,那肯定是要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此外更重要的是,朱高熾有著仁孝、端重的性格,在群臣當中,有著很好的口碑,將來也肯定是一個好皇帝。不過,讓朱棣不滿的是,朱高熾不愛運動,平常沒事的時候,就是坐在那裡讀書、喝茶、吃東西,以至於到了後來,體型越來越胖。到了最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正常走路,甚至需要僕人攙扶,才能勉強站起來。

這樣的形象,和行為果斷、喜歡騎馬打仗的朱棣相差甚遠,另外還有史書記載,朱高熾之所以長時間不運動,是因為雙腿有殘疾,走路不方便的原因。總而言之,朱高熾的外表形象不好,體現不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

當時,朱棣曾特別想把另一個兒子朱高煦,立為太子。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熾不同,他不僅容貌英俊,而且在膽識和武藝方面,在當時也算是佼佼者了。早在“靖難之役”當中,住朱高煦就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更為重要的是,朱高煦還多次在戰鬥當中,救過朱棣的性命。在沒有登基之前,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這樣的話:世子身體不好,有疾病,所以你要多努力!這句話當中,就包含著朱棣對朱高煦的殷切希望,讓人遐想萬千。《明通史》中,有過記載:“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朱棣想讓朱高煦繼承皇位的訊號。

就這樣,選立太子的事情是一拖再拖,朱棣很長時間都沒有拿定主意。不過,此時有個叫解縉的大臣站了出來,用三個字,就讓朱棣下定了決心,還是立朱高熾為太子。

解縉,洪武二年出生,小時候家境優越,而謝家也可以說是一個書香門第世家了。小時候的解縉,十分聰明,是遠近聞名的小“神童”。在解縉剛剛記事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在地上寫字,然後教他識字。五歲時,解縉對於詩文已經是過目不忘,七歲時,便可以自己動手寫文章了;十二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

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了江西鄉試,成績名列榜首,獲得解元稱號。第二年,解縉又考中了進士,被授予庶吉士,讀中秘書。之後不久,解縉又官至翰林學士。明太祖朱元璋,對解縉非常器重,常常讓解縉跟在自己身邊。

朱棣當了皇上以後,解縉曾官至內閣首輔。對於冊立太子這件事,解縉其實是偏重於朱高熾的。可他漸漸發現,只靠著誇獎朱高熾的仁義孝順,並不能足以打動朱棣。於是,他就想了另外一個辦法。這一日,朱棣又在叨咕太子的人選了,而解縉,則抓住了機會,在旁邊悄悄說了一聲:“好聖孫!”這三個字,讓朱棣如夢初醒,徹底明白了過來,下定決心要立朱高熾為太子。這其實是抓住了朱棣寵愛皇孫朱瞻基的心理。而朱瞻基的父親,便是朱高熾。

原來,朱棣對朱瞻基這位孫子相當喜愛。朱高熾英氣果敢,長相性格都像極了朱棣。為了培養這名皇孫,朱棣可謂付出了相當大的心血,讀書方面,親自為他挑選老師。在朱棣北征之時,朱棣也會經常把他帶到身邊,教他各種軍事策略和戰術,還時刻注意鍛鍊他的勇氣。就這樣,在朱棣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之時,解縉只用了這三個字,就讓朱棣堅定了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

在《明史》當中,對此事有過詳細的記載:“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就這樣,憑藉著兒子在朱棣心中的厚望,朱高熾成功當上了太子。朱棣駕崩之後,朱高熾登基稱帝,是為明仁宗。此後,朱高熾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廣施仁政,赦免了許多大臣,除此之外,還停止了乃窮兵黷武的政策,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明朝社會開始走向巔峰。

而解縉口中的“好聖孫”朱瞻基,也沒有辜負朱棣的希望,在歷史上,可以算上一位聖主明君了。在當皇帝的11年間,朱瞻基和他父親朱高熾一樣,進賢任能、屢施仁政,明朝進入到了一個昌盛時代。而史學家們,對仁宗、宣宗兩位父子的評價也很高,說他們“功績堪比文景”,他們當皇帝的這段時期,也被稱為“仁宣盛世”。因此,解縉的三個字,為明朝換來了兩位好皇帝。

不過解縉本人的下場,就有些悽慘了。由於解縉力推朱高熾為太子,因此他激怒了漢王朱高煦,為進行打擊報復,朱高煦便拼命在朱棣面前汙衊解縉,最後,解縉被罷黜官職,鋃鐺入獄。數年後,錦衣衛奉皇帝旨意,用酒將解縉灌醉後,將其埋在雪中,活活凍死,年僅四十七歲。

古代大臣,不管和皇帝的關係再好,也不管對國家有過多大的功勞,在皇帝面前,也僅僅是君臣關係。因此,稍有不慎,得罪了某個皇室宗親,就可能把自己陷入萬劫不復,解縉,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上一篇:美國f-22和f-35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五代戰機,中國的殲20排第幾
下一篇:愉妃為什麼79歲還能深得乾隆的寵愛?79歲還生了個兒子,還得到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