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宋高宗趙構是怎麼對待敵人的?宋高宗趙構是如何對待敵人的敵人的?

前言:

公元1127年大宋王朝遭受橫禍“靖康之變”,金軍鐵蹄踏破汴京,擄走了徽、欽二帝,與大批的皇家宗室,北宋王朝就此覆滅。倖免於難的徽宗第九子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收攏隊伍建立南宋,是為宋高宗,重振河山使得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國祚。但世人提起趙構,都會想到他是害死岳飛的罪魁禍首,而且在他為帝期間,偏安江南不思進取,對待金國一味委曲求全,可稱得上是一位懦弱的昏庸之君。然而後期懦弱寵信奸佞的趙構,在其為帝之前,可算是一位英勇無比的“猛男”,他前後的勇怯對比為何如此強烈?他到底經歷了什麼,才使得昔日的“猛男”,變成了一隻膽小的“老鼠”?

少年英氣的康王,挺身出使金軍大營

趙構有個外號叫“逃跑皇帝”,其實趙構並非是一位文弱之人,反而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優秀皇家子弟,《宋史》記載趙構“讀書日誦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在趙構尚為康王之時,文封太傅武封節度使,是一位非常有作為,曾經為江山社稷立下功勞的熱血男兒。靖康元年金軍揮師南下,宋徽宗慌忙傳位於欽宗自己逃向江南。欽宗以李綱打贏“汴京保衛戰”之後,金軍開出議和條件:要求宋朝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並要親王親自護送金軍過黃河。欽宗召叢集臣商議出使金軍大營的人選,平心而論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任務,搞不好就是有去無回。徽宗有31個兒子,可在宋朝生死存亡之際,這些親王都一言不發,這時康王趙構奮勇請纓挺身而出,可見當時的趙構並不是一位貪生怕死之徒。

趙構進入金軍大營之後被扣留為人質,而身陷囹圄的他卻十分淡然,在此期間宋軍又派兵偷襲了金軍,使得趙構的處境更加危險,而趙構依然泰然處之,鎮定的表現甚至讓金軍懷疑讓他是個“冒牌”親王,最後金軍主動釋放了趙構,要求更請肅王來使。19歲的趙構以超強的膽識,完成了欽宗交給他的使命,在史冊上也留下了他的英雄氣概。在趙構回去之後,金軍以宋朝拒絕割地為由,再次揮師南下,欽宗再次派人前去議和,而此時的金軍已經知曉趙構是個真親王,他們認為趙構未來必定成為金國的心腹大患,因此指名要趙構前去。肅王已經被扣留,而這一次趙構依然不慫,渾身少年英雄氣的趙構,毅然再次踏上了北上的議和之路。

年僅19歲的趙構,將生死置之度外,其實也並非是因為一腔熱血,這也與他的利益、實力息息相關。趙構的生母韋氏在後宮中的地位低下,趙構迫切想建功立業提高母親的地位,也正是趙構出使回來之後,韋氏才得以被升為賢妃。其次趙構也想透過功勳出人頭地,吸引父皇與皇兄的注意,不受關注的趙構一直在養精蓄銳,直到靖康二年,才等到了夢寐以求的出頭機會。而且趙構出使之時,背後有強大的依靠力量,當時的宋朝與趙構南遷之後,實力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趙構敢於挺身而出,主要就是迫切想立功,所謂富貴險中求,使他忽略了背後的危險。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金人並未留戀中原,而是急著班師回朝,此時北宋覆滅中原群龍無首,金人培養張邦昌為傀儡帝王,建立大楚統御中原,金軍則俘虜北宋二帝,與3000多人的宗室滿意而歸。本來就被逼為帝的張邦昌,此後積極擁立康王趙構為帝,在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政權。金人滅了北宋,見扶持的傀儡政權反而支援宋室“死灰復燃”,氣得再次發動大軍南下,以“搜山檢海捉趙構”為旗號,欲徹底消滅宋朝宗室力量。新君趙構一方面命名將宗澤駐守長垣、韋城,又指揮朱勝非、韓世忠、劉光世等大將積極備戰。另一方面廣收人才安撫流民,並大赦天下收攬民心,宣稱自己誓死與金人對抗到底。然而面對氣勢洶洶的金軍,宋軍一觸即潰全線崩盤,而趙構接下來並沒有積極組織軍民一同反擊,而是直接喪失了信心南逃而去。宗澤力諫趙構留在汴京安定人心,而趙構卻稱“京師未可往,當巡幸南陽”,丟下大臣與軍隊,頭也不回地逃亡而去。

身後金軍緊追不捨,趙構一路南逃,百姓、兵士見皇帝本人都如喪家之犬,所以每個人也都失去了保衛家園的信心,加入了逃亡的隊伍。宗澤與韓世忠再次上書,求趙構“剎車”回京,趙構依然置若罔聞,一面繼續“飆車”南逃,一面派人向金軍求饒,表示願意削除舊號,以大金國為尊,說大金不用再勞師動眾地追殺,自己已經服氣。為了向金軍示好,趙構不惜懲辦了“汴京保衛戰”的功臣李綱,而金軍不理會趙構的諂媚,完顏兀朮帶大軍對趙構窮追不捨。曾經意氣風發渾身雄氣的趙構,在短短數年之內,就變成了一個只會求饒逃跑的“喪家犬”,甚至還要自己的老婆保護,可謂是怯懦到了極致。但當時的宋軍雖然在戰爭初期,被金軍打得節節敗退,但後來也積累了經驗,取得了一些勝利,例如川陝、中原都有很多次大捷。然而這並未增強趙構的信心,他患上了“恐金症”,對金人列出的各種屈辱條約全部接受。

趙構的心理轉變原因

曾經的硬漢性格轉變如此之大,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趙構為帝后,親自管理國家,與金人交涉,認識到南宋的綜合國力,已經落後於金國。趙構為了加強集中權利統治,做出了很多束縛社會發展的政策,再加上朝中有大量的奸佞,內部義軍四起,一起削弱了南宋的國力。而且戰爭的成本太高。金人騎馬攻入中原,一路掠奪之後滿載而歸,對宋朝開戰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可宋朝人即使打敗了金軍,又能怎麼樣呢?無非是阻擋了一次侵略,而根治不了北方的頑疾。並且一場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糧草與金錢,也不能透過一次戰爭,徹底解除來自草原上的威脅。所以趙構覺得繼續開戰是不明智的做法,只有議和才是上策。

第二趙構對宋軍的戰鬥力失去信心。金軍主力都是遊牧民族,他們驍勇善戰,以來去如風的騎兵為主,而宋軍則疏於訓練,缺少馬匹以步兵為主,往往號稱數萬的宋軍,都抵擋不了幾千金人騎兵。南宋初年趙構積極佈防,總置96萬大軍,打造水軍分別部署江淮諸路,而這些所謂的精銳水軍,卻敗給了完顏兀朮的五千騎兵,逼得水軍乘船出海逃跑。從此面對金軍,趙構失去了抵抗的慾望,不再相信宋軍能在戰場上取勝。就在岳飛率軍大挫金軍,一路打到朱仙鎮,有望收復中原之時,趙構卻“見好就收”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回朝,以致於大好光復形勢徹底破滅,連功臣岳飛也死在了趙構與秦檜手中。

第四趙構接手了一個“爛攤子”。當時的宋朝地方政權癱瘓,宋朝的中心朝廷統治十分無力,為此宋朝設立轉運司,加強朝廷集中權力,但這也造成地方財政更加困難,根本沒有餘力去支援朝廷的政策,當然他們也更阻擋不了金軍的鐵騎。在“靖康之變”過後,宋朝的地方政府,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到了趙構繼承大統建立南宋,基本政令都無法及時施行全國。而且金軍南下,地方政府的無力,也使得南宋內部許多人做了“帶路黨”,抱上金軍“大腿”佔地為王。所以在此狀態下,面對強大的金國,趙構根本不敢再開啟戰端。

第五宋朝歷來有議和傳統。北宋初期宋朝就與遼國、西夏簽訂過和平條約,北宋後期宋徽宗、宋欽宗面對如狼似虎的金國,也採取以和為主的政策,終北宋一朝,主和派已經完全佔據朝堂局勢上風。到了南宋秦檜為相之時,主和的聲浪更是佔據壓倒性優勢,主戰派岳飛、李綱、張浚都得不到趙構的重用。而朝中的主和聲浪高漲,也與趙構的對金態度是分不開。他曾說過“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豈以其存亡而渝定議耶”。能看出講和之策,是趙構親自制定,即使秦檜死了,議和路線也不會有改變。加上趙構曾親自出使金軍大營,他認為即使是金人蠻夷,也可與之講和。

第六趙構對自己的皇位沒有安全感。雖然皇家血脈趙構繼位為帝,但皇位畢竟是從張邦昌手中接過,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為帝后更有負于軍民的殷切期望,他不解救遠在金國的父兄,也不圖謀收復中原,只是一味逃跑,所以天下人對趙構的“正統性”心存質疑。再加上國內日益高漲的“迎二聖”呼聲,更讓趙構沒有安全感,我們可以相信趙構心中也是想光復中原,但對於“迎二聖”卻沒有絲毫興趣,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為帝,只是因為自己是皇家血脈的倖存者,否則這皇位也輪不到不受寵的自己來坐。如果二聖真的被迎回,他必定要還政於父兄,到時候就要和來之不易的皇位說再見。

尾聲

早年的逃難生活,與定都臨安後的穩定生活對比強烈,使得趙構安於現狀。另外趙構的獨子死後,就一直未再誕下皇子,這使得趙構更加渴望安定,反正這皇位最後也傳不到自己血脈手上,在趙構看來就是收復中原,對自己也沒有多大的價值,索性“破罐子破摔”,過上安定富貴的生活才是正途,至於國家大義天下百姓,與江山社稷,在趙構心中已經提不起興趣,同樣殘害忠良,對敵人委曲求全,他更是不覺得屈辱。綜合來講,趙構無論是作為英勇的康王,還是怯懦的逃跑皇帝,這兩者之間的轉變,都是由於他身處的利益環境,和自身實力共同決定。

【參考資料:《宋史》,《趙構的N面》】

上一篇:【原神手遊】第二波卡池即將開啟,武器卡池更值得去撈暗巷獵手
下一篇:《非人哉》哪吒拍攝手法太狠,敖烈幫他拍攝的《非人哉》真的很棒!