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閒話大明後妃,明仁宗之張皇后,張氏以後大明內宮再無人矣

大明“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張氏,明仁宗朱高熾之原配皇后,明宣宗朱瞻基之生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大明第四位國母。

張氏

張氏是明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與太皇太后。作為朱棣的兒媳,她幫扶了丈夫穩固儲君之位,輔佐了兒子處理軍國政務,保護了孫子度過主少臣疑。從仁宗登基以後張氏就一直對朝局保持著深度的影響。

在我的眼中,張氏是明代后妃中最具政治智慧,最接近武氏、慈禧的存在。這是一個憑藉一己之力,生生保了爺孫三代人帝位的女人。同時,張氏也是明初最後一位見識過朱家父子創業的媳婦。

成祖兒媳:起點就是比別人高

張氏是河南人,可能出生於下級軍官家庭。我這裡說“可能”,是因為我們只知道張氏父親張麒因為女兒成為世子妃,而被授予了兵馬副指揮使這一用來吃俸祿的虛銜,其他資訊具無。這倒是符合朱元璋祖訓裡要選擇平民良家子女作為朱家妻妾的要求。

朱元璋

張氏本名不可考,出生年月亦不可考。但別急,我們可以試著從她夫君仁宗身上挖出點資訊。

明仁宗朱高熾出生於洪武十一年,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立為燕王世子,同年大婚。這一年,朱高熾虛齡十八。

明代朱家子孫的正妻,成婚時集中在14-16歲這個年齡區間,那我們取一箇中間值,也就是說在洪武二十八年時,張氏的年紀在15歲左右。

而張氏在遺詔中曾言,自己陪伴朱高熾有三十多年,這麼看來,張氏應該很早就進入了王府中,當做童養媳陪伴朱高熾。

故宮 花

洪武二十八年這一年離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還有三年的時間。我們沒有在史料裡發現朱元璋與這個孫媳有過什麼交集,畢竟當時朱棣已經就藩北平,且老朱身子骨已經不如以前硬朗,很少再像從前那樣把孫子們叫到南京來親自教導。

但這並不妨礙張氏從自己的丈夫和公公那,透過碎片化的資訊瞭解到這位開國君主的點點滴滴。這點其實很重要,

因為即便是在洪武晚年,張氏依舊能夠感受到朱元璋當政時那股說一不二的殺伐決斷之氣

朱元璋駕崩之後,皇太孫朱允炆上臺,即建文帝。接著就是“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城,朱允炆失蹤,朱棣順利登基,改年永樂。

朱允炆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正式立為太子。僅僅九年時間,張氏便完成了從世子妃到太子妃身份的飛躍。

我們知道朱棣對於自己這個大胖兒子其實有諸多不滿,從內心上是更偏向英武的朱高煦,做爹的嘛,總是喜歡和自己像的兒子。

所以朱高熾雖然貴為太子,但是日子其實並不好過。比如朱棣和兒子們騎馬射獵,朱高煦嗖地一聲上馬,在馬鞍上各種騰挪,還箭無虛發。朱棣頗為欣慰地點了點頭,然後看向太子朱高熾。

明代皇帝出巡

朱高熾全身肉顫巍巍地使勁地往馬上蹭,腳下墊著上馬石,左右兩個僕役也在一同發力上推,可就是上不去。朱棣臉色馬上就轉陰了。之後就下令要朱高熾節食,為此還殺了一個太子府給朱高熾偷偷送吃食的下人。

我嚴重懷疑朱高熾體重的持續增長,就是為了宣洩壓力的暴飲暴食而導致的。

這個時候,張氏就發揮了緩和父子關係的作用

。畢竟是徐皇后親自挑選的兒媳婦,朱棣怎麼說都該給點面子。有一次,朱棣對著朱高熾大發雷霆,言語中有廢儲之意。張氏就偷偷進了廚房,做出美食,給公公呈上,朱棣便熄了怒火。

徐皇后

當然,我們不會幼稚地認為張氏僅僅憑一手好廚藝,就能夠哄得雄才大略的公公喜笑顏開,但是我們也別忘記了張氏的另一個身份——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

朱棣對朱瞻基這個孫子是非常疼愛的,時時帶在身邊調教。當初詢問解縉皇儲人選時,解縉一句“好聖孫”,便讓朱棣下了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可以說,

朱高熾做太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自己兒子朱瞻基的光。自然,對於身為朱瞻基生母的張氏,朱棣也是頗有好感。

很多人說張氏對於朝局的影響,應該是從洪熙年,即朱高熾登基後開始的。那永樂年間,朱高熾常年的監國階段怎麼說?

朱棣

從某種意義上,朱高熾豐富的理政經驗也是朱棣選他為太子的重要考量,相對的,朱高熾在永樂年監國積累的諸多的人脈,也奠定了張氏日後與朝臣的密切關係。

這句話的意思是,朱高熾監國的時候,有朱棣這樣權力慾極盛的公公在,張氏並不敢對政務有絲毫干涉,但這並不影響張氏與朝臣進行有限度的“往來”。比如打個招呼,比如出席某些宴會場合之類的。

而太子妃的身份,也讓外朝的官員有了一個潛移默化的認知:這個女人,是朱棣與徐皇后認可的兒媳婦,是將來的皇后,也可能是未來的太后。

明代宮廷人物 卡通

得益於張氏在官員心中這種形象的確立,為她以後能夠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影響朝局奠定了人心基礎。

宣宗太后:為娘能教的有很多

朱高熾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年,期間史書對於成為皇后的張氏並無什麼具體描述,只是用了“

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這八個字來形容。

這八個字,是史官埋下的伏筆,為日後張氏影響大明政治走向,設下了鋪墊。但我相信,這八個字並不是憑空出現的。

朱高熾

朱高熾當得“仁宗”之名,性情向來是比較好說話的,這與他的爺爺,父親有著顯著的不同。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男主人性情好,女主人便會稍顯強硬。

而朱高熾的身體不好,行動又諸多不便。按照現在的人理解,過度肥胖,會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的病變,也伴隨著“三高”,這就是說朱高熾的精力不會很好。

所謂的“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應該就是指張氏在這一時期有幫助過朱高熾整理往來公文之類的事情。

前有太祖的馬皇后,後有萬曆的鄭貴妃,其實都做過相似的事情,也的確談不上是干政。

所以這個時期的張氏,只是很瞭解丈夫的執政理念與朝廷動態,僅此而已。

故宮

政務繁重,大胖子朱高熾只撐了一年就駕崩了,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張氏成為了大明第一位皇太后。

從宣德年開始,張氏就開始正大光明地過問政事了

。朱瞻基登基時,已經二十六七了,這個年紀比起之後朱家幾個十五六歲繼位的小皇帝來說,朱瞻基已經算“高齡”了。

可宣德時期,特別是宣德初年,朱瞻基幾乎事事都向張氏彙報,要聽取張氏的意見,這點其實很值得玩味。

朱瞻基

一則,朱瞻基政務經驗不足;

朱瞻基小時候經常跟著爺爺到處跑,朱棣在南京待的時間其實並不多。而誰都沒有想到仁宗僅僅在位一年便龍馭賓天,朱瞻基並沒有父親仁宗一般有常年監國的政治經驗。

二則,朱瞻基心性不定;

朱瞻基懂事後,爺爺已經坐穩了皇位,並未如父親,叔叔等人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他可以算是大明和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君主。雖然他自幼聰慧,但也因為朱棣的溺愛,身上沾染了一些紈絝之氣。

明代皇帝出遊

就比如他的“促織天子”的名號,足以說明他的玩心很重。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能夠約束他,監管他。這個責任,自然落在了太后張氏身上。

三則,張氏涉政,朝臣並無反感

朱棣長子媳婦的身份,註定了張氏在政治上的老資格。洪熙,永樂,甚至建文,洪武年留下來的一批老臣,很多是張氏的“老熟人”。同時張氏一向口碑上佳,又是當今聖上生母,此前也沒有什麼“違制”之舉,大家在心理上並不排斥。

最重要的是,張氏影響朝局的方式,是皇帝自己去徵求太后的意見,主動權還是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張氏做出類似“垂簾聽政”的事情,在程式上可以算沒什麼問題。

明代皇帝出巡

四則,張氏約束外戚;

歷史上後宮專權,往往都是一大群外戚勢力強勢崛起,與之前的朝臣打對臺戲,搶奪話語權,這就會激起朝臣的強烈反抗。

在張氏這就沒有這個問題,

一來張氏孃家人本來就是小門小戶出身,人比較老實沒什麼野心,二來張氏非常注重約束張家人,且處處尊重朝臣,維護大臣的體面,這自然博得了文人們的好感。

於是在宣德年間,我們經常能看到朱瞻基如何孝順太后,太后又如何從各種小事上去勸諫皇帝應該如何體恤百姓,重用賢臣,還能看到太后經常召見幾個重臣拉閒篇,不是回顧當年的“革命情誼”,就是強調現在的君臣同心,一派和諧景象。

明代官員

宣德後期,張氏基本上已經不怎麼過問外朝之事了。抱抱孫子,“調教”下兒媳婦,倒也算樂享天倫了。但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張氏遇到為人父母最痛苦的事情:白髮人送黑髮人。這一年,張氏已經五十多歲了。

而上蒼似乎並不想讓張氏一直清閒下去,把一個年僅九歲的孫子推到了她的面前。

英宗祖母:有奶奶在孫子別怕

主少國疑,這是大明建國以來第一次遇到的“少主”危機。

因為皇長子朱祁鎮(即明英宗)實在過於年幼,根本無法履行皇帝的職能,故而當時人心不穩,各種流言四起。

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一個說法是傳聞太后要立襄王為帝

朱祁鎮

襄王是朱瞻基的同母胞弟,為人莊重,素有清譽,在宣德四年時便就藩長沙府。本身也是張氏所出,封建王朝又有“兄終弟及”的先例,是不是覺得襄王繼位也很合理?不。

“兄終弟及”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皇帝無嗣

。朱元璋為什麼在朱標死後執意要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如此不喜朱高熾,為何最後還是不得已立其為儲?這不是靠皇帝個人喜好就能決定的,因為這涉及選擇皇家繼承人的程式問題,處理得稍有不慎,子孫後代就可能招來亡國之禍。

朱棣自己就是造反坐上皇位的,可登基後的他依舊不敢壞了這個規矩。

龍椅

嫡長子繼承製一旦被打亂,也就意味著以後皇族所有皇子都有繼承大統的可能,這勢必會掀起永無休止的朝局紛爭。

我相信,提出要迎立襄王這位外藩入京繼位之說的,一定是朝臣,絕不可能是張氏。

朝臣是要把水攪渾了,看看能不能撈到什麼魚。

而張氏這位經歷過靖難的老太太,太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

於是張氏當機立斷,召集重臣,喊來皇長子朱祁鎮,告訴所有人,這是帝國的繼承人。張氏的意思很明確:你們所有人都聽著,我孫子的皇位我保著,都給我安分點。

明代官員

宣德十年,朱祁鎮正式登基為帝,改次年為正統。張氏從大明第一位皇太后,升級到了太皇太后。

史書說這個時候因為皇帝年幼,朝臣要求張氏臨朝聽政,被張氏以不合祖訓為由拒絕了。這是一次朝臣的試探,他們想透過這個方式來問這位太皇太后:您保著您的孫子做皇帝,會不會動我們這些人的蛋糕?

張氏很明確地回覆他們:只要你們不鬧,皇帝親政前,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這是張氏與朝臣達成的協議,雙方雖然都是老狐狸,但都有起碼的契約精神。

故宮

於是我們看到,

正統初年,以楊榮,楊士奇,楊溥為代表的內閣,以胡濙為代表的六部,以張輔為代表的勳貴,再加上太皇太后張氏的宏觀把控,

所有人保持了同步的頻率,維持著帝國的運轉,一起為小皇帝朱祁鎮保駕護航。

這段時期,堪稱明代君臣和睦的典範,這都歸功於張氏的個人威望與靈活的政治手腕。

正統年間還有一件事,就是張氏教訓太監王振。

有一次張氏拉著上面的五位大臣,在宮裡拉家常。聊完事情以後,把王振喊了過來,當著小皇帝朱祁鎮的面數落王振的不是,之後便要殺王振。直到小皇帝和顧命大臣一同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

明代官員

很多人用這件事情來說張氏善於洞察人心,並說王振以後做人做事低調了很多,在張氏在世的時候都不敢有任何逾越舉動。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之前在其他文章裡也說過,

張氏此舉,看似是在教訓王振,實則是在提點王振。

張氏告訴王振,現在還沒到朱祁鎮親政的時候,你們皇帝身邊的人翅膀還沒硬,做事還是要顧忌朝臣的想法,不可過火。王振聽懂了。

王振也是張氏留給自己孫子的一個棋子,在自己百年之後,孫子朱祁鎮能夠用王振這類宦官與這些朝臣繼續對抗下去,保障皇權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如果你看懂了正統年間張氏做的幾件事情,再去看看張氏的兒媳孫氏後來在“土木之變”發生後的反應,你就會和我一樣發出一聲感慨:

大明後宮再無人矣

故宮

結言

正統七年,張氏崩逝,這位大明傳奇女性,歷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走完了精彩的一生。

她輔佐了三位君主,個人威望極高,卻能基本上恪守本分,在影響朝局的同時從不顯露出一絲的個人野心,為明代政局的平穩過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太太,更是我欽佩無比的女政治家。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上一篇:爐石傳說“最佳入坑年”,帶你穿越2014!白嫖全新核心系列
下一篇:玩好一個英雄並不簡單,要從哪些方面去練習呢?基礎決定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