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朝詩人王登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為何最後會落到被貶為狀元的下場?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後》

唐朝時期,詩人王登幾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失敗,這讓他很是沮喪,但是並沒有放棄,當他46歲這年,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這一次居然高中,心中的鬱悶和煩勞一下子消失得乾乾淨淨,一下子登上歡樂的頂點,也留下這首《登科後》抒發自己的喜悅。

隋朝的科舉制度開創之後,寒門子弟也能夠找到自己的晉升路線,一旦考中進士,那麼立刻就能改頭換面,人生就此轉變。而狀元更是飽受天下人的關注,說一句“鯉魚躍龍門”都不為過。並且在清朝,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狀元相當於我們現在公務員考試的第一名,的確是十分的厲害,只是狀元究竟是究竟是多大的官,為何可以和宰相相提並論。

其實狀元只是第一名的稱號,還不是官。官員的最高品級基本上就是宰相,三公還有三師,當然像是“加九錫”這樣控制朝堂,可以左右皇上決定的權臣就另當別論。而這些官員都是從進士慢慢爬上來的,這便是科舉的重要性,像是舉人秀才這一類的雖然可以做官,但是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前途,一輩子可能都只是一個無名小官。

這樣的比較下就可以看出來狀元的前途,畢竟是進士中的第一名,比一般的進士更具優勢,初入官場的時候,他們被授予的官銜也會更高,更容易晉升。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加上貧富的差距性,官場中很少有寒門弟子的身影,進士出身的宰相很少。到唐朝後期,這些人才逐漸地多起來,但整個大唐數十任宰相,就只有11個是狀元出身。

比例雖然比較少,但是大環境比較下來這個人比例已經是比較高的,可見狀元的優越性,可惜的是這位11位宰相都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很容易讓人忽略。先不說最後可以多高的成就,就但是狀元的待遇就足夠很多學子心動。學子考中進士之後也不是立刻就可以封官的,往往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學習。

但是狀元在被皇上點中之後,立刻就可以獲得官職,不需要漫長的等待,而且官職還可能不低。科舉前三甲分別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他們的待遇會比同科的進士高出很多。這些進士在高中之後,都會參加宴會,但是皇帝和王公貴族都會參加,但是隻有前三甲可以和皇上一起在高樓上飲酒,其他的進士只能在下面當一個陪襯。

並且皇帝還會給自己看中的進士封賞,當然最重的那一份一定是皇上的,其他人就看哪一位比較的皇上的眼。但是前三甲與皇上坐得近,機會比其他人都大,也更容易走進權貴的圈子。到宋朝,皇帝在點完狀元后會立刻給封官,這才是真正的“鯉魚躍龍門”,一下就變得不同。

並且從宋朝開始,前三甲一般都會放在中央,其餘的進士都會被送到地方上磨鍊,也就是說狀元更接近權力的中心。狀元受到的待遇也會比榜眼和探花更好,並且會得到更好的資源和培養。

到明朝,朝廷一般會更注重“實用”,也就是不再只看一個頭銜,會注重個人的才幹,但是狀元這樣的人才也不會虧待,就算當不了宰相,他們的官職也不會太低。歷朝歷代,狀元最後的官職基本都在四品以上,這可以一個不小的官職,很多關於一輩子都達不到,而且除非及其無能平庸的狀元,基本都可以達到,這是多可怕的一個比例。

到清朝的時期,狀元的待遇稍微有一位退步,他們基本和同科進士處在一條起跑線上。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做出功績,慢慢晉升,但是他們的機會也比其他進士大很多。只是後來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需要看他到底具有什麼樣的本事。

小結:

狀元雖說一定可以走到最高位,但是隻要有才幹的,最後前途都還不錯,但是能夠當上狀元,怎麼可能沒有一點本事。因此考上狀元之後,就意味著有一條莊康大道擺在面前,只有不是有什麼深仇大恨,一般不會有人針對,這也是為何會有“別把狀元不當宰相,但也別把宰相當狀元”的說法。

雖然人人都羨慕狀元的光明未來,卻忘記這些狀元能夠成為幾年一屆的冠軍,就算是天才,也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而想要走得更遠,更需要繼續向上,向上位者展現自己的能力。

參考資料:

《登科後》

上一篇:《王牌部隊》肖戰殺青,粉絲們的熱搜又來了,這回又是肖戰粉絲
下一篇:遊戲的意義是什麼?遊戲的內容是什麼?遊戲的意義與價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