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從地理形態上來看,楚漢之爭,與秦滅六國大體相同,可以稱之為第二次秦國掃滅六國。

秦國以關中、漢中、巴蜀為根基,東出天下吞滅六國,劉邦也是以巴蜀、漢中、關中為根基,一舉擊敗項羽,建立大漢朝。

秦國面對的是趙、韓、魏、齊、楚、燕這山東六國,而劉邦面對的大體上也是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楚霸王項羽、九江王英布,這六個諸侯王。

雖然還有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等十餘位諸侯王,但是這些諸侯對楚漢戰爭的參與感都不強,要麼早早退場,要麼默默無聞。

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集權、郡縣制和大一統思想都繼承了秦朝的制度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並沒有像項羽那樣分封諸侯,各諸侯國有著高度的自治權。消滅項羽之後,劉邦首先是建立大漢王朝,各諸侯國統歸大漢朝之下,確立名義上的大一統格局。

其次,在國家的行政區域劃分上,雖然各諸侯王林立,基本佔據了大漢的半壁江山,但在整體佈局上,採取郡縣制的行政劃分,中央直屬區域,全部採用郡縣制管理。

各諸侯國內部,很多也大體採用與郡縣制相同的行政管理,有些大的諸侯國設定幾個郡,小的諸侯設定縣進行管理,當然名稱可能不一樣,但大體功能相當,逐漸形成了漢朝特有的“郡國制”,其實與秦朝的郡縣制一樣。

雖然說劉邦為了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聯合各諸侯王擊敗項羽,對各路諸侯進行封賞,承認了分封制度。

但是漢朝也同樣極力在維持中央集權的制度,採取一種非常聰明的措施,各諸侯國的相國,由漢朝中央統一任命,協助掌管諸侯國內政。

漢朝的很多制度,雖然與秦朝有所區別,但是在整體趨勢和目標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可以說漢朝是對秦朝的繼承,因而劉邦消滅項羽,也可以稱之為第二次秦滅六國。

秦始皇以武力剪滅六國,劉邦武力拉攏並舉,集中消滅項羽

秦國的掃滅六國,就像現在的推塔遊戲一樣,從西向東,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推倒,最後滅掉東方的齊國,從而一統天下。

而劉邦的一統天下,相比於秦始皇,更像是利用政治手腕進行拉攏,形成聯盟關係,從而迅速達到迅速消滅敵人的目的,更有一種走捷徑的意思。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的漢軍集團,真正用武力消滅的,也只有章邯、魏豹、司馬卬、趙王歇、齊王田廣、楚霸王項羽、臨江王共尉,這其中真正夠分量,可以向戰國七雄一樣爭霸的,也只有趙王歇、齊王田廣和楚霸王項羽了。

其他的如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有一戰之力的,要麼是早早的與劉邦達成了同盟反項,要麼是被劉邦勸降,加入反項同盟,共同在垓下之戰合圍項羽。

不僅如此,劉邦集團還成功策反了西楚的大司馬周殷,一舉斷絕了項羽在江淮一線的後路,這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都是沒有的,秦軍在壽春俘虜楚王負芻之後,項燕和熊啟在淮南繼續抵抗。

可以說,在掃滅六國的過程中,秦軍的武力最強盛,但是劉邦的政治攻勢最強大,從心理上瓦解了楚軍的防線,因此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時候才統一,而劉邦僅僅用了三年就完成了統一。

同樣是統一天下,在制度上劉邦使用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舉,而秦始皇秉持了老秦人的固執,就是一條郡縣制走到底。

從本質上來說,劉邦建立漢朝,採用的一種便捷的求同存異的方法,而秦始皇就很強勢,“不要你們覺得,只要我覺得”,天下必須聽老秦的。

當然走捷徑也有走捷徑的壞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全天下都是中央朝廷的郡縣,統一管轄,不管天下是否安穩,但大家都姓秦朝。

而劉邦建立漢朝後,天下卻有五個異姓諸侯王,又用了七年時間,才消滅異姓諸侯王,天下才徹底姓了劉氏,其實所用是時間差不多,但是效果卻是差別很大啊!

在法律和文化制度上來說,新興的漢朝與秦朝差別很大,秦文化早已滅亡

很多人牽強附會說什麼中國的英語發音是秦,完全是扯淡,短短十四年的秦朝,對中國大地都沒多少影響,何來遠播重洋呢!

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叫“漢”,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漢朝,奠定了整個華夏民族的文化屬性。

首先,漢朝對秦朝的法家思想是有一定的繼承,但是漢朝完全摒棄秦朝的商鞅法家思想,追本溯源,繼承了三晉的法家文化。

漢朝建立後,劉邦命令蕭何參戰商鞅制定的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蕭何摒棄商鞅的嚴苛刑法,直接依據魏國李悝的《法經》,修改和補充上戶律、興律和廄律,制定出漢律《九章律》,自此我國古代的法律基本以漢律為藍本進行修訂。

其次,在治國理念上,劉邦也摒棄了秦朝法家的嚴苛,提出了“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以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手段來進行治理。

從漢初到漢武帝初期,漢朝都奉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以無為而治,達到與民休息,達到積累國力,使百姓安居立業的目的。

最後,在文化發展上,劉邦也是極為重視《詩》《書》的傳承,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

漢初的功臣陸賈創作了政論散文集《新語》,奠定了漢朝前期道家無為的思想文化。

同時劉邦雖然輕慢儒生,但是對儒家文化也同樣的包容並濟的,漢高祖十二年,劉邦路過魯地,專程前往曲阜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

漢朝的流行文化,與秦風的粗狂征伐完全不同,繼承荀子的賦體,傳承於屈原、宋玉的楚辭,興起了一種散文體漢賦。

嚴格地從文化層面來講,楚漢之爭,其實是楚文化中統一派和守舊派的鬥爭,而秦末亂世,也同樣是六國文化對秦文化的反撲,自此再無秦文化。

古人云:“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說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的不準確的。

新興的儒家、法家、道家三元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取代了一元法家的秦文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

上一篇:簡單的幾句話,胡屠戶就將凡爾賽文學的精髓,體現得淋漓盡致
下一篇: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