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借兵,為何要借?借完之後如何還?

現如今,熟人之間借個錢都令人心驚膽戰,那古代動不動就借兵借將的行為,豈不是更令人驚慌失措?

借債方:為什麼要借兵?

盛唐時期,李世民令一位小人物率三十餘眾外交使團出使西域。

不料,即將抵達目的地時才知一向與大唐交好的天竺剛剛發生了一場政變,篡權者名為阿羅那順。

外交使團一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進是未知的風險,退便是辱沒了君王交付的使命,於是一行人只得硬著頭皮前進。

不負眾望,篡權新王阿羅那順為彰顯自己no zuo no die的高尚品質,派2000精兵伏擊了大唐使團,最終,除小人物與另一位仁兄外,外交使團全員團滅。

忍無可忍,小人物終於爆發,誓雪前恥!

咬牙切齒的小人物瞪紅了雙眼,他沒有逃回長安,而是北上借兵,遊說吐蕃國、泥婆羅國借兵8000,返回天竺找阿羅那順報仇雪恨。

阿羅那順聞訊,舉全國之力狙殺小人物的復仇軍團。

不料,卻在自家境內被小人物設分兵伏殺之計,應聲入套,“斬首3000,赴水溺死者萬餘人,俘獲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不計其數,降城邑580餘所。”

並順手活捉了阿羅那順,將其押回了長安。

於是,便有了王玄策憑一人之力借兵復仇,一人滅一國的故事流傳至今。

扒一扒借兵背後的真相

如果一個王朝的最高權力機關對各部具有絕對控制權,如需呼叫軍隊,並不需要一頓處心積慮地叭叭,直接下令即可。

那麼為啥要借兵呢?顯而易見,原因便是王朝高層的失勢。

一方面王朝高層內部陷入內卷,對各部喪失了約束力,另一方面對外又的確需要兵力的扶持去搞一些事情。

就如一個剛步入成年的大學生,答應了情人節給女朋友換手機,買最新款的iphone250,一摸口袋卻傻了眼,一方面囊中的確羞澀,iphone250的價格遠遠超過了自己一年的生活費,另一方面早就對女朋友誇下了海口,此時不兌現承諾這段親密關係自然也就涼涼。

於是只能鼓足勇氣,腿一伸脖一縮,爬呀爬呀地回到了許久未歸的門口,對著開門的中年婦女弱弱地道一句,“媽,借我點兒錢。”

“借兵”,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而已,本質就是請求軍事援助,在春秋戰國時期,“借兵”的案例不勝列舉。

只不過相對於“聯軍”二字,“借兵”的調兵指揮權會更加微妙一些。

比如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向袁術“借兵”,其實就是在請求重新獲得老爹孫堅舊部的指揮權,於此之外,袁術也為孫策提供額外的軍力,但不具備任何從屬關係。

再如後晉石敬瑭向契丹借兵,彼時後晉軍與契丹軍雙方權責獨立,並不具備一位聯軍中具有絕對指揮權的統帥角色。

回顧安史之亂時期,唐朝向下轄地方政權“借兵”平叛,表面是平叛,實則是對地方政權的管理失控,平日裡的趾高氣傲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低三下四。

除此之外,“借兵”也算絕對權力者對附屬勢力的一種禮貌用語,例如魏文帝在威懾孫吳時,就曾大量調遣匈奴、鮮卑軍隊參與閱兵,好一記“敲山震虎”。

討債方:為什麼答應借兵?

作為討債方,既然肯借兵,除了少有的如同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般的義舉之外,本質上都印證了一個觀點——無利不起早。

明末時期,吳三桂為搞定大順軍,向後金提出借兵的請求,經協商後雙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訴求如下:

借債方甲方吳三桂:消滅李自成,擁立崇禎太子;

討債方乙方後金政權:明朝承認後金政治權力的獨立性,承認後金皇朝及後金實際佔領領土。

其實那時的後金政權,實為大明的臣民,而非純粹的女真後裔。

同時,與後金齊名的大順、大西骨子裡也都只是明末時期才起義的“反賊”勢力,吳三桂窮途末路,便只能假借這“借兵”之名獲得軍事援助,承認後金為獨立國家。

正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末了,吳三桂的確借到了兵,可結果是老吳不但對借來的兵沒有指揮權,就連自己原先的兵權也被反噬掉了,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爽歪歪。

上一篇:外網熱議RNG戰勝RA:GALA有Uzi內味 樂言應積極入侵
下一篇:朱元璋鑄幣多加1個字,便搞定了世界性難題,讓貪官們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