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哪三戶?為何滅秦的必定是楚國人?

引讀:在歷史溝壑的深處,我們總能聽到這一句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蕩氣迴腸,響徹古今。不論這句話究竟是不是項燕的臨終遺言,秦朝的滅亡,確實楚人有著直接的關係。

不過這裡就產生了兩個歷史謎題,這裡所說的“三戶”指的是哪三戶,滅秦的又為何必定是楚人?

“三戶”的含義

自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這句話後,學術界為此爭論了2000餘年,雖然始終無法統一答案,但卻有3種說法較為流行。

第一個,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說法,說的是楚國的三大家族。這三大家族分別是景、屈、昭。

這個說法的主要理由在於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會將國內的一些大家大族記錄在冊。

比如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三恆”,鄭國有“七穆”,晉國有“八大姓”等等。所以楚國的三戶,應該指的就是國內三個勢力較大的家族。

第二個說法源於地名。眾所周知,楚國的發源地為如今浙江川縣一帶,而這個地方在古代就叫“三戶城”。

楚國在地十七代楚王熊通的帶領下迅速壯大,甚至自立為王。在此後的百年時間裡,楚國以“三戶城”為基礎向南挺進,先後滅掉了南方的十四多個國家。

楚國的版圖也因此覆蓋了整個南中國,勢力更是橫跨江淮。

為了紀念先祖,楚國人立國於“三戶城”,而楚國曆代祖先的宗祠也都設立在這裡。

因此許多學者認為,所謂的“三戶”應該指的就是“三戶城”,這個讓楚國發展壯大的地方。

第三個說法是一種比喻。是一種力量雖然並不強大,但卻有著無窮的決心和勇氣的比喻。

以上就是關於“三戶”的說法。那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究竟楚國有著怎樣的能力,為何能夠做到“亡秦必楚”。

亡秦必楚,何來如此豪語

對於這一點,其實我們從秦滅六國的戰役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被滅的韓國,連一場像樣的戰役都沒打就被滅亡了。

第二個趙國雖然連續擊敗了秦國三次,但最終敗給了秦軍和特大旱災的夾擊之下。

第三個魏國,甚至連一個兵卒都未出動就投降了。

第四個就是今天的主角楚國。當時的楚國地域遼闊,兵力充沛。最為重要的是,平時畏首畏尾的楚國貴族,在亡國之際,卻空前的團結,其中就以項燕最為活躍。

面對這樣的楚國,連大將王翦都必須使用60萬大軍才能與之匹敵。只不過秦王認為王翦太過於保守,而是讓李信帶20萬大軍進攻楚國。

王翦猜得沒錯,楚人雖然不團結,但從未軟弱。楚人桀驁不馴的性格可以在危難的時刻,發揮出巨大的戰鬥力。

果然,秦國20萬秦軍被楚軍追著屁股打,最終不但趕走了秦軍,還連斬秦軍7員大將。

然而這次勝利,卻迎來的秦國更為猛烈的反撲。王翦率60萬人前來破城,最終楚軍寡不敵眾,被秦國所滅。

但這裡要注意一下,不論是當時的楚王負芻,還是大將項燕,在都城淪陷之後他們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保持了一個大國應有的尊嚴。也是被滅六國中,唯一一個戰至最後一人,也沒有一絲退讓和乞求的國家。

第五個燕國是其他5國中最慘的一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燕國往秦國派了一個人,這個人叫荊軻。

最後一個被滅的,也是最不堪一擊的就是齊國。由於太軟弱,這裡就不說了。

可以看出,在被滅的六國當中,最有戰鬥力的是趙國,最軟弱的是魏國和齊國,而最有血性的就是楚國。

這就是為何亡秦必是楚人的原因。

面對強敵,可以沒有糧食,可以沒有錢財,甚至可以沒有兵器,但卻不能沒有血性和鬥爭的精神。

縱觀六國,雖然楚國因為貴族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楚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桀驁不馴。

從春秋時期開始,因為楚國熊氏一族,一不是天子的血脈,二不是功臣,因此被中原各個諸侯看不起,甚至將其視為蠻夷。但桀驁不馴的楚人不服輸,不認命。

看看當年的楚武王熊通,周朝不給他封王,他就自封。沒有土地,他就開疆拓土。也正是這份傲氣,才讓楚國輝煌了800多年。

雖然最後敗給了秦國,但楚人的那股子傲氣還在,只要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能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一切。

這本《楚國八百年》,在完整以及深入簡出地講述了楚國曆史的基礎上,還深刻地詮釋了楚國那桀驁不馴的個性,以及永不認輸,永遠充滿血性的性格。

正所謂“以史為鑑”,你只需要隨意翻開,隨意的閱讀,不僅可以研究和了解歷史,還可以把他當做一面很好的鏡子,照出我們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品一壺茶,讀一本史書,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愜意。

參考資料:《史記》

上一篇:劉邦大殺功臣,因果輪迴,多年後他的嫡孫被大臣殺光!
下一篇:藍玉以白衣之身立足軍隊,改變人生軌跡,成為明朝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